西西河

主题:【文摘】反王传 -- olivierDulac

共:💬4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反王传

好的文章总是让人喜欢,反复研读,启人思考,温故知新大概就是此意吧,与多年未见的朋友把酒言欢,微醉而归,乘兴发两篇旧文,原作者恕在下懒散,不愿多考究,天下之大,奇才异士不计其数,可遇不可求。若有熟悉的能补全自然是更好了。

窦建德篇

第一章 起义

隋炀帝大业七年,隋炀帝杨广以倾国之力积聚军队、粮草准备进攻高丽,山东诸郡是重点征募地区,由于路途险阻,官吏盘剥,被征募的民夫和民间财物多数从此查无下落,因此山东各地民心浮动,在这一年发生了多处起义,窦建德也在其中。

  窦建德,山东清河郡漳南县人,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由于他素有勇敢之名,在漳南县的征兵活动中,窦被征募为二百人长。窦有一个朋友叫孙安祖,也因为勇猛被征募当兵。不巧这时山东水灾,孙家被水,孙如果应征,家中妻儿无以维生,孙因此希望免征。漳南县令工作态度简单粗暴,认为孙逃避兵役,要打孙扳子,孙一怒之下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家藏匿。后来窦窝藏孙的事渐渐被人发觉,孙无法继续在窦家藏身,窦与孙商量,认为征高丽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立功之时,窦这时说了一句话,“丈夫不死,当立大功”,这句话可以作为窦一生的写照。于是窦出面召集了同乡数百人,由孙率领正式起义。漳南县有大湖广袤数百里,名高鸡泊,孙即以此为根据地。奇怪的是,窦并没有和孙一起造反,送走孙和他的队伍后,窦回家继续当他的二百人长。可惜的是,官府不肯放过窦建德,由于窦在当地名望很高,各路起义军剽掠时从不靠近窦家,因此官府早就怀疑窦是强盗头子,至少也是通匪,加上窦窝藏杀官逃犯孙安祖,官府实在没有理由不来找他麻烦。于是某一天官府袭击了窦家,虽然窦幸免于难,但他全家都被前来剿匪的政府军杀害了。窦想不造反都不可能了,他聚集了二百多人投靠了当时清河郡内较大的一股起义军高士达,高见到窦很高兴,任命他当“司兵”,也就是军事指挥。与此同时,孙安祖的队伍和另一支起义军张金称发生冲突,孙安祖不幸身亡,孙的手下于是都投奔了窦。

  由于窦的名声与能力,他迅速吸引了大批忠于他的士卒,手下达到万人。但这时窦仍然未成气候,他只不过是高士达的手下大将,而高士达本身也仅仅自称东海公,在山东各路起义军中列一席之地而已,与高士达同级别的起义军还有邹平的知世郎王薄、平原豆子瓯的刘霸道、河曲的张金称等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第二章 自立

  窦建德的“司兵”生涯持续到大业十二年。在这一年,杨广派出大将杨义臣进攻河北山东各路起义军,杨是隋朝屈指可数的大将,一战就击灭了张金称,接着立即进攻高士达。当时高士达刚刚靠窦建德的诈降计消灭了隋将郭绚的部队,自我感觉正好,窦建德建议暂时避开杨义臣,退入高鸡泊坚守,高士达不听,派窦建德留守,自己领兵去和杨义臣正面决战。高部的确比较有战斗力,初战的结果是高部告捷。高趾高气扬,以为杨义臣之流如何是我敌手,就在营中大摆宴席,犒赏三军。可惜高部只是小胜,其实杨部主力并未受损,高因小胜而起轻敌之心,实在是极危险的事,也许那场小胜就是杨义臣的战术也说不定。五天后,杨义臣发动突袭,高部措手不及,结果是高士达大败并且当场阵亡。杨义臣乘胜进攻窦留守的阵地,窦最后只带了百余人勉强脱身逃走。杨认为窦只是小贼,不足为虑,因此没有继续追杀窦,就此得胜回朝。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杨义臣一生最大的失误。

  杨义臣撤兵后,窦回到高鸡泊,高士达、张金称的余部纷纷前来投奔他,窦于是自称将军,成为一支独立的起义军。如果高士达不死,窦建德也许会一直做他的“司兵”,也许会火并高士达自己篡位,也许会被高士达疾贤妒能找个借口干掉,不过现在高士达战死了,失去了老板的窦建德很自然地自己当了老板。

  这时窦建德的势力还很弱,如果杨义臣再回来的话,窦建德肯定就要随原老板一起去了,幸运的是,杨义臣这个可怕的敌人再也不会来了。事情是这样的,隋炀帝杨广有个好大喜功的毛病,非常不愿意听坏消息,他手下群臣就迎合圣意,绝对不向他报告各地起义军蜂起的消息。如果有地方求救的告急文书,掌管文书的大臣虞世基就会尽量把文书压下来不让杨广看到,如果实在压不下来,就禀告说某地有些鼠窃狗盗,骚扰地方,郡县正在围追堵截,不日即可消灭,陛下不用担心。周围所有人都如此说,杨广也就如沐春风,自以为尚是太平盛世。这次杨义臣消灭河北山东最大的两股起义军张金称和高士达,战功极大,上报时说是平贼数十万。杨广大为怀疑,这天下一片太平,哪里出来数十万反贼?你杨义臣不是虚报战功吧?虞世基乘机进谗言说,杨部都是杨的子弟兵,兵力又多,战斗力又强,只怕以后会成为祸根。杨广深以为然,即刻下旨将杨部就地解散。可怜大将杨义臣出生入死,最后得来这么个奖赏!历代统治者共有的毛病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外面明明还在乌飞兔走,杨义臣就先一步被处理了,这在历史上也算奇闻,有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大臣,隋朝想不亡都难――只是便宜了窦建德。

家园 第三章 霸业开始

窦建德自立时,隋朝大势已去,普通郡县的地方官员无力对抗起义军,只是因为起义军对隋朝官员采取一律处死的待遇,地方官员才不投降。窦自立后,对隋朝官员采取了宽大的政策,于是地方的郡县逐渐向窦投降,窦因此声势日盛,部下达到十余万人。大业十三年,窦在河间郡乐寿自称长乐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就在窦称王的这一年,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敌。这一年,由于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猛攻东都洛阳,杨广在江都调遣全国各地精兵汇集洛阳进攻瓦岗军,这各路兵马中包括从江都出发的王世充、从岭南出发的张镇周等人,这次作战的总指挥是从河北涿郡出发的大将薛世雄。杨广给薛世雄的命令是顺便消灭沿途的起义军,于是薛领兵三万,一路剿匪,于七月到达河间郡七里井。这时窦建德军中缺粮,部队正散在各地征粮,窦堂堂长乐王,此时身边的兵力才不到二千。以二千对三万,窦如果不想被消灭,就只有逃走和投降两条路可走。令人无法相信的是,窦居然选择了第三条路,居然决定去主动进攻!

  关于窦为何会作出如此冒险近于自杀的决定,历史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是说正在为薛世雄大军压境发愁的窦建德经人推荐去咨询一个据说很有法力的女巫,窦问前途吉凶,女巫回答逃走和投降都大凶,只有在日出前进攻才大吉。占卜时已经是下午,窦部与薛世雄部相距有140里,是否能在第二天日出前赶到在未知之数,于是窦集合手下,命令立即出发进攻薛世雄,并约定如果在日出前到达,就全力进攻;如果在日出后到达,就全军投降。不管女巫的传说是真是假,反正窦是下了决心去以卵击石,窦亲自率领敢死队280人做先锋,其余部队随后。窦部一夜急行军,在距离七里井还有不到2里时,竟然就要天亮了,窦懊恼不已,只得准备投降。就在这时,整个事件中最传奇的事发生了,忽然起了大雾,咫尺之间不见人影,窦大叫天助我也,窦部也士气大振,于是大家发动突袭,杀将过去。正好薛世雄自恃强大,十分轻敌,扎营居然不设防备,被窦部一阵袭击,薛部朦胧中不知敌人数量,士无斗志,三万大军当场溃败。幸亏薛世雄习惯早起,当时已经穿好衣服,这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落荒而逃,仅以身免。薛世雄逃回涿郡后,又羞又怒,不久就发病去世了。

  河间七里井之战,对隋末的历史有重大影响,成就了两位霸主。第一位受益者当然是窦建德,窦因此战而声望倍增,一跃成为河北最强大的起义军。第二位受益者是正在向洛阳进军的王世充,薛世雄死后,杨广任命王世充接替薛,担任洛阳方面的总指挥,这是王世充第一次作为方面军司令,而手下正集合了隋朝各地的精兵,为王日后称霸河南准备了实力。而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一场大雾(女巫什么的太玄,暂且不论,这大雾可是明明白白记载在《资治通鉴》里的),如果不是写史书的人故弄玄虚,那就只能算是天助窦建德了。

家园 第四章 建国

破薛世雄后,窦军进围河间郡城,河间郡守王琮死守不降,双方从大业十三年七月一直相持到大业十四年(这一年也是唐武德元年)七月,这时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杨广被害的确切消息传到河间。窦得知此事后,停止攻城,并派了使者进城吊唁,王琮当天就开城投降。窦军围攻河间一年,被王琮杀伤无数,窦的将领纷纷要求杀掉王琮泄愤(具体的方案是烹了他,就是扔到开水里清炖或者放到油锅里油炸)。窦坚决不同意,对他的将领们说道,以前在高鸡泊当强盗,不得不杀人,现在志在天下,王琮这种忠臣,招揽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杀?窦传令全军,有敢动王琮的,夷灭三族。窦善待王琮,在政治上有极大的影响,当时河北、山东仍然有不少地方官员忠于隋朝,与起义军为敌,隋炀帝的去世使他们突然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已不得不投降,但多年征战下,与起义军的仇恨已经很深,投降后是否可以保证生命财产实在难说,窦以实际行动表示了他各为其主,既往不咎的态度,于是各地郡县争相向窦投诚。窦于此时正式建国,定都于乐寿。十一月,有五只大鸟率领数万只小鸟飞来乐寿,几天后才飞走。又有人向窦献宝玉,经专家考证认为那玉是夏禹(就是那个治水的大禹)当年的宝物。这两件事被认为是窦建德立国的祥瑞,窦因此建年号为五凤,同时改国号为夏(原本自称长乐王,也就是以长乐为国号)。

  这时候,在河北能够与夏国抗衡的势力只有魏刀儿,魏是漫天王王须拔(王的名字在双龙传第一章出现过)的副将,王在进攻幽州时阵亡,其势力由魏继承。窦建德称夏王时,魏刀儿已经自称魏帝,部下也有十万余人。一山不能容二虎,窦先假意与魏结盟,随后趁魏不备,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消灭了魏的势力,吞并了魏的地盘,魏本人也被处死。窦的手段实在有欠光明磊落,不过在乱世里也无法求完人了。不过窦手脚不够干净,放跑了魏的结义兄弟宋金刚,宋后来投靠了刘武周,很是让李世民头疼了一阵,说来窦建德功不可没。

  在大业十四年的年末,窦建德四面出击,所到各处望风而降,但窦在进攻幽州时却遇到了出乎意外的顽强抵抗。幽州的守将罗艺(就是说唐里罗成的爸爸)这时已经降唐,并被赐姓李氏,罗在薛世雄的两个儿子薛万均、薛万彻的帮助下死守幽州,与窦建德相持了一百多天,窦见取胜无望,最终不得不退兵。以后罗艺一直为唐守卫幽州,与窦连年征战。

第五章 顶峰

唐武德二年(如果杨广不死,这年应该是大业十五年)闰三月,窦建德亲率主力进攻宇文化及。这时的宇文化及已经是风中残烛,连都城魏县都已经被唐将李神通攻陷,宇文化及本人也正被唐军围困在聊城。窦此时进攻宇文化及,其实是在和唐争夺消灭宇文氏的战果。唐军猛攻聊城,希望在窦军到达前结束战斗,但由于主将李神通指挥不力,唐军最终没有实现目的。面对窦军主力,李神通只好主动退让,由窦军继续进攻聊城。在窦的指挥下,宇文化及最后的势力被消灭,被宇文重金请来协助守城的知世郎王薄开城投降,聊城被攻陷。宇文三兄弟中,化及、智及被窦处死,士及投奔李渊去了。

  灭宇文化及对窦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宇文化及是杀隋炀帝的凶手,谁灭了他谁就可以成为为隋朝报仇的英雄,大大有利于收买旧隋的人心。为此,窦充分地进行了一场政治秀。攻克聊城后,窦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见隋炀帝的寡妇萧皇后,自称为臣,并隆重地为隋炀帝发丧,同时将参与谋杀杨广的宇文党羽全部处死,完全是为隋朝报仇的模样。做完这些事后,窦派使者去和洛阳的王世充修好,王世充拥立的隋皇泰主(杨广的孙子,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封窦为夏王。这样,窦这个夏王就不再是自封的,窦也不再是“盗匪”,而是政府官员了,也就是说,窦终于取得了正式的政治地位。同时,窦也得到了原来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大批的旧隋大臣,其中包括了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其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想必李渊和王世充对窦的战果嫉妒得咬牙切齿吧。

