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原创】 诗与画 -- 山远空寒

共:💬13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半原创】 诗与画

常听人说诗画相通,到底它们怎么相通,为何相通,一直懵懵懂懂。这是我整理的笔记,算是分享。但请不要转贴,谢谢。

西方强调诗与画艺术形式的区分;这与西方重视理论分析,强调逻辑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西方发展的是叙事诗、故事画;充分认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不同。(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故事画,叙事诗,古代绘画也是写实后来逐渐发展到写意,叙事诗也曾昙花一现。少数民族也有史诗,叙事诗,这里谈论的是中原文化为主线的中国诗画)

点看全图

拉奥孔雕塑(莱辛正是比较并发现了拉奥孔雕塑与同题诗歌的不同,所以为其书起名为拉奥孔。)

而中国的绘画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同点。莱辛的《拉奥孔》中提到绘画艺术是空间的,而诗歌艺术是时间性的。“莱辛说,从媒介看,绘画用颜色和线条,它们在空间上是并列的;诗用语言,它在时间上是先后承续的。从题材看,画适宜描绘在空间并列的静止的物体,诗适宜描写在时间中承续的动作。从欣赏者的感官看,画通过视觉感受,视觉适宜把并列的事务摄入眼帘;诗通过听觉感受,听觉适宜感受动作的叙述。莱辛的结论是:诗适宜叙述动作,画适宜描绘物体。”(二引,凌继尧,2003,p104)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时间艺术

再现艺术 文学 绘画、雕塑 戏剧、影视

表现艺术 音乐 建筑、艺术设计 舞蹈

(凌继尧,2003,P210)

“莱辛并不否认绘画和雕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表现动作,但是要选择某种“有效时刻”,例如定点前的时刻,从而让欣赏者有充分想象的余地。拉奥孔雕像正是采用了这个手法。同样,莱辛也不否认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描绘物体,但是诗描绘物体时应该化静为动。”(凌继尧,2003,p104)

(同时老师建议找《拉奥孔》来看一看。钱钟书与朱光潜都谈到这本书。)

在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诗画相通的是苏东坡,出自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再如:“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

而王维则自称:当世妙词客,前身应画师。

(本文所引用的诗多出自钱钟书的《七缀集》里,二引)

张彦远说他曾见过王维的山水画分工笔和粗放两类,并对王维的首创“破墨”技法赞叹不已(贾涛,2005)

更重要的相关证据是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请注意:苏居士在此讲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得往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绘画的理解靠拢: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处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彷徨,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的苦恼,彷徨的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境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绘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老、庄所谓道),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缈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宗白华全集,第二卷,P44)(二引自凌继尧,2003,P95)

再看中国古诗,基本上都是抒情诗,借景(物)抒情,有亲情,爱情,友情,悲情,怡情等。试举一例:

贺双卿 惜黄花慢 。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

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

素霜已冷芦花渚,便休倩、鸥鹭相怜。

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

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

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

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

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

想要抒发如此愁苦的心情非诗莫属,叶燮在《赤霞楼诗集序》里有清楚的说明:“吾又以谓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又莫如诗。”

找幅画配合下《芦花寒雁图》(可到故宫博物馆网站细细欣赏)

点看全图

接着老师逐条讲解了古人对诗画相通的一些见解。

孔武仲评苏轼的画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点看全图

苏居士的《枯木竹石图》

老师给大家找来苏轼的怪石赋,后面还多次用这幅画来例证诗画与书画相通。老师说这画的水准也一般。下来接着举一些人的话来说明诗画相通。

张舜民: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

黄庭坚: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之一)

郭思:

“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林泉高致》)

钱鍪(mou 二声):

“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次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

邵梅臣:

“诗格画品,一也。”(《画耕偶录》)

李贽:

“杜子美云:‘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此诗中画也,可以作画本矣。唐人画《桃源图》,舒元舆为之记云:‘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诗画》)

叶燮:

“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然吾以为何不云‘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赤霞楼诗集序》)

土鳖扛铁牛

注释:

贾涛, 2005,《中国画论纲》,文化艺术出版设,2005年4月第一版。

凌继尧,2003,《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钱钟书,2002,《七缀集》,生活,读数,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一版.

另外,文中引用的大段《美学十五讲》的内容是俺加的,一来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二来增加点内容, 好把两堂课的内容

拖成一学期。

关键词(Tags): #画论#诗#中国画#诗与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