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 肱二头肌是怎样练成的 上 -- 丁坎

共:💬14 🌺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庖丁解字之 肱二头肌是怎样练成的 下

在上篇与中篇中,我们梳理了法字构形源流及其字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西方司法女神的对照,完成了一个文化比较的小小个案。但是,开篇所提出的问题---肱二头肌是怎样练成的---一直悬而未解。

所谓的肱二头肌,就是去字的下半部分,这一部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可以通过字源考察得到答案。

点看全图

由上图可见原来 "肱二头肌"最初竟是口形,从口到

凶,幽的外框,再到"肱二头肌",一步步完成了文字演化的历程。曾有一个著名的脑筋急转弯问题:

什么时候2+3不等于5?

答案是算错的时候。(懂五进制或者模运算的同志请保持沉默,谢谢。)

类似的,肱二头肌是怎样练成的,答案是,通过一系列讹误练成的。

通过对法字的分析,我希望有两个现象引起大家的注意:

1 书写效率对字形的影响

由灋到法,整整一个构造部件被省略了,而且是对字义有关键作用的构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书写的便利。象灋这样一个常用字,不难想象会在法令,奏章,文书中频频出现,而右上部笔画实在繁复,很难让人对它不厌其烦。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古人在对待字形时,态度是

效率压倒逻辑的。繁体字或曰正体字的支持者,应该对此深思。每一个简体字具体地看,其简化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商榷,但不能从总体上以为繁体字完美无缺,一简化就罪莫大焉。(以后可能展开讨论)因为,繁体字形成过程本来就不那么逻辑。

2 美学对字形的影响

根据字源考察可知,去字本应该写作上大下口,或者上人下口( 实际上是一个展臂的人形,不是大小之大),楷体中人形变成了土,口形变成了上有缺口的方框。而这个缺口方框又变成了"肱二头肌",考察具有这个部件的汉字如县参矣能宏的字源,该部件相应的原始构形各不相同(请参照汉典网站,网址附于文末),而被一并写成今天这个样子,我认为,这要归功

于"肱二头肌"这个形状特有的稳定感和由之而生的刚劲有力感。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待字形,还有美感压倒逻辑的情况存在。

在进入文字学理论讨论之前,我希望通过具体字例的解析让大家有些感性认识,某些规律也能够自己归纳出来,这样,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附注:上列字源资料来自汉典,一个非常好的字典网站。除了解释基本字义外,还列出了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 的传统解释,并附列 字源演变,对于文字学

爱好者来说,可免去很多翻检之苦。

外链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