  窦霸业的顶点是在武德二年十月与唐的河北军团在黎阳决战,当时唐军的根据地关中正被刘武周、宋金刚猛攻,无法兼顾河北,窦趁此机会对李神通、李世绩率领的唐河北军团发动了进攻。决战的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当场被擒,李世绩突围后因为父亲李盖被擒当作人质,不得不投降了窦建德。唐河北军团溃灭后,窦占领了唐在河北的全部州县,已经降唐的徐圆朗也在此时叛唐投靠了窦。窦完成了他的河北霸业,把都城从乐寿迁到了明州,相信窦此时一定只是把明州作为临时都城,而在心中梦想着长安和洛阳吧。这时窦的境内再无大敌,社会安定,统治清明,据记载,达到“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的境界,可谓全盛。

  李世绩在当时是著名的大将,窦非常欣赏他,希望能将李收为己用,为此还将李的父亲一直扣留在自己身边当做人质。李世绩的谋士建议他先假装效忠,骗取窦的信任后再逃走,李听从这一建议,正好此时窦与王世充关系恶化,李就为窦进攻王世充。在攻克王世充的新乡城时,李世绩俘虏了新乡的守将刘黑达。刘将来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所以顺便介绍一下。刘是窦的漳南同乡,从小就与窦交情很好,天下大乱后,刘投奔郝孝德部,又随郝归附李密,李密败后降王世充,换了几次领导,但都没得重用。很奇怪他一直没有去投奔当年的好友窦建德,大概是想自己干出番事业,不想借朋友的光。不过造化弄人,两个童年的朋友终于还是见面了,虽然场面是有些尴尬。窦立即任命刘为将军,并封刘为汉东公,刘从此成为窦的大将。在窦死后,刘成为窦的继承人,多次击败李世绩。推测李世绩一定对此追悔莫及,早知道当时当场杀了刘多好。

  通过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李世绩获得了窦的信任。李的计划是趁窦建德出外巡视时袭杀窦,然后趁窦军群龙无首之机救出父亲一起归唐,李还拉拢了窦的部下李文相准备一起动手。不料窦因为妻子临产,一直呆在都城不外出,二李没有下手的机会。时间一久,事情被窦发现,李世绩仓皇逃走,于武德三年正月回到唐都长安,李文相则被窦处死。事后,窦的部下纷纷要求窦杀掉李世绩的父亲以惩罚李世绩,但窦很有气度,认为李世绩对唐尽忠并没有错,不肯杀李父,不过也没将李父送还,大概想以后再用李父来招降李世绩。

  窦可能想学三国曹操与关羽的故事,他对李世绩实在很好。窦部下确实没有象李世绩那样的人才,也难怪他一心想把李收为己用,当然手段是差了些,居然捉了人家父亲当人质。李世绩曾历仕翟让、李密、李渊,每次的新主都是旧主的敌人,但李每次都为新主尽忠竭力,丝毫不思为旧主报仇。按这个逻辑,如果窦建德灭了李渊,李世绩一定会立即归顺窦建德,并高高兴兴地为他服务。可惜窦太心急,还没灭掉李唐就希望李世绩归顺。李世绩的忠诚心很值得推敲,只要主君还在,就只为主君效忠,但如果主君灭亡了,他不会跟着殉节,而是投靠其他主君,全心为新主尽忠,甚至不管新主就是杀害旧主的凶手。按照君君臣臣的观点,李世绩实在就是个水性扬花的家伙,如果曹操杀了刘备,难道关羽会为曹操尽忠?事实上,那种为主殉节的君臣观在李世绩的乱世还并不存在,主君只有权利要求臣子的忠诚,而没有权利要求他们的生命,象李世绩这样有能力的人,也不会甘心为任何人奉献生命。

第六章 一战而亡

武德三年四月,唐军在李世民指挥下,全歼刘武周、宋金刚部,解除了后顾之忧,七月,唐军以李世民为帅向洛阳的王世充发动全面进攻。这时的王世充已经杀掉了傀儡皇泰主,自称郑帝,窦建德是皇泰主封的夏王,与王世充自然已成敌国,但迫于形势,王世充还是厚着脸皮向窦建德求援。窦的谋士刘彬向窦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现在唐郑主力发生决战,正是夏渔人得利之机。刘建议窦发兵援助王世充,联手击败唐军后,趁郑的力量严重削弱,一举灭了王世充,合并郑军后夏一定势力大增,而唐则因主力被击败元气大伤,再趁机一鼓作气灭掉唐,则天下大业可成,实为天赐良机。窦分析局势后,认为刘的计策可行,于是在十一月正式答复王世充,同意出兵援救洛阳。窦还派人送最后通牒给李世民,要求他从洛阳撤兵并归还已占领的郑国领地。对于这种要求,李世民当然不会理睬。窦在准备援救洛阳的同时,还发动了对孟海公势力的进攻,窦军的攻势在武德四年三月获得决定性胜利,孟海公力竭投降。

  解决孟海公后,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向洛阳进发,夏军中包括了徐圆朗(徐于武德二年投降窦建德)、孟海公二人的部队,兵力达到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夏军一路攻克唐军占领的郡县,于当月到达洛阳东侧的虎牢关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精兵赴虎牢关迎击夏军。到达的当日,李世民就亲自出战,以埋伏计生擒窦的骁将殷秋、石瓒。对窦建德来说,这种开头实在无法令人满意。

  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相持到四月,窦军久攻不下,接连小败,军中士气低落,李世民又派大将王君廓袭击窦的补给线,战况开始对窦军不利。窦的谋臣凌敬建议放弃进攻虎牢关,采用围魏救赵之计,趁唐军精锐尽在洛阳城下无法脱身之机,全军直扑唐的根据地关中,李世民势必进退两难,不得不从洛阳撤兵,而窦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撤回河北而已。窦本已打算采纳凌的建议,但王世充的告急使者每天络绎于道,在窦面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同时又贿赂窦左右将领,让他们在窦面前贬低凌敬(大意是说凌一介书生,不懂军事),坚持不撤兵,窦不知是侠义精神发作,还是仍然想继续刘彬的一箭双雕之计,反正最终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于是,窦无视相持所带来的种种不利,继续与李世民进行攻防战。

  五月,李世民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出兵与窦会战。双方于上午到达战场,夏军漫山遍野而来,李世民则坚守不动,相持到中午,夏军已又渴又饿又累,李世民趁机猛攻,并亲自冲锋陷阵。当时窦建德正召集群臣集会,李世民精兵直冲窦建德大营,窦手下众文官立刻狼奔豕突,大营中一片混乱,窦军的指挥系统陷于瘫痪。夏军将士虽然奋战,无奈指挥部被摧毁,最后终于不支溃败,仅被俘虏的就多达五万。窦在突围时中槊受伤,逃到牛口渚终于不支坠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追上,白要下手杀窦,窦急忙大叫“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一世豪杰,到此生死关头,也忍不住哀求饶命了。当天,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与窦见了面,问窦说,我自管进攻王世充,关你什么事,大老远跑来送死?窦默然半晌,答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对这句话一直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窦乘兴而来,却落得如此下场,穷极无聊下自我解嘲,但这样就简直是一副摇尾乞怜之态,未免太不符合窦的风格,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为了争天下,你我早晚将有一战,就算这次我不来攻你,你也会去攻我,何必说那么多废话”。

  李世民将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与王世充见面,窦、王二人唯有相对流泪。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窦建德、王世充向李渊献俘。李渊一向很有兴趣将被俘的敌方首领公开处斩,比如薛仁果、李轨、萧铣、李子通等人都是死于长安,窦建德也没能例外,被斩于长安市中(王世充则是另一种死法,会在王世充传里提到)。窦建德于大业七年起义,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纵横了整整十年,窦在十年中屡战屡胜,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一战而亡,历史中往往有这种戏剧性极强的事件发生,与窦同时代的李密也是如此。唐、夏、郑的洛阳攻防战,是隋末争天下的最后一次决战,具有定天下的作用,在军事史上也被视为围城打援战术的经典之作,但其实窦建德并没有必败的理由,如果当时窦建德听从凌敬的计谋,历史会是怎么样的呢?当然,做这样的猜想实在很无聊……

家园 第七章 壮丽尾声

  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被俘后,余部逃回河北,准备拥立窦的后代,继续抵抗唐军。但大将齐善行认为,以窦的英明神武,尚且不敌李世民,以夏军目前的势力,再与李对抗已毫无意义,不如干脆投降。这种意见最后获得大多数将领的同意,于是窦军余部自动解散,愿降者降,愿去者去,夏国灭亡。此前被俘的唐将李神通,以及李世绩的父亲李盖,也于此时获得自由,重回唐朝。

  占领河北后,李渊派了秦武通、郑善果等人当接收大员,这些人的统治能力与窦建德不可同日而语,偏又喜欢去欺压窦的旧部。七月,窦在长安被杀的消息传来,窦的几员已经解甲归田的大将聚在一起商量,认为反正大家已经身经百战,早就该死,与其被唐迫害致死,不如拼却残生为窦报仇,于是决定重新起兵。众人占卜应以谁为首,占卜的结果是当拥立刘姓之人。这时刘黑达正隐居漳南老家,众人就找到刘要他一起造反。刘当时正在耕田,一听说为窦报仇,立即踊跃加入,杀了耕牛与大家饱餐一顿。

  当年刘与窦为友时,刘家贫又好酒好赌,窦不时接济他,可刘总是没几天就花光了,乡人都认为刘是个无赖,只有窦信任他,不改友情。后来刘历仕郝孝德、李密、王世充,均不受赏识,碌碌无为,他不是主动加入窦部,而是作为王世充的部下被窦俘虏,但窦建德仍然信任他,对他提拔重用。对刘黑达来说,窦建德不仅仅只是领导,还是朋友和兄长。如果要起兵为窦建德报仇,刘黑达的确没有理由不参加。

  八月,刘在漳南设坛祭奠窦建德,声明为窦报仇,窦的旧部纷纷来投,在虎牢关幸免于难的徐圆朗也率部响应,不愿看到唐朝顺利统一的突厥也暗中支持刘黑达。唐派出刚刚获得自由的李神通对付刘黑达,大概是想给李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九月,李神通与罗艺联军五万人与刘黑达在饶阳会战,刘以少胜多,大败唐军,罗艺的大将薛万均、薛万彻都被生擒,刘将二人羞辱一番后予以释放。罗艺是窦建德的老对手,即使窦本人也从未让罗艺有过如此大败。饶阳之战后,刘黑达声势大盛,河北各地的窦军旧部都争相杀掉唐的官吏起兵响应。这年十二月,刘黑达与李世绩在明州城外大战,李世绩全军覆没,单骑逃走,刘收复窦的旧都明州。年底,刘全部收复了窦的旧地,仅用了半年时间。武德五年正月,刘黑达称汉东王(刘曾被窦封为汉东公,以此为王号也是不忘旧主的意思),改元天造,定都明州,窦建德的文臣武将,悉复本位,所有政令法规,一如窦建德生前。

  唐终于发现事态严重,派出李世民前来镇压。二月,两军在明州附近的明水县大战,刘率主力将李世民的爱将罗士信围困在明水城内,李世民的作战方案是以明水城吸引住刘军主力,然后亲率唐军主力与明水守军内外夹击,消灭刘军。不料突然天降大雪,唐军主力无法按计划援救明水,李世民的军事计划破产。罗士信孤军奋战,坚持了八天后终于力尽战死,年仅二十岁。罗十四岁就与秦叔宝一同担任张须陀的副将,后来历仕李密、王世充,在李世民进攻洛阳时与秦叔宝、程咬金一同降唐,是隋末屈指可数的勇将,也是说唐故事中罗成的原形。罗的战死,对李世民是很大的打击。三月,因大雪而迟到的唐军主力终于到达明水,李世民又用当初对付窦建德的老办法,一方面坚守不战,一方面派人切断刘军的补给线。相持六十余日后,李世民估计刘军粮尽,于是终于出战。刘军渡过明水河进攻唐军阵地,双方在河边血战。李世民先已派人在明水河上游筑堤蓄水,大战之时,唐军突然决堤,河水冲下,刘军促不及防,因而大败,刘黑达仅带几百人投奔突厥去了。这次决战,刘军战士二万人皆决死战,最后或者战死,或者溺死,可谓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史评李世民百战而得天下,所遇诸敌中,勇武以刘黑达为最。

  李世民收复河北后,毕竟不能长期驻守,于是班师回朝,刘黑达趁机于当年七月在突厥、徐圆朗、高开道的支援下卷土重来,河北郡县居然又纷纷杀唐官吏响应刘黑达。十月,唐淮阳王李道玄率部三万与刘黑达在冀州大战,由于李的副将史万宝不发援兵,李被刘部包围,当场战死,时年十九岁。李道玄是唐争天下时战死的最高将领,也是李世民钟爱的小弟弟,他曾多次随李世民出征,在虎牢关之战时更与李世民并肩冲锋,其勇猛连李世民都高度评价。后来李世民与人谈起这个英年早誓的弟弟,每每为之流涕。歼灭李道玄的部队后,刘黑达又一次收复了窦建德的河北旧地。

  但是,这时唐朝的天下已基本形成,其强大已经不是河北一地所能抵抗的,虽然刘黑达接连战胜,但唐有无限的恢复能力,刘却没有。十一月,唐派出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讨伐刘黑达。十二月,两军战于河北昌乐县,刘部粮尽撤退,在渡永济渠时被唐军追上,刘军溃败,刘率部下数百人突围逃走,唐军紧追不放。

  武德六年正月,刘逃到饶阳县城时,身边只剩百人了。当时饶阳仍算刘的地盘,刘任命的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出城请刘黑达入城休息,刘起初不同意,诸葛“涕泣固请”,刘这才入城。不料诸葛已经秘密降唐,刘一入城就被伏兵生擒,献于李建成。刘大骂诸葛“狗辈负我”,那又有什么用?当月,刘黑达在明州被处斩,窦建德余部被消灭。

  刘黑达在河北的起兵,其实已经不能算争天下,只是不愿屈服于唐而已。说严重些,刘很有些不识时务,如果是李世绩,一定不会再起兵为故主复仇。刘和拥立他的大将们都是窦建德的旧将,这些人最后全部壮烈战死,没有人投降,可是他们战死后,刘黑达也就丧失了基础,终于死在叛徒手上。隋末起兵争天下的,多不胜数,但没有一个象窦建德这样,在身死国灭后,仍然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集合了旧部重新起兵,窦的号召力与刘黑达的勇武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能够有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尾声,窦建德应该可以满意了。

家园 刘武周篇

上篇 造反有理

  隋末反王各自起兵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是胸有大志(例如李渊、李密)和官逼民反(例如窦建德、杜伏威)两种,但刘武周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也许另作一类更准确些,因为刘武周的造反,其导火索是女人。

  刘武周,马邑土豪,其人勇武异常,性喜游侠。关于他还有个传说,据说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一只雄鸡入怀,后来就生了他。根据这个传说,后来的隋唐演义就把刘武周演绎为二十八宿的昴日鸡下凡,又有说他脑后长有鸡冠什么的。当然,从唯物主义角度看问题,那些都完全是胡说八道,不过听起来倒是很传奇。历史上的大人物都喜欢给自己套上些神秘色彩,比如刘邦就宣称他是一条龙和他妈妈生的,和他爸爸没什么关系,刘武周居然会联系上一只公鸡,那实在是有些怪异,难道公鸡很威风吗?那个传说也许是他的什么敌人编造的吧。

  刘武周起兵是在大业十三年二月,当时马邑郡的太守是王仁恭,刘武周是他手下的鹰扬府校尉。刘是本地土豪,在马邑很有号召力,加之刘本人骁勇善战,因此王太守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自己的亲兵队长,负责自己的起居安全。不料这亲兵队长的职务给刘武周提供了方便,刘竟然与王太守的一名侍妾发生了私情,这件事如果发作出来,刘武周的性命一定是不保了,刘敢如此胡闹,也算色胆包天。

  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连皇帝杨广都借口巡幸到江都避难去了,马邑地处突厥边境,如果继续效忠隋朝,前景着实黯淡无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于突厥之手。刘武周早就为前途发愁,做了偷情之事后,更加日夜担心与侍妾的私情被太守发现,最后终于决定索性起兵干一番事业,就算要死也不能作为奸夫而死。

  于是刘武周派人四处散播王仁恭的坏话,说他贪财吝啬,不恤百姓,实在对不起马邑人民。这的确也没冤枉王仁恭,当时正是灾荒,郡中已经有人饿死,官府的粮仓明明有储备,但王太守却拒绝赈济灾民。另外,王性格吝啬,凡所得财物,极少肯分给手下兵将,因此也不得军心。做了一段时间的舆论准备,刘武周认为时机成熟,于是装病在家修养,马邑各路豪杰都来探望,刘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宣言说,如今形势危急,大丈夫岂能坐待灭亡,谁肯与我共图大业?所有豪杰都当场表示效忠,愿随刘一同起兵。刘武周是王太守的亲兵队长,要下手除掉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第二天刘就发动兵变杀了王仁恭,派人将王的首级号令全城,事先约好的各路豪杰一起动手,没费什么力气就控制了局面。刘随即下令开仓赈济灾民,此举大得人心,马邑郡下属各县全部投降,刘当仁不让,自称太守。

  起兵的当月,隋雁门郡承陈孝意就领兵前来平叛,包围了刘辖下的桑乾镇。这时马邑全郡仅有兵力万余人,靠这点实力是不足以自保的,为此,刘武周派出使者向突厥称臣表示归附。马邑和雁门是隋朝抵御突厥入侵的国防最前线,突厥多次进攻都被守军凭借地势和城防击退,忽然马邑自己要求归顺,而且又是和雁门守军冲突,如此理想简直就没有理由拒绝。突厥立即派出援军,配合刘武周一同发起反击,结果雁门军溃败,狼狈逃回雁门。有了突厥这个靠山,刘乘胜大举扩张,三月,刘占领楼烦郡,又攻克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俘获了大批珍宝和宫女。刘深知突厥始毕可汗的爱好,就用俘虏的美女进贡始毕。

  攻克汾阳宫是刘武周第一个大胜利,其意义非同小可。汾阳宫是杨广的行宫之一,代表皇帝的尊严,宫内的美女更是皇帝名义上的妾侍,绝对不能得罪,象李渊之所以造反就有一部分原因是监守自盗了晋阳宫的美女怕杨广追究。刘武周居然占领了皇帝的整个行宫,甚至将皇帝的女人当礼物送给了突厥,这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对隋朝的大不敬,也是用行动向突厥表示了高度的效忠。始毕可汗大喜之下,立刘武周为定扬可汗(当时杨广正巡幸扬州,号称定扬应该是针对杨广),赐狼头纛。突厥人以狼为自己的象征,送刘武周狼头纛那是表示拿他当自己人了。受此鼓舞,刘武周意气风发,索性就自称皇帝,以示“定扬”之决心。

  这时刘的地盘还只有马邑、楼烦两郡,当然不够皇帝的排场,于是刘努力扩大地盘,全力进攻雁门郡。陈孝意坚守雁门(雁门郡有城41座,雁门城是郡称),拒不投降。雁门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当年始毕可汗曾亲自领军将杨广围困于雁门,猛攻31天,雁门城始终巍然不动,最后隋朝勤王兵马赶到,突厥不得不主动撤退。面对如此坚城,刘武周也无可奈何,陈孝意又不时主动出击,倒让刘武周吃了几次败仗。不过主动权始终还是在刘武周手中,刘也不强攻,只将城紧紧包围,意图困死雁门守军。陈孝意多次派人突围求救,但皇帝远在江都,陈的上级李渊又心怀叵测,根本没人理他。围困一百余天后,雁门终于粮尽,陈孝意本人是绝对的忠臣,誓死守土,但他的部下们并不都愿意随他殉国,眼看粮尽援绝,大家杀了陈孝意,开城投降。

  为了进一步表示对刘武周的支持,同时也为了表彰刘的成就,始毕可汗封刘为定扬天子。所谓天子竟然要靠别人来封,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更有趣的是,突厥还同时封了前来投靠的梁师都为鲜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扬天子。大概突厥不了解汉语天子的含义,以为只是个高级职称,不过刘武周应该是了解的,但突厥要这么封,难道他能拒绝?

中篇 战略进攻

  刘武周造反的地方是李渊的地头,李渊是杨广任命的太原留守,掌管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五郡,如今五郡被刘武周夺了三个,按理说最该前来镇压的就是李渊。不过这李渊也不是什么忠良之辈,刘武周起兵后不久,李渊在太原造反,发兵进攻隋朝首都长安。另外还有薛举在金城、李轨在武威分别起兵,关西局势一片混乱。由于大家都各自忙于整顿领地,倒也没人来干涉刘武周的小朝廷,刘也不主动出击,只是静观其变。随后,薛举、李轨和李渊发生冲突,三方相互攻杀,由于李世民的奋战,薛举势力于武德元年十一月被消灭,李轨势力于武德二年五月被消灭,关西的地盘基本已全部纳入李家。

  自从李渊起兵,刘武周势力就一直在李渊背后虎视眈眈,李渊即便在与薛举决战时都不得不安排重兵在太原防备刘武周,等到李渊终于消灭了薛举、李轨两个对手,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刘武周了。不过这时的刘武周也早就不是刚起兵时的区区万余人马,称得上兵强将勇,其势力足以与李家抗衡。刘武周比较烦恼的是他的主要部将都是当年的马邑土豪,没什么高级军事人才,这个烦恼也终于在武德元年年底得到了解决,有大将之材的宋金刚投靠了刘。

  宋金刚原是河北的一支起义军领袖,部下有万余人。当时河北最大的两支势力是窦建德和魏刀儿,宋是魏刀儿的结义兄弟,自然属于魏的势力。武德元年十一月,窦建德和魏刀儿终于因一山不容二虎而发生火并,窦假装结盟麻痹住魏,然后突然袭击将魏擒杀。宋金刚得知结义兄弟遭窦建德偷袭,立即起兵去救,但到达时魏已战败身亡,宋部反而被窦部击败,只余四千人逃走。窦建德欣赏宋金刚的人才,派人前往招降,结果宋金刚心痛结义兄弟之死,坚决不降,把使者痛骂一顿赶走了。宋的余部也都不肯投降窦建德,于是宋带了这四千人向西投靠了刘武周。

  刘早就听闻宋金刚之名,宋来后刘倾心与宋结交,封了宋金刚为宋王,让宋负责指挥军事,还分了自己的一半家产赠送给宋。这样的荣宠宋自然心中感动,从此对刘死心塌地,为表示忠心,宋甚至主动休掉了自己的妻子,迎娶刘武周的妹妹为妻(所谓婚姻不过是政治工具而已,难怪某政治家说妻子如衣服)。刘、宋二人如鱼得水,其关系之紧密,就仿佛孙权之与周瑜。

  宋金刚为刘武周分析局势,认为李渊必定会将刘做下一个进攻目标,与其等李渊做好准备了来进攻,还不如趁李渊准备不足主动出击,拿下李家的老巢太原。正好此时突厥与李渊反目,也支持刘武周进攻唐朝,于是刘起倾国之兵于武德二年六月向唐发起战略进攻,矛头直指太原郡城晋阳。

  刘部有备而来,又有突厥送人送马在背后支持,其战斗力极强,唐的守御部队抵挡不住,丢失多座城池。李渊深为担心,于是派出自己的老朋友头号宠臣裴寂前往应敌。九月,裴寂与宋金刚相遇于介休,介休本是唐地,当时已被宋攻克,裴部就于城外的度索原扎营。宋守城不与裴寂交战,却暗中派人破坏了裴营中的水源,唐军缺水,不得不移营另找水源。宋就趁唐军移营混乱之机发动突袭,唐军促不及防,几乎全军覆没,主帅裴寂快马加鞭逃得一命。

  裴寂的全军覆没使唐朝已无力阻挡刘武周进攻晋阳,当时太原留守是齐王李元吉,李元吉得知刘武周兵临城下后,豪气干云地对部下说,你们领老弱守城,我亲自带精锐出城迎战,随后齐王率领精锐连夜出城――带着自己的妻妾儿女金银财宝――逃回长安去了。被抛弃的将士和人民别无选择,只得主动开城投降了刘武周,太原郡落入刘武周手中。

  晋阳是李渊的起义之地,是其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地方,一直被视为“兴王之基”,是唐朝仅次于首都长安的重镇。刘武周从发起战略进攻起只用了三个月就攻克了晋阳,这是李渊起兵以来遇到的最大失败,气得李渊直想杀人泄愤(虽然生气也不会杀自己的儿子,是想杀辅佐李元吉的几个大臣)。同时,关西各地的小股反唐势力也纷纷乘机联合刘武周对唐动武,而窦建德、王世充、萧铣、梁师都等各路反王也不约而同对唐发动进攻,一时间李渊内外交困,整个唐朝发生动摇。

下篇 在进攻中灭亡

  面对刘武周的进攻,唐军总指挥裴寂无力反击,不得已之下,下令各地坚壁清野, 强令百姓迁入各处城池、坞堡,无法带走的粮食财产一律就地销毁。这一着在战略上是有效的,可以使敌人无法就地获得补给,但它的运用必然导致大量的牺牲,其实是玉石俱焚的惨烈手段。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义务来支持唐朝对抗刘武周,也没有义务去搞什么坚壁清野,唐军跑来烧了他们的田地、房子、粮食,那唐军就成了他们的敌人。结果裴寂的坚壁清野战术遭到强烈的反抗,不断有老百姓造反投靠刘武周,可以说是起了“化民为贼”的反作用。民变中最大的一股是河东郡夏县的吕崇茂,吕占据夏县自称魏王,裴寂前往讨伐,居然被打得落花流水。

  唐军的军事行动多次失利,河东局势一片大乱,李渊在长安为此忧心忡忡,聚集群臣商讨是否该暂时放弃黄河以东,收缩部队以确保关中。按理说李渊不该如此胆小,河东一带是他起家的老巢,如何可以轻言放弃,推测李渊可能是想以退为进,激励群臣自动请缨。于是李世民跳将出来,力陈河东不可弃,愿亲自率部迎战刘武周。李渊准李世民所请,为对付刘武周,唐朝终于打出了王牌。

  武德二年十一月,黄河封冻,李世民率部踏冰渡河,与刘武周的主力宋金刚部在柏壁相持。这时正是寒冬,大军的粮草只能依靠后勤,不料唐军的后勤出了问题,粮草供应不上。李世民只得在河东就地征收粮草,可惜由于裴寂此前的坚壁清野,老百姓藏的藏反的反,根本就无处可征,唐军陷于缺粮的不利局面。这时李世民的个人号召力发生了作用,河东百姓听说是李世民取代裴寂担任唐军总司令,竟然不论远近纷纷前往柏壁军中投靠(听起来不太象真的,难道李世民是偶像巨星?)。李世民等老百姓聚得足够多时,下令从他们身上征集军粮(只怕是用抢的吧),于是解决了唐军的粮食困难。李世民深知宋金刚的后勤补给比自己还困难,自己缺粮,宋金刚肯定也缺,因此唐军坚守不战,反正自己的粮食问题解决了,就要等宋金刚粮尽时大举出击。

  此时由于吕崇茂闹得太厉害,李渊紧急抽调部队,由永安王李孝基率领前去镇压。12月,李孝基部将吕包围在夏县,吕向宋金刚紧急求援。宋正因李世民拒不出战而闲来无事,就派出手下猛将尉迟敬德前去支援。由于尉迟敬德来的太突然,李孝基来不及反应就被前后夹攻,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后来李孝基图谋逃走,事泄被杀,成为唐朝第一个王级烈士。尉迟敬德得胜而归,却在路上遭到李世民所部殷开山、秦叔宝的伏击,狼狈逃回。李世民来得及派人伏击尉迟敬德,却来不及援救李孝基部,只能算李孝基倒霉了。

  相持到武德三年夏四月,宋金刚终于因粮尽而支持不住,从柏壁向北撤退。李世民一直就在等这个机会,于是立即全军追击。宋部撤退速度极快,李世民追击也不遗余力,史载“一昼夜行二百余里”,那是很惊人的强行军了。由于行军过快,辎重无法跟上,唐军在追击中竟断了粮,部下苦劝李世民停止追击,认为击溃了刘武周主力,功劳已经很大了,再追击下去只怕反而因缺粮而败。李世民严词拒绝,声称这是难得的彻底击溃刘武周的机会,如果放过了,等刘武周、宋金刚恢复过来就悔之已晚。最后还慷慨激昂地说,“吾竭忠报国,岂顾身乎!”他都这么说了,谁再敢说停止追击就不免有怕死不爱国的嫌疑,结果大家都不敢再说肚饿,拼命紧追宋金刚。

  由于宋金刚部更加肚饿,终于被李世民在雀鼠谷追到,一日八战,宋八战八败,损兵数万,逃往介休去了。当夜,李世民部就在雀鼠谷宿营,此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吃饭,三天没解甲,相信他的部下只有比他更惨。当晚军中无粮,总算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只羊,那只羊应该是最惨的了,因为它是被几万人分吃掉的。

  随后唐军继续进攻介休,宋部此时只余二万人,宋金刚率全军背城决战,李世民亲自冲锋,宋部力不能支,终于溃败,宋金刚突围而逃。宋仍不死心,要收集余部再战,但其部下都已筋疲力尽,不愿再见到李世民,宋无可奈何,只好领残部投奔了突厥。尉迟敬德未能突围,被困于介休城中,李世民爱惜他的勇武,派人劝降,尉迟敬德眼看大势已去,献城投降。

  宋金刚与李世民相持时,刘武周为击败李世民,将全部主力都派到了宋金刚军中,宋部覆灭,刘武周的军事力量也就不复存在。虽然刘还有马邑老巢和大片占领的河东土地,但没了军队,土地自然也就没有用。无奈之下,刘武周领着少数部下也逃到了突厥。后来因为得罪了突厥主子,刘武周和宋金刚二人分别被突厥处死,可怜当了异乡之鬼。

  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刘武周的战略进攻,虽然刘占领了唐朝的大片土地,但为此消耗了多年积累的军事力量,当取得胜利后又不肯见好就收,仍然不断扩张,终于因孤军深入补给线太长而战败,最后当有生力量消耗完毕,所换得的全部领土也就全部丢失,可以说是犯了以人命换土地的严重错误。当年刘发动进攻时,他的重臣兼妹夫苑君璋苦苦劝他不要主动进攻,应该巩固自己的地盘,依靠突厥为后盾,可以保证偏安。但刘武周的野心不满足于马邑一地,他需要的是更多的地盘与权力,结果最后连已经得到的也失去了。争天下本来就是这样,既然想得到的是天下这个最大的目标,自然要冒失去一切这个最大的风险。虽然道理是这样,但事到临头也少有人能够不后悔,得知宋金刚惨败后,刘武周对苑君璋哭着说“不用君言,以至于此”,唉,可惜后悔也来不及了。

家园 杜伏威篇

上篇 创业艰难

  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瓦岗翟让、李密,第二是河北窦建德,第三就是江淮杜伏威了。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自幼与辅公佑交好,二人为刎颈之交,江淮军就是他俩一同创立的。

  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是小公务员,李密是世袭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杜伏威的起义与贫穷直接有关,杜家贫无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辅公佑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给杜伏威(辅公佑也是穷人,不然就可以送自己的羊,不用去偷了)。杜伏威不是圣人,虽然知道是贼赃,但为了生存,也就笑纳了。后来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严,当时正是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造反,隋炀帝杨广情急之下,采用恐怖手段镇压,允许地方官对这些盗贼“生杀任情”,偷羊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碰到酷吏,偷一文钱就能杀头,何况是偷羊?二人惧怕之下,干脆就不当良民,扯旗造反了。那是大业九年十二月,当时杜伏威年仅十六岁。

  两人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刚加入时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这是杜伏威势力的开始。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意识到自己的小部队实力太弱,如果不尽快壮大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两个,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了辅公佑送信给苗,说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能力足够,我就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就来加入我。苗收信后,帅所部归降杜伏威。另一个例子是海陵赵破阵,赵的实力强过杜,派人到杜处招降,杜假意同意,只带了十几人去赵处投诚并献上礼物,赵一向轻视杜伏威,认为他必然投降,因此毫无防备,结果被杜当场刺杀,辅公佑同时率领大队人马前来接应,赵部群龙无首,当场全部归降。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江淮杜伏威的名字逐渐传扬开去。

  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是山东的,不是东北那个)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离开长白山,这次到淮南其实有些逃难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当然高兴,不料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本人在李部追杀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的养子(杜在军中挑选壮士收为养子,共有三十余人)兼大将王雄涎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杀。这次兵变,杜伏威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与李子通结仇。

  所谓祸不单行,趁杜伏威兵败,隋军也前来进攻,杜此时正在养伤,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涎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这才逃得一命。要靠女人背着逃命,其狼狈可想而知,这实在是杜伏威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幕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兵变的罪魁祸首李子通也没好结果,隋军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李部也大败,李领着残部逃往海陵去了,到底也没能抢走杜伏威的地盘。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并简直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尤其李子通更是损人不利己,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大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笔。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部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的实力,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江淮一带即以这三家起义军为首。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因北方多事,不顾群臣反对,离开长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讨伐杜,陈、杜多次交手,毕竟陈部的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杜部连连失利。好在陈陵兵力不多,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打成僵持。

  十二月,杨广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十余万人,声威赫赫。按理隋军应该军心大振,杜伏威难逃灭亡,不料正是杨广的到达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杨广是皇帝,到了江都自然要考察地方官的政绩,他的考察手段非常简单,专看谁的礼品珍奇,满意的立即升官,不满意的统统没好下场,至于地方官真正的政绩如何,皇帝是没心情去理会的。有这么个皇帝,地方官们自然拼命地刮地三尺,敲诈百姓,所得之金银财宝除了孝敬皇帝,自己的腰包当然也落了实惠。正巧当年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已无以为生,再被官府如此压榨,终于造成了一场大饥谨。据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自相食”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多次出现,但象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如此,那实在是少见的。其实当时政府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杨广的爸爸杨坚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如今万一出现了,可皇帝自己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知道城外饿死人,地方官没得到命令,又有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老百姓就只有自己动手了,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手下,势力迅速膨胀。这时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已经倒转,于是主动向陈挑战。陈也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三国时诸葛亮也给司马懿送过),并送了陈一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怒吼说“不杀汝,矢不拔!”,然后就象夏侯敦一样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这种作战风格简直就是疯狂,结果陈部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姥”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佑为长史。

  这时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成员组成自己的卫队,称为“上募”,兵力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残忍啊),因此杜所部皆为杜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杜的声望和势力不断扩张。

中篇 经略江淮

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开始有士人(现在应该叫知识分子)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骁果兵变,昏君杨广被杀。这时杜伏威的势力已十分稳固,宇文为拉拢杜,派人封杜为历阳太守(宇文化及本性吝啬,居然只给个太守),结果被杜嗤之以鼻。杜反而上表于洛阳的皇泰主,自称为臣,皇泰主封杜为东道大总管,楚王(和区区太守相比,皇泰主大方多了)。随后宇文化及留陈陵部守江都,自己率十万骁果返回长安,江都一带基本成为势力真空。

  这时在江都周围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杜伏威、李子通和沈法兴。这沈法兴是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

  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陵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沈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是亲自领兵,沈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军,也许事情就简单得多,但既然双方都来了,结果就是谁也不动手,大家互相观望。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兵败逃走。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

  这时李渊已经自称皇帝,建立唐朝,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就于武德二年九月宣布归降唐朝,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是乱世的高潮,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决战。其他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力图在短期内壮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在这种背景下,李子通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杀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佑为主将,阚陵、王雄涎为副将(这二人是杜的养子,军中号称大将军、小将军),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夺取的丹阳。可能是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也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佑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佑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部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当夜,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涎力劝辅公佑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部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部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着实狠狠出了当年被李子通袭击几乎丧命的恶气。战败后,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又逃往太湖,江西之地尽为杜伏威所有。

  李子通随即收集余部,又聚集了二万余人,这时李的地盘已归杜所有,势力又远不如杜,因此只好向比自己更倒霉的沈法兴下手。李部突袭沈法兴的老巢吴郡,沈根本没来得及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的对手,结果只剩几百人逃了出来,打算投奔同乡闻人遂安(闻人是复姓),不料又和闻人所部起了冲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势力之一的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三年时间。

  李子通灭沈法兴后势力又有所恢复,为永绝后患,杜于武德四年十一月派王雄涎进攻李子通。李领精兵据守独松岭与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厉内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数十万大军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烧了营帐,连夜全军撤退。王追击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溃,李子通穷蹙投降,被杜伏威献俘给李渊,就此被软禁在长安。可怜李子通辛辛苦苦灭了沈法兴,最后居然是为杜伏威做了嫁衣裳。李子通此人善于收拾人心,抚慰士卒,因此能多次败而复振,成一番事业,但可惜碰上了杜伏威这样的大敌,只好怨生不逢时了。而且推究起来,还是李子通先去找杜伏威麻烦,早知道当年手脚干净些多好?

  消灭李子通后,杜伏威又派王雄涎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这时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渊更已经消灭大敌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因此各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下篇 凄凉晚景

  武德五年夏,李世民率部镇压窦建德余部刘黑达和徐圆朗,徐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幸存的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自古异姓封王,即便功臣如韩信英布,大多都为人所忌,不得好死,何况杜伏威只是个归顺的反王?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

  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所谓入朝就是地方诸侯进京朝见天子,这一招是地方诸侯表白自己绝无反意的惯用伎俩,等于以身为质,一般来说,皇帝也就相信这诸侯的一片忠心。当然这一招也是皇帝检测诸侯忠心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有不少的诸侯反叛就是因为皇帝强征诸侯入朝,诸侯怕皇帝加害才惧而反叛。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涎,自己带了少数亲信于当年七月到长安朝见李渊。

  其实如果杜不肯主动入朝,只怕李渊下一步就是下旨要杜伏威进京聊天了,如果杜敢抗命,那不臣之心就昭然若揭,李世民的大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长驱直入。杜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那应该就是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果然地位够高)。不过江淮是不让杜伏威回了,就这样把杜留在长安养尊处优,说是软禁应该也不过分,只不知杜伏威本人是否满意。

  这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说起来也可以算杜伏威的老朋友了,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于武德四年年底被杜伏威所擒后就被送到长安向李渊献俘,李渊也没难为他,在长安给了他套房子,还安排几个佣人照顾他起居,就让他过着平民的小康生活。这种待遇比起窦建德、萧铣、李轨那几位被当即处斩的,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但人是不知足的,尤其政治家更是如此。李密当年就是不满李渊给的待遇太低而反出关外,李子通如今也对现状大大不满,一直等机会去走李密的老路。如今看到杜伏威为羁縻于长安,李子通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不知行刑时杜伏威有否到场送别?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佑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佑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辅公佑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佑,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涎,同时秘令王监视辅。当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对象,个人的感情在政治面前真是脆弱不堪。

  辅公佑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涎,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王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辅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涎,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有贰心。王雄涎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王的行为正中辅公佑下怀,辅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佑起兵造反(果然是自小的朋友,摹仿起笔迹来毫无破绽)。以辅公佑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大家当然不知道那是假的),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佑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直到辅公佑派人到王雄涎家中劝王归顺,王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佑的劝降,终于被辅杀害。后来李渊和李世民感于王雄涎的忠心(其实是对杜伏威的,但李家父子误以为是对他们的),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其子后来做到安西大都护。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武德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武德七年春,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世绩、阚陵为将对辅公佑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涎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佑的兵变。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这一段应该可以媲美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的表现了。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佑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佑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假造的那个),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相信如果不是王雄涎已死,连王也会列入同谋名单。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弄错),阚陵刚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佑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阚陵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

  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不知道有没有满门抄斩)。直到李世民即位,才“发现”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

  在《新唐书》里,杜伏威是列入唐臣传,辅公佑则列入反王传,二人壁垒分明。但在李渊眼中,只怕二人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没有反的反贼,另一个是造了反的反贼而已。试想当时杜伏威本人就在长安当人质,如何会密令辅公佑造反?如果杜伏威有心争天下,又何必等天下大局已定后才起兵?李渊仅凭一封假密令就定杜伏威和阚陵的谋反罪,其手段之恶劣,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下去后来要为杜伏威平反,说到政治,毕竟是政治家出身的李渊远远胜过贫苦农民出身的杜伏威。

家园 关于窦建德

我历来对那些农民,流寇向来不以为然。但对窦建德我却很尊敬,和李世民一个时代是个悲哀。窦在隋末唐初就是才能不如李世民啊(李渊都未必强过窦)。要是不遇见唐太宗,窦建德会统一的。窦的最大优点是得人心。看看窦后面的黄巢,李闯张献之辈,以及洪秀全较之窦建德真是天上人物和地下人物相比啊。

家园 唐初对窦建德的斩杀和河北地区的善后处理,完全是错误的。事情本来是不需要武力解决的。
家园 裴寂这种庸才,只有李渊这种任人唯亲的人才会用
家园 杜倒霉就倒在辅公佑手里拉,李渊的气量太小,杜伏威被李渊毒死的可能性很大
家园 多谢先生好文,长了不少见识。
家园 两个失败的好汉,可以比肩刘关张
家园 河北地区的复反,其实是被激反的,唐军杀戮过甚
家园 李密篇

第一章 初战

  李密,宇文氏大臣李弼的曾孙,袭爵蒲山郡公,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李密本身是世袭公爵,虽然家道中落,但终究属于贵族,因此曾被选为隋炀帝杨广的侍卫。给皇帝当侍卫是件美差,一旦引起皇帝的注意,大有可能飞黄腾达,某一日,小侍卫李密引起了杨广的注意,糟糕的是,李密之所以被注意是因为杨广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看不顺眼的人当然不能留在身边,于是杨广把李密开除出了侍卫队伍。杨广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个被无故开除的小侍卫几年后将成为天下第一号反贼头子。

  失业以后,李密赋闲在家,每日里专心读书做学问,原本可能会老实本分地过一辈子,直到有一天他遇到杨素。据说杨素见到他时,他正骑在一只黄牛上,边走边看汉书,杨素大为诧异,于是派人把李密请到家中,一谈之下,大为欣赏,从此李密成为杨素家中的常客,同时也成为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好友。可以说,是杨素父子把李密带入了隋末的历史舞台。

  杨素是隋文帝杨坚手下的大将,又在拥立隋炀帝杨广为太子时出过大力,在当时是头号权臣,不免有些居功自傲,对杨广不太恭敬,杨广因此心中不满。杨素病死后,杨广曾对近侍说,就算杨素不病死,早晚有一天我也要让他灭族。后来这话传到杨玄感耳中,杨从此有谋反之心。大业九年四月,杨广亲征高丽,派杨玄感在河北黎阳负责征辽大军的粮食运输,杨玄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六月突然起兵造反。造反前,杨玄感派人到长安请李密帮忙,李密正好于起兵当天到达,杨玄感大喜,当即任命李密为谋主(就是军师)。杨对李说,你常以天下为己任,现在机会到了,有什么好主意?李于是献上三策,上策是趁杨广大军远在辽东,军粮不继(杨玄感就是负责运粮的,他造反了杨广当然军粮不继),发兵控制幽燕之地,扼住杨广的归途,与高丽夹击杨广,不到一个月杨广的征辽大军就会因缺粮而崩溃,可以不战而胜;中策是全军直扑都城长安,不理会沿途州县,在长安做好防守准备之前予以攻克,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徐图发展;下策是进攻东都洛阳,但洛阳是四通八达之地,隋各地的援军会很快到达,万一短期不能攻克洛阳,形势会很危险,因此最好不用下策。可杨玄感急于立威,认为洛阳是天下中心,如果占领洛阳将天下震动,于是不听李密劝阻,率军围攻洛阳。

  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李密所料,洛阳的越王杨侗在大将卫文升、樊子盖的辅佐下成功地守住了城池,把杨玄感拖在洛阳城下;另一方面,杨广得知杨玄感造反后,立刻毫不犹豫地从高丽撤兵(当时只差一点就可以攻克平壤了),回师进攻杨玄感,同时调各地军队增援洛阳。七月底,隋宇文述、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援军到达洛阳,夹击杨玄感,杨这时仓皇从洛阳撤退,想西入关中,但已来不及了。八月,杨军在董杜原被包围,全军溃败,杨自杀身亡,李密突围后,在潜逃时不幸被捕。李密争天下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章 流浪

  除李密外,杨玄感的主要手下还有不少被捕的,大家一起关在洛阳大牢里。大业九年十一月,隋炀帝命令要亲自审问发落这批人,隋炀帝当时驻军在高阳,于是李密等十余人就被押解上路,向高阳进发了。李密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因此与同行的几个难友一同密谋脱逃。李密等人拿出身边所有的金银,双手奉送给押解的公差们,说如果皇上不原谅我们,就麻烦公差大爷用这些钱给我们修个坟,修坟剩下的就全部当感谢费了。一路上,李密等人又天天好吃好住地伺候公差们(当然是李密他们买单),公差们中了糖衣炮弹,混淆了敌我界限,对李密等人的看守日渐松懈。这一日一行人走到魏郡石梁驿,李密又照旧宴请公差大爷,结果公差们都醉倒了(怀疑用了蒙汗药),李密等人就此逃脱罗网。李密等人逃走时,招呼没有参与密谋的人一起逃,但那几个人认为自己罪行不重,而且前几次隋炀帝发落谋反之人时一般不会处死,如果现在逃走,那没有死罪也变成死罪了,因此那几位坚决不走。后来,这几位老实人被杨广以谋反罪处以车裂,死后化骨扬灰(当时凌迟刑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几位所受的已经是当时最顶尖的酷刑了)。

  逃脱后,李密被政府通缉,过了一年多东躲西藏的日子,最后一不小心,在大业十一年正月于历亭镇再次被捕,据说是逛街时被人认出来了。李密是国家级通缉犯,小小历亭镇自然不敢处理,于是派人押解李密去洛阳。这一次李密居然又使花招在押解路上成功逃脱了,他的花招是这样的,押解途中李密一直假装腿有毛病,瞒过了看守,某日经过一个比较深的山涧,李密佯装失足落涧,由于他腿有病(装的),自己爬不出来,看守急切间又没有合适的工具去捞他,于是不得已倒转手中的戟柄递给李密,让他抓住好拉他上岸,这个看守一定没读过书,至少不知道“授人以柄”这个成语,李密一抓住戟柄,立即夺戟反刺,尽杀看守后扬长而去。

  流浪的这几年,李密并没有安心当个逃犯,他还是想做一翻事业的,他先选了河北起义军郝孝德去投靠,可惜不被重视,又去投靠山东知世郎王薄,结果一样被等闲看待。由于没有伯乐,李密只好四处流浪,在乡间靠教人读书谋生,可是由于来路不明,又往往干不了几天就被地方官怀疑被迫逃走,最惨的时候要靠吃树皮充饥。他曾经安过家,还娶了妻子,但不久就被人发觉,追兵打上门来,杀了他妻子全家,那天他正好出门才得以幸免。这种落魄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业十二年十月,在这个月,济阴郡起义军王伯当把李密推荐给了翟让。

第三章 遇翟让

  翟让,东郡韦城人,曾任东郡法曹(类似于派出所长),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关在牢里等候执行。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是个侠客,认为以翟让的才能,当成就一番事业,死于牢狱实在可惜,于是晚上偷偷去放了翟让叫他逃走。翟让也很有义气,一定不走,说如果自己走了,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黄大怒,说道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在这乱世里能救生民之命,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于是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在单雄信、徐世绩 (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绩,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的辅佐下,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河南地方最大的起义军。

  当时河南的起义军还有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部队,李密在流亡过程中与他们均有往来,谈论一些天下大计,这些人起初都不以为然,但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发觉李密不是一般人物。当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预言,说新的天子会出于李氏,这些人聚在一起谈论,说自古传说王者不死,这个李密再三逃脱必死之局,又出身公卿世家,才能出众,莫非天命就应在他身上?于是大家渐渐对李密尊重起来。李密看出河南各起义军中以翟让实力最强,就通过王伯当的推荐,投身到了翟让麾下。

  由于李密已经在河南各小起义军中有一定威信,他投身瓦岗后,翟让派他去收编一些小起义军,李密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由此翟让开始重视李密。李密向翟让进言说,当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愤,杨广又离开首都长安,长期滞留江都,这正是成就刘邦、项羽一代霸业的良机,以您的雄才大略,瓦岗军的士马精锐,席卷东西二都,天下可定。翟让自知能力不足,推辞说,我的志向只是在乱世里保全性命于草莽之中,你所说的天下霸业,不是我能达到的。这时,不知从哪里开始,民间流传一首预言歌,歌词是“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是指逃亡的李氏之子;皇后什么的是说杨广将困死于扬州,隋灭亡无日:“勿浪语”两句是扣秘密的密字,这样,整首歌词的意思是说隋朝将亡,将要取代隋朝的就是李密。翟让自然也听到了这些歌词,于是找来自己的军师贾雄商议,把李密劝自己争天下的话告诉贾雄,问贾的意见。这个贾雄事先早已被李密拉拢给了好处,因此大力为李密鼓吹,说现在起兵争天下“吉不可言”,而且如果让李密来领头,就更上上大吉。翟让毕竟不是没头脑的草包,就问贾雄,如果这李密真有天命,何不自己起兵去争天下,又何必借助我的力量?贾早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说什么翟让的翟字是大泽的意思,李密是蒲山公,蒲是芦苇,非泽不生,所以李密必然要靠翟让才能成大事。一席话说得翟让心悦诚服,从此与李密情好日笃,对李密言听计从。

第四章 蒲山公营

  李密向翟让建议,说如今四海沸腾,民不聊生,到处都闹饥荒,我瓦岗军人数虽多,但军粮主要靠掠夺而来,无法持久作战,如果遇到大敌,必因缺粮而败,荥阳一带粮仓丰实,不如先攻克荥阳作为根据地。翟让于是率领瓦岗军向荥阳进攻,隋地方守军无力抵抗,隋炀帝急调张须陀部前往抵挡瓦岗军。

  这个张须陀是隋政府军的第一勇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张须陀的成名是在大业九年,那一年,山东爆发了无数起义,王薄、孟让、郭方预、张金称、郝孝德、格谦、孙宣雅各部多者十余万,少者也有数万人,山东各地守军屡战屡败,但只有张须陀例外。张须陀当时任齐郡郡丞,勇决善战,又善得军心,他的副将是年仅14岁的罗士信,每次作战,张必冲锋在前,罗紧随于后,有这样的主将,其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张须陀部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大业九年一年之中,王薄、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部先后被他消灭,张须陀成为一个奇迹。张、罗二人作战的勇猛连隋炀帝杨广也深有所闻,为此杨广特意派人将张须陀、罗士信冲锋陷阵的场面绘制成画,好让他“亲眼目睹”张的功勋。大业十年,张须陀平定左孝友、卢明月两支起义军,因功升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勇将秦叔宝也在此时归于张的属下。此后,张部纵横河南各地,镇压各路起义军,实为隋军的一张王牌。

  翟让的瓦岗军也多次与张须陀部交手,不幸每战必败,翟让见到来迎击的是张须陀,立即就不由心生怯意,打算撤退。李密则坚决要求与张决战,并保证说只要翟让发挥正常水平,一定可以战胜张部。大业十二年十一月,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决战,李密先率精兵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的树林里,翟让率本部去与张须陀交战,翟让自然不是对手,不一会儿就开始败退,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见翟让败退,也没考虑是否是诱敌之计(可能翟让的败退太逼真了),就率部放心大胆地追击。追到李密伏兵之处,李密率伏兵突然杀出,翟让、李世绩、王伯当各部四面夹击,张部出其不意,终于溃败。张须陀本人非常勇猛,拼命杀出重围,但他太爱他那些部下,见部下仍然被围,又忍不住回头去救,再冲出来后,又冲回去救其他人,就这样,张在重围中来往了四次之多,大约比赵云在长阪坡的七出七入所差无几,由于张的奋战,他的不少部下得以生还,但张本人却在乱军中战死了。张须陀战死后,史载“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张须陀身为大将,是国家的“重要财产”,突围后如果立即逃走,相信杨广也不会如何处罚他,但他却多次放弃逃生机会,为救部下而牺牲了自己,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情况是部下拼死保护主将逃生(包括赵云在内)。在隋末众多武将中,张须陀绝对算是一个异类,他虽然是为一个腐败的政府效力,但他的人格并没有因此而腐败,他的人格使他丧失了性命,不过,同样也是这种人格铸造了张部顽强的战斗力,使张成为一代名将,张须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也会满足于自己的生死抉择吧。

  大海寺一战的结果,使河南郡县为之丧气,瓦岗军则军威大振,同时也成就了李密的威名。战后,翟让为李密另设一营,号蒲山公营,虽然仍然属于瓦岗军,但实质上已是允许李密自立门户了。

第五章 新领袖

  消灭张须陀后不久,翟让和李密发生分歧,翟让认为已缴获大批粮食,作战目标已经实现,应该撤退回瓦岗老家,李密则坚持继续扩大战果,不肯撤兵。最后二人分道扬镳,翟让率主力及辎重向东回瓦岗,李密领着蒲山公营向西进军。事实证明李密的判断是正确的,蒲山公营所到之处,隋地方守军纷纷不战而逃,或者干脆投降,蒲山公营迅速壮大。翟让得知消息后大为懊悔,于是又回头追上李密,二人重新合作,共同打天下。

  李密的目标是隋的东都洛阳,这个时候,东都洛阳的防备十分空虚,洛阳留守虽然仍是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但当年辅佐他击败杨玄感的大将卫文升、樊子盖都已经因年老而退休回乡,新上台的将领段达、元文都二人缺乏军事才能,而且还互不服气,更重要的是,洛阳方面根本没想到李密有胆量来进攻(大概认为杨玄感的失败让李密胆寒了吧),因此没有任何防备。李密看准这个时机,打算袭击洛阳。可惜的是,李密派到洛阳的探子被守军发现,整个计划暴露,东都立即戒备,并派人向在江都的隋炀帝求援,奇袭计划流产。不得已,李密只好退而求其次,改为进攻洛阳附近的大粮仓兴洛仓。兴洛仓是隋的战略性粮仓之一,隋政府一贯注重粮食储备,宁肯饿死老百姓也要装满国家的粮仓,因此虽然当时河南山东饿殍遍地,但兴洛仓仍然储备着充足的粮食。兴洛仓距离洛阳百里有余,李密的计划是以瓦岗军主力突袭兴洛仓,在洛阳援军到达之前予以攻克,然后以兴洛仓的粮食招兵买马,积聚实力,最终攻克洛阳。

  李密把作战方案向翟让汇报,翟让深为佩服,表示一切由李密做主,自己一定服从分配。大业十三年二月,翟让、李密率精兵七千突袭兴洛仓,兴洛仓作为战略性大粮仓有内外两层仓城,并有专门的守仓部队,其防御的严密和守军的英勇出乎李密预料之外,瓦岗军用了二十余日才消灭守军,攻克了兴洛仓,所幸是洛阳太缺乏军事人才,居然没有及时派出援军,否则李密可能就在兴洛仓下成为杨玄感第二了。攻克兴洛仓后,李密立即开仓放粮,仓中存粮任百姓取用,这一举动使李密大得人心,来投奔瓦岗军的日以千数,史载“老弱襁负,道路相属”,瓦岗军的实力为此暴涨。不过最令李密高兴的是,来投奔的人里面有一个出色的谋士祖君彦。祖在隋文帝杨坚时期就以文学名扬天下,无奈隋文帝和隋炀帝都讨厌文学之士,尤其是隋炀帝,他虽然是文学爱好者,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学问比他好,往往借故把那些学问强于他的人处以死刑(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文学爱好者,那么他们可以尊杨广为祖师),祖君彦虽然没有被借故干掉,但一直只能当个小小的芝麻官,为此祖一直咬牙切齿,这时是弃官前来投奔李密。李密早就听说祖君彦的大名,立即待以上宾之礼,军中所有文书全部委托祖君彦起草。

  直到此时,东都洛阳才做出反应,派将军刘长恭率兵二万五千前往镇压,同时命令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裴仁基也是隋朝名将,张须陀死后,隋任命裴继任,统帅张须陀旧部)配合刘部夹击瓦岗军。非常不幸的是,刘长恭是个自大狂,居然认为李密所部只是普通的抢粮小蟊贼,只是乌合之众,因此刘不等裴部到达,就单独向瓦岗军发起了进攻。李密的战术与对付张须陀时一模一样,李亲自率领精兵埋伏,再派翟让诈败诱敌,当刘长恭追击到伏兵之处时突然袭击,如果刘长恭肯等裴仁基,裴部是张须陀旧部,一定会提醒那可能是埋伏计,可惜刘贪功心切,怕裴仁基分了他的功劳,结果没能识破埋伏,落得个惨败的下场。不过刘将军比张须陀聪明多了,他快马加鞭地逃回了洛阳,而他的二万五千人马只回去了四成。

  大败刘长恭后,翟让终于承认自己的才能无法当李密的领导,于是他主动让出瓦岗军的领导权(真不愧名字里有个“让”字),李密成为瓦岗军的新领袖。李密于此时自称魏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同时封老东家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那是九千岁的意思了。由于李密的威名,更重要的是有兴洛仓大量的粮食做后盾,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各路人马纷纷投靠瓦岗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郝孝德(李密落魄时曾去投奔他结果不被重用,现在是倒过来了)、王君廓(后来是李渊的大将)、张青特(后来是窦建德的大将)等人。李密把这些人马加以收编,瓦岗军迅速扩充到数十万人。

第六章 洛阳之围(前期)

  势力暴涨后,李密开始进行长期围困洛阳的准备,他命人在洛口筑城,其城方圆四十里,作为瓦岗军的基地,同时派手下将领四面出击,力图完成对洛阳的包围。在历次出击中,最夸张的一次是瓦岗军孟让(原山东起义军,现投靠李密)部居然成功攻入洛阳外郭(就是城外郊区),滋扰了一夜才离开。此事令洛阳全城震动,于是城外居民全部迁入城内,洛阳城内“台省府寺皆满”,据后来的统计,迁入者超过三万家。这次大迁移使洛阳城人口爆满,为日后洛阳粮荒埋下了隐患。

  按照当初的军事计划,张须陀的继任者裴仁基应该配合刘仁恭夹击李密,不料刘贪功贸进,不等裴到达就一败涂地,刘本人是逃走了,却置裴部于孤军深入的尴尬境地。裴不得已,屯兵于汜水县百花谷,驻垒固守。裴仁基为人有大将之风,每战胜,战利品一概分赏将士,可他的监军萧怀静却不许,每每阻挠,因此二人不和(萧监军为什么不许?是因为一切缴获归公,裴不该私分国家财产?或者是责怪裴没有大大地分他一份?对此史书里从来没有记载,我们今天自然无法知道)。这监军之职,本来就是来监督领军大将,专门向上级打小报告的,既然二人不和,萧监军的小报告自然也就分外有杀伤力,萧甚至向东都汇报说是裴过期不至才导致刘仁恭孤军进攻全军覆没。如果这一罪名成立,裴的性命就岌岌可危,因此裴一直不敢回东都洛阳,就这样在百花谷进退不得,狼狈万分。

  李密得知这一情况后当然喜出望外,立即派了使者去向裴劝降,允诺不计前嫌,共同打天下。裴的谋士贾闰甫也劝裴干脆归降,裴仍然犹豫,担心萧监军从中作梗,贾倒也风趣,说道萧监军“如楼上鸡,若不知变,在明公一刀耳”。裴顿时醒悟,随即写信给李密,答应归降。此事不知如何被萧监军得知,萧监军尽忠职守,要去洛阳揭发,结果就被“一刀”了。监军的权利是政府给的,当领军大将仍然忠于政府时,自然斗不过监军,不过如果这大将不胜其烦造了反的话,监军也真就不过是“楼上鸡”而已了。大业十三年四月,裴仁基全军归降瓦岗。

  裴仁基的投降是李密的一个重要收获,裴本身是隋文武全才出类拔萃的大将,裴部是张须陀旧部,兵强将勇,其中裴行俨(裴仁基之子)、秦叔宝、程知节(就是程咬金)、罗士信均是当时一流猛将,贾闰甫也是著名谋士,如此实力,忽然从敌人变为手下,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不过,李密有杀张须陀之前科,难道不担心张须陀旧部乘机报复?奇怪的是,这种事并没有发生,例如贾闰甫,他父亲贾务本就是在大海寺战役中重伤,后来伤发而亡,严格说贾与李密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可劝说裴仁基归降的正是贾闰甫,后来贾一直对李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李密也放心使用张须陀旧部,他在瓦岗军中挑选最勇猛的将士八千人组成“骠骑”,这支主力骑兵的主将就是秦叔宝和程知节。这种现象如果从个人恩怨角度考虑是无法理解的,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恨李密,毕竟张须陀是求仁得仁,是在正面交锋时战死的,也许那时的军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恩怨。抛开各自的立场不谈,也许张须陀和李密实际上是有些相似的,所以张的部下也能够接受李密。

  此后,李密致力于封锁洛阳,断绝粮道,洛阳守军多次出战,但均未能冲破瓦岗军的包围,城中开始缺粮。在当时,布帛是财富的衡量标准,洛阳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城内布帛如山积,甚至用布当燃料来生火作饭(围城当然缺柴),但是,在缺粮的威胁下,洛阳的繁华就象泡沫一样消失了。越王杨侗派大臣元善达去向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求援,元拼命突围而出,千辛万苦地到了江都,见到杨广后痛哭流涕地诉说东都危急,杨广为之变色,当时的场面一定很感人。这时跳出一个叫虞世基的,向杨广进谗言说什么如果李密果然那样厉害,紧紧包围了洛阳,元善达如何能够安然到达江都,必然是元谎报军情,实为欺君之罪。杨广于是“恍然大悟”,居然就将元善达斩了。这个虞世基是杨广的头号宠臣,最擅长迎合帝意,杨广是个好大喜功之人,虞世基自然也就报喜不报忧。不过东都洛阳之围是牵动全局的大事,连这种事虞世基都敢压下来,难道他是李密派在杨广身边的奸细?是否如此,这除了虞本人,没有谁能知道了。

  与此同时,李密传檄天下,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最后总结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檄文是祖君彦所写,祖的名字和这篇檄文一同流传千古。一篇骂人的文章能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文章写得好之外,隋炀帝杨广够昏君也是重要原因了。

第七章 洛阳之围(中期)

继不走运的元善达之后,洛阳求救的使者不断到达江都,杨广终于明白洛阳之围不是慌报军情,于是他下旨调集各地精兵齐赴洛阳讨伐李密,意图重演当年聚歼杨玄感的历史。这次援洛行动的总指挥是从幽州出兵的薛世雄,不料薛在帅部赴洛途中在河间七里井被窦建德劫营,出师未捷身先死(见反王传之窦建德),杨广只得临阵易将,让从江都出兵的王世充继任总指挥,李密的大敌终于出现了。九月,王世充、韦霁云、王辩、孟善谊等各路援军齐集洛阳,与洛阳守军刘仁恭部、长安援军庞玉部(先已到达)合十余万人进攻李密的洛口,双方夹洛水对峙。

  这时李密的势力比之七月刚围城时又有壮大。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饿殍遍野,隋在河北有大粮仓黎阳仓,积谷如山,地方官却不肯开仓赈济,弄得民怨沸腾。徐世绩向李密提议分兵进攻黎阳仓,以仓中粮食赈济灾民,必然可以大大扩充势力。李密派徐帅兵五千攻克了黎阳仓,开仓任灾民取粮,不到一月时间,就在黎阳聚众二十余万,后来成为唐一代名臣的魏征就是在此时投奔的李密。隋末的大动乱,重要起因就是老百姓缺粮,与其饿死,不如造反,一个不能养活纳税人的政府自然无权要求纳税人的忠诚。民以食为天,谁有粮食谁就能聚集群众,就能扩张势力,李密南有兴洛仓,北有黎阳仓,遂成为天下反王中势力最强者,各路反王如李渊、窦建德、朱粲都寄书李密,表示归附,李密俨然已可与杨广分庭抗礼。对王世充的援军,李密已有足够的实力与其正面决战。

  十月,李密主动出击,渡洛水进攻王世充,不幸王军士气正旺,战斗力极高,瓦岗军失利,将领柴孝和阵亡。李密当机立断,留部分兵力驻垒固守,牵制王世充,自己亲帅精锐骑兵悄悄撤走,直扑王世充设在黑石的大营。王世充正帅主力围攻李密的牵制部队,还以为围住的是瓦岗主力,忽然得知被人抄了后路,不由慌了手脚,连忙解围回救大营,结果被瓦岗军前后夹击,大败而逃。十一月,心中不愤的王世充再次向李密挑战,李密重演当年对付张须陀、刘仁恭的故技,派翟让诈败诱敌,这种老套伎俩居然又一次大获成功,王世充在追击中被李密、王伯当、裴仁基三路伏兵夹击,再次大败。

  这时的李密已是天下头号大反贼,威风八面,而前老板翟让则潦倒落魄,简直沦落为专业诱敌人员,对此翟身边的人难免心中不满。翟让的哥哥翟弘就宣称瓦岗军是翟让创立的,要当天子也该翟让当,就算翟让不愿意当,也该让位给他这个哥哥,不该让给李密这个外人。翟让的谋士王儒信也劝翟让及早下手,重夺瓦岗军领导权。翟让听过之后,只是付之一笑,不置可否。翟让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但别人可不这样认为,李密的谋士房彦藻、郑铤等人就认为翟让一定在暗中谋划意图推翻李密,这些人纷纷劝说李密先下手为强。李密一来念着翟让知遇之恩,二来顾虑杀翟让会令人心不稳,因此不肯对翟让下手。但是后来李密也疑心起来,郑铤又进言说毒蛇在臂,壮士断腕,李密终于下了决心。

  十一月戊午,李密摆下鸿门宴,请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绩、王儒信等人吃饭,翟系人马不知有诈,坦然前往。席间李密以自己人吃饭用不着卫士为借口,让双方的卫士都下去休息,席间只剩下几位首领和李密手下力士蔡建德。翟让素来喜爱弓矢,酒酣耳热之际,李密取出一张良弓请翟让鉴赏,翟取弓在手,拉弓以试弓力,就在翟拉满之时,蔡建德从身后一刀将翟让刺倒。跟着李密伏兵四起,将翟弘、王儒信等人乱刀砍死。单雄信见机最快,立即跪地求饶,徐世绩破门而出却被砍中头部,重伤倒地。单、徐是瓦岗大将,李密其实也舍不得杀他二人,因此李密及时喝阻了要杀单、徐二人的手下,单、徐得以逃得一命。李密随后更亲手为徐世绩裹伤,又单骑入单雄信营中安抚单雄信的部下,单、徐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得降了李密。由于翟系首领已或死或降,李密又只杀了翟让全家,对其余人等一概不问,因此翟部基本平静,这起火并在一日内就全面完成。

  火并翟让一事,从技术上看,李密事先准备充分,翟系人马毫无还手余地就全军覆没,事后处理得宜,尽量缩小了打击面,安抚翟让部下,翟让所部全部归降,没有给王世充任何可乘之机,比起千年后的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李密是高明得太多了。李密的大敌王世充早就看出李密翟让必然内讧,一直在等待这一时机,不料李密只用一日就控制了局面,王大为失望,同时也对李密大为佩服,王评价说,“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但是,从战略上看,李密实在是得不偿失。李密所以向翟让下手,是怀疑翟让阴谋作乱,企图推翻自己,但事后却并没发现什么确凿证据证明翟让有什么阴谋活动,这样李密就丧失了杀翟让的大义名分。的确翟让仗着自己是老领导,不免欺压其他同僚,对李密也不象其他人那样恭敬,但翟让是李密的恩人,把李密从落魄的流浪汉扶植起来,又把自己创立的瓦岗军送了给李密,李密却仅因为怀疑就杀了翟让全家,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火并翟让后,李密的人格形象大幅下降,手下众将开始对他心存猜疑,这也难怪,李密连翟让都杀,还有什么其他人不能杀?一个领袖如果丧失了能够使属下尽忠的人格魅力,那他的属下就只能和他同富贵而不能共患难,后来李密战败时树倒猢狲散,一败不可收拾,其祸根在这次火并时就已埋下了。这也不能怪罪李密,所谓当局者迷,在政治斗争中,本来就没什么人情可言,也没有什么犹豫的余地。

第八章 洛阳之围(后期)

粮食短缺一直是洛阳的心腹之患,与李密僵持越久,洛阳的战斗力就越衰弱。此前王世充一直等待李密翟让内讧,希望趁机打个漂亮的反击,不料李密手段高超,王世充盼望的良机根本就没有出现,王失望之余,决定趁着还能一战,做一次大规模出击。大业十四年正月,洛阳守军倾巢而出,渡洛水进攻李密。王世充命手下众将各造浮桥,桥先成的先进攻,因此王军进攻时间先后不一。王辩所部最先完成浮桥,奋勇当先,攻破李密营地外栅,眼看李密即将支持不住,王世充营中居然在此时鸣号命令撤退,王辩部为之愕然,李密乘机亲帅敢死队反击,王辩部几乎全军覆没,王辩本人战死。先头部队的失利牵动了王世充全军,王军全面溃败,狼狈逃回洛阳,这次战役是王世充领兵以来最凄惨的一次(见反王传之王世充)。至于王世充为何在关键时刻鸣号撤退,有说法是王当时不知王辩即将取胜,因此贻误战机;不过也可能是王世充不希望王辩立此大功,就象三国演义里眼看庞德就要打赢关羽,于禁却在阵后鸣金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根本就是李密派的奸细在做手脚。不论原因怎样,王世充因为这一悲剧性的错误在将要胜利时输掉了这场决战。

  到这次大败为止,王世充与李密已有大小四十余战(一说七十余战),败多胜少,尤其这次大败严重削弱了洛阳的战力和守军的士气。李密随后拥兵三十万逼洛阳上春门挑战,段达出城迎击,居然未战先溃。对于李密的进攻,洛阳已无还手之力,只能在包围中苦苦支撑。

  眼看李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各路反王如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纷纷遣使劝进,就是劝李密称帝,同时表示归顺,瓦岗军的裴仁基等将领谋士也请李密正位。李密答复说,东都未平,不可议此,言下之意就是攻克洛阳后就要登基称帝了。这时的李密真是志得意满,如果没有意外,洛阳将是李密囊中之物了。

  大业十四年三月,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意外,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杨广被杀。当时杨广的精神已经极度颓废,只想偏安于江南,对天下大乱的格局采取逃避的态度,但杨广身边护驾的骁果(就是御林军)都是关西人,家属都在长安,人心思归,偏偏杨广不许西归,而且对私自逃走的骁果一律处死,所谓官逼民反,终于激发了骁果的兵变。事发时杨广追问究竟是何人主谋,得到的回答是“普天同怨,何止一人”,杨广没有死在任何一路反王手里,居然死于自己御林军的兵变,当昏君当到这个程度,实在是空前绝后了。杨广既死,宇文化及帅骁果十万人西归,李密的地盘是宇文化及必经之地,宇文要想西行,与李密一战在所难免。

  六月,宇文军到达黎阳,围徐世绩于黎阳仓城,李密亲帅二万精兵驻于清淇,与徐世绩呼应,宇文来进攻则坚守不战,宇文进攻黎阳则骚扰其后路,由于李密战术得当,加上徐世绩固守有方,宇文无可奈何,两军打成僵持。此时李密西有洛阳,东有宇文,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如果洛阳出兵与宇文夹击,李密就形势不妙。正在李密担心之际,洛阳忽然派出使者,希望与李密停战。原来对洛阳来说,宇文是杀害先帝的凶手,其痛恨程度在李密之上,同时洛阳方面还希望两个反贼先自相残杀,好来个卞庄刺虎,因此洛阳主动向李密提出招安。李密喜出望外,当即请降,派了使者去洛阳修好。皇泰主(即越王杨侗,杨广死后即位,史称皇泰主)隆重接待李密的使者,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皇泰主还给李密写信,表示此前一笔勾销,今后君臣和衷共济,委为股肱,于是李密从反贼头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栋梁。

  解除了洛阳这个后顾之忧,李密得以全力对付宇文化及。李密得知宇文军粮将尽,于是使出花招,假意与宇文和谈,并许诺借粮给宇文。宇文化及信以为真,大喜之下,允许属下部队放开吃喝,也许还举行聚餐之类,结果本来就所剩无几的军粮迅速耗尽。李密的计划是到宇文消耗完全部军粮后才翻脸,不料有部下叛变,把李密的花招告诉了宇文。宇文当然大怒,又知道军粮已无法支持,于是全军向李密进攻,七月,双方在童山大战。宇文所部是杨广的御林军,是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极强,瓦岗军苦战一天,几乎不支,李密本人也中流失受伤,如果不是秦叔宝拼死保护,几乎被宇文军生擒。李密拼尽全力,才勉强击退了宇文的这次进攻。虽然童山之战没有能击溃宇文军,但李密还是胜利了,因为宇文已没有军粮,无法再与瓦岗军相持,童山之战后不久,宇文军自行崩溃,将领陈智略、樊文超(是当年守洛阳战杨玄感的大将樊子盖之子)、张童儿等纷纷投降李密,宇文化及只剩下两万人,逃奔魏县去了(后来宇文被窦建德所灭,见反王传之窦建德)。宇文军没有输在战场上,却因为军粮而失败,实在是生动地表现了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就要按当初与皇泰主的约定“入朝辅政”,不战而得洛阳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第九章 洛阳之围(意外的结局)

  正所谓好事多磨,就在李密按照与皇泰主的约定,动身前往洛阳“辅政”时,以王世充为首的洛阳军方发动了兵变,皇泰主沦为傀儡,力主招安李密的大臣元文都、卢楚死于乱军之中,洛阳落入王世充手中(兵变的详情见反王传之王世充)。王世充是坚定的反李密派,他的掌权结束了李密与洛阳小朝廷短暂的蜜月期,洛阳攻防战又重新开始。

  对比李密与王世充的势力,瓦岗军无论兵力还是粮草都远远胜过洛阳守军。从兵力上说,击溃宇文化及后,李密的威望如日中天,传檄所至,望风归附,加上用大量的粮食招引各地流民,瓦岗军的兵力每天都在增加;洛阳被围日久,只余孤城一座,外无救兵,多次战败后又发生内乱,兵力损失严重,而且每天在负增长。从粮草上说,李密控制了广大的地盘,又有全国最大的粮仓作为后盾,绝无后顾之忧;洛阳则大闹粮荒,一斛米卖到八九万钱,连公卿大臣都无法保障自己的伙食。这样的力量对比,局势实在大大有利于李密。

  但是李密也不是没有弱点,值此胜利在望之即,李密丧失了一贯的冷静,开始飘飘然起来。这种迹象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无故流放徐世绩,二是大量浪费存粮。由于瓦岗军扩张太快,新血太多(尤其是宇文化及的手下成建制地投靠过来),新旧势力间无法立即融合,发生了不少矛盾。李密为安抚新人,往往对新人多加关照,为此不免让老臣子们心中不满,徐世绩代表老臣子向李密发牢骚,结果弄得李密不高兴,居然就发配徐世绩去黎阳驻守,把他开除出了瓦岗领导层。从攻克洛口仓开始,李密一直在开仓放粮,为了显示威风收买民心,李密的放粮是非常彻底毫无限制的,来取粮的可以随意领取,无人管理。老百姓来取粮时总是惟恐不足,尽量多取,可在归途中往往拿不动,于是随意抛弃于路,从粮仓到城门的大路上,“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蹂践”。老百姓取粮后在洛水边淘米做饭,不知爱惜,大量粮食随水流失,史载“洛水两岸之间,望之皆如白沙”。对这样骇人听闻的浪费,李密不但不制止,反而引以为荣,评价说“此可谓足粮”!徐世绩是瓦岗军的创业元老,中流砥柱;粮食是李密的命根,霸业的基础,李密却自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完全丧失自制,在全盛的表面下,失败的影子已经出现了。

  坚持到九月,洛阳已经粮尽,王世充无奈之下,不得不做乾坤一掷,亲自率领了两万主力做最后一次出击。当年王世充刚到洛阳第一次出击李密时,出击的兵力是十余万,如今却只剩两万了,洛阳的窘迫可见一斑。对洛阳来说,这是真正的最后一战,王军已成哀兵,因此,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其士气和战斗力仍然不可小看。得知王世充出兵的消息,李密召集众将讨论对策。大将裴仁基建议固守不战,别遣一军乘虚袭击洛阳,则王世充必然疲于奔命,可以不战而胜。李密也赞同裴仁基的观点,认为只要固守,不出十日王世充就会粮尽自灭,可以重演破宇文化及的历史。但是,瓦岗军众将皆十分轻敌,认为可以一战而胜,大家急于出战立功,纷纷要求决战。李密惑于众议,放弃了固守的计划,决定出战,裴仁基和魏征苦苦相劝,但李密已听不进去了。

  于是李密留王伯当守金墉,自己出兵在北氓山与王世充决战。从数量上说,瓦岗军战压倒优势,但其中真正的精锐已在与宇文化及的童山之战中损失殆尽,如今的兵力大部分都是童山之战后投降的或新招募的,而王世充的两万人则是他从淮南带到洛阳的子弟兵,又是粮尽拼命,因此瓦岗军的数量优势并未发挥作用,双方第一天的大战基本战平。直到此时,李密和瓦岗众将仍未醒悟,仍存轻敌之心,当晚设营居然不设壁垒。这种轻敌的心态被王世充充分利用,第二天凌晨,王军向瓦岗军发动了突袭,出发前,王世充鼓励他的士兵说,此战所争的不是胜负,而是生死,成则共享富贵,败则死无所葬,“所争者死,非独为国”。王军拼死进攻,瓦岗军因轻敌而准备不足,未及列阵就被王军冲了进来,双方混战。王世充早已准备了一个相貌与李密相似的人,这时突然将此人押出来,高呼捉到了李密,王军士气倍增,高呼万岁,瓦岗军则不知真假,人心浮动。前一晚王世充已派了一支二百多人的小部队潜入北邙山内,在李密阵后埋伏,这时乘机突袭瓦岗军后背,大肆纵火,瓦岗军终于不支溃败,裴仁基、祖君彦及辎重、家眷被俘。

  北氓山之败引发了瓦岗军的连锁反应,新归附的宇文化及旧部陈智略、张童儿等率先投降王世充,此前,杀翟让和贬徐世绩两件事已在瓦岗军中种下祸根,使瓦岗旧将心冷,如今这些旧将见势不妙,以单雄信为首,也纷纷抛弃了李密改投王世充。北氓战败后,李密领了一万残部向洛口撤退,这时洛口守将邴元真(原翟系人马)已暗通王世充,招王部渡洛水取兴洛仓,李密知而不发,希望乘王部半渡时突袭好反败为胜。这个策略确实可行,不料在最关键的时候,李密的侦查兵出了问题,在王军渡河时居然没有及时通报李密,待李密得知时,王军已经渡过洛水,突袭计划因而流产。王军一渡河,邴元真立即投降,兴洛仓落入王世充之手。李密的号召力是以存粮为后盾,如今没了粮食,号称百万的瓦岗军也就树倒猢狲散了,李密自知已无力回天,不得不从洛阳黯然撤退。

  洛阳之围从大业十三年二月攻克兴洛仓开始,到十四年九月北氓山之败结束,李密连战皆胜,先后击败了洛阳守军、王世充的援洛兵团、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几乎可以肯定未来的天下将属于李密,居然却在最后就要成功时一战而败,一败不可收拾,这可以称得上隋末历史最大的一次意外。当年李密随杨玄感起兵时,曾劝杨玄感说洛阳是四面受敌之地,应先攻取长安作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不要急于进攻洛阳,杨玄感不听李密之劝,结果被聚歼于洛阳城下。那为什么到李密自己起兵时,还是先进攻洛阳,以至重蹈覆辙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李密早就考虑到了,早在大业十三年五月,李密的部将柴孝和(此人在王世充李密第一次交手时战死)就提议留翟让、裴仁基二人围洛阳,李密亲率主力攻长安,然后以长安为根据地平定天下。当时李渊刚刚起兵,长安兵力一部分已支援洛阳,一部分正监视太原李家,如果李密进攻长安,的确是有很大可能成功。但李密拒绝了柴的提议,理由一是担心瓦岗所部都是山东人,不肯西入长安;一是担心自己离开洛阳后留守众将互不服从发生内乱。其实后一个理由才是真正的顾虑,李密的粮仓在洛阳,因此洛阳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但如果李密自己去攻长安,又没有人可以担当留守洛阳方面的重任(其实不是没有人选,翟让就可以,但就是这样才更不放心)。如果李密与翟让可以和衷共济,一围洛阳,一取长安,历史也许会改写,起码李渊没那么容易得天下,可是政治就是政治,李密宁可放弃诱人的长安,也不放心让翟让独当一面,终于错过了取长安的时机。

第十章 落魄者的最后日子

眼看败局已定,李密不得不承认失败,收拾残部寻找退路。黎阳是瓦岗军除洛口外的另一个根据地,瓦岗军在此驻守的兵力有数万之众,以黎阳仓为依托,控制着河北大片土地,可以作为卷土重来的基地,因此李密的第一个方案是去黎阳。北氓之战前,徐世绩因为得罪李密而被发配去黎阳驻守,因此这时黎阳是在徐世绩控制之下。为此有人向李密进言,说道当年杀翟让时徐世绩几乎丧命,加之不久前又刚被贬职,难免对李密心存怨恨,北氓战败后,单雄信等翟让旧将现在都已纷纷变节,难保徐世绩不会怀有二心,如果在这种时候去投奔徐世绩,只怕是凶多吉少。李密仔细考虑后,认为此言有理,因此放弃了去黎阳的方案。李密的第二个方案是固守现存的河南地盘,逐渐恢复实力,再图进取。但瓦岗众将在北氓之败后都已丧失信心,认为军心已散,无力对抗王世充(这的确是实情,李密丧失了粮食也就丧失了霸业的基础),都反对继续留在河南,李密无奈,只好也放弃了第二种方案。

  想到不久前还踌躇满志以为霸业可成,如今却有如丧家之犬,走投无路,李密当众大哭,甚至拔剑出来试图自刎,王伯当急忙夺剑,抱住李密痛哭,众将也都为之垂泪。这时李密提出了第三个方案,那就是西入关中投降李渊。说起来李密与李渊还曾有过来往,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刚刚起兵,派人送信给李密以修好,李密当时正是威风,隐隐有天下盟主的架势,因此给李渊的回信十分傲慢,流露出招纳之意。李渊得信后,考虑到可以利用李密在洛阳拖住隋朝主力,以便自己攻克长安经略关中,于是回信大拍马屁,说什么希望大弟(二人同姓,李渊年长,称大弟是为表亲热)早成大业一统天下,那时我可以攀龙附凤,如果能被封在唐地(当时李渊被隋封为唐公)就心满意足了。收到这么一封马屁信,李密自然大为高兴,从此与李渊书信往来不绝。如今居然轮到李密要去投奔李渊,实在是天地倒转了。不过李密确实为李渊长期拖住了隋朝主力,尤其又击败了以长安为目标的宇文化及,对李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此这最后一个方案得到了众将的一致同意。于是,在大业十四年九月,李密率领残部二万余人向西入关投降李渊的唐朝,同行的还有王伯当、魏征等人。十月,李密到达长安,李渊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

  北氓之败后,李密属下的河南河北地方郡县大部分投降了王世充,但也有不肯降王的,李密投唐后,这些旧部也就纷纷投奔了唐朝,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德威(后来参与了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贾闰甫(当年就是他劝裴仁基投降李密)等人。在这些人中,最著名、势力最大的要算徐世绩了。徐世绩一直坚守黎阳,既不自己独立,也不投降王世充或李渊,后来李密派魏征做使臣去劝徐世绩降唐,徐这才决定降唐。虽然是要降唐,但徐世绩认为黎阳地方是李密的,即使要把一切献给唐朝,也应该是李密的功劳,要由李密去献,如果自己直接去,那就是拿李密的东西自己做人情,因此徐世绩详细地开列了黎阳地方的兵力、粮草、户籍等等清单,派人去长安送给李密。李渊已经得知徐同意归顺,满心高兴地等着徐的使者,谁知徐的使者来长安后,竟然只有给李密的信而无给李渊的信,李渊大为奇怪,派人去问,这才知道徐世绩如此用心良苦。李渊为之感动,称赞说,“徐世绩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于是赐徐世绩姓李,从此以后,徐世绩改名为李世绩。

  降唐之后,李密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本以为凭自己当年的地位,带来的手下,李渊肯定会封个王给他,结果只封了个小小的国公,这让李密非常失望。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唐朝的当权大臣们自然谁也不会重视他,甚至还有向他索贿的。李密是几乎当了皇帝的人,哪里受得了这种轻视,更何况轻视他的人正是他一贯看不起的人。偏偏光禄卿这个职务负责朝会的酒宴膳食之事,说不好听些就是个“安排宴席头领”,李渊安排李密干这个差使只怕也有些自抬身价的嫌疑,李密当然对此深以为耻。正好王伯当也不满现状,于是二人密谋叛唐,回河南召集旧部重新起兵。

  当时李密旧部还有不少没有归附王世充,但被王世充切断了与唐朝的交通又无法归降唐朝,只好处于半独立状态,另有一些虽然名义上降了王世充但实际并不归心,李密于是向李渊请命,要去收集旧部,为唐朝削弱王世充的力量。李渊十分高兴,立即就同意了。不少大臣看出了李密的意图,说李密为人反复,出必不返,劝李渊不要放人。李渊倒是大度,说天子自有天命,不由人力决定,如天命在我,一李密又有何能,何况即使李密叛去,也是为王世充树一敌手,对大唐不无好处。于是李渊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允许李密离开,还批准了李密的请求派了王伯当、贾闰甫与他同行。

  不料李密的随行人员里有个叫张宝德的,担心李密如果真的叛唐会连累自己,于是在途中上书李渊,极言李密必叛,加上朝中众臣众口一词,李渊终于也后悔起来,派了使者命令李密留下随员,自己回长安重新商量去山东(是指山东六国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的事。使者到达时,李密一行已到达桃林县附近,将要出关。李密对李渊的出尔反尔大为不满,认为一定是被人恶意中伤,李渊已对自己起了疑心,如果回长安一定没好下场,所以李密决定铤而走险,打出关去。

  对李密的计划,贾闰甫坚决反对,认为附近都在唐军控制之下,如果硬来太过危险,不如服从命令回长安,只要李密回去,所谓谋反的流言也就自然熄灭,以后再找机会出关即可。但李密一心想重新起兵,说道自己应在天命,王者不死,李渊放自己出长安就是证明,只要回到河南,振臂一呼,一定应者云集,大业可成,就算唐朝统治了关中,山东之地仍然是自己的。贾闰甫逼不得已,只好犯颜直谏,说天命之事毕竟飘渺,按现在的形势看来只怕天命在李渊还更多些。另外大家现在落魄,无兵无粮,要重整旗鼓只能靠当年的旧部重新来投,但李密杀翟让后,天下都认为李密刻薄寡恩,谁还肯把自己的兵力毫无保留地交给李密?只怕不但不肯投奔,还要拼命防范李密来夺权,又怎能谈得上应者云集?这番话自然大大揭了李密的疮疤,如果不是的确忠于李密,贾闰甫根本没必要说这些东西来劝阻李密,但李密已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认为贾闰甫贪图富贵被李渊拉拢了,要动手杀贾闰甫。多亏王伯当拦住,贾闰甫才得以逃离,从此与李密分道扬镳。李密又问王伯当的意见,有贾闰甫的前车之鉴,王伯当虽然也是反对,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只是说“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下定决心要一死以报答李密了。

  于是李密斩了李渊的使者,乘桃林县还不知实情,骗桃林县令说要进城歇马,乘机攻克桃林县城,掳掠一番后向东急行,同时派人联络距离最近的旧部张善相(此人后来为唐朝抵御王世充而战死,李渊高度评价为“吾负善相,善相不负吾”),要张前来接应。

  此时与李密距离最近的唐军是镇守熊州的史万宝,史本人倒没什么,但他的行军总管盛彦师却是个厉害人物,得知李密造反后,盛彦师立即率数千人追击,盛料到李密必然要去投靠张善相,而熊耳岭是其必经之路,于是盛抄近路先赶到熊耳岭埋伏。该处地势险要,极利伏击,李密率部经过时,被盛彦师居高临下,一阵乱箭,竟然全军覆没,李密与王伯当都当场身亡。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手中。

  李渊得知解决了李密,十分高兴,封了盛彦师当葛国公酬谢他的功劳。说来李密的降而复叛李渊难辞其咎,但偏偏又让人无话可说,的确是李密身有反骨的样子,论到手腕,李密是逊李渊一筹了。随后李渊派人将李密的首级送到黎阳去给李世绩过目,并说明李密谋反被杀的情况,李世绩放声痛哭,求得李密的尸体后将身首合一,葬于黎阳山南,以李世绩为首,黎阳全军缟素为李密戴孝,以尽君臣之礼。李世绩此人,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和君子,那就是一个最成功的骗子。如果李密当初信任李世绩,不去降唐而是去黎阳,李世绩是会全力帮助李密东山再起,还是乘机为翟让报仇,这已经无法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李密当时信任李世绩,他绝对不会是这么一种结局。

  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一个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人,终于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