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地雷(一) -- 王小海

共:💬118 🌺6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闲话地雷(三)

地雷通过Rains兄弟的改良在北美用的风风火火的时候,作为当时世界兵器研发中心的欧陆也没闲着。事实上,早在Rains兄弟改良地雷之前的十八世纪早期,就有欧洲的先行者们在实战中把炸弹埋设在土中,上面再埋放金属碎片以增加杀伤效果——虽然严格说这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地雷,这种类似破甲雷的作战理念在当时却是很先进的,以至于当时欧洲的战争中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虽说欧洲战场上的地雷当时并没有经过类似Rains兄弟的改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大规模的使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给了它展示自己威力的舞台:在旷日持久的塞瓦斯波托尔要塞围攻战中,面对十五万联军兵力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炮击,沙俄军凭借海陆军的协调以及防御体系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地雷的大量使用,在兵力和装备均属劣势的情况下坚持了11个月,给没落的沙俄帝国在失败的战争中添上唯一一抹亮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塞瓦斯波托尔围攻战中的“死影峡谷”,地上的炮弹是拜联军的大规模炮击所赐。联军之所以在兵力优势的情况屡屡采用炮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沙俄军配置得当的防御阵地:步枪发射阵地前挖有深沟,再往前是交替布置的大批地雷和埋有削尖树枝的陷阱,最前面同样是削尖树枝制作的栅栏,这种布置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除了牺牲人员血拼,基本没有其他办法攻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到沙俄和地雷似乎就不能不说说他——Immanuel Nobel,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个诺贝尔他爹地。此人也是小有名气的发明家,在老家瑞典破产以后远走俄国开了一家火药厂,因为在军工方面的特殊贡献,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还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过勋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毛子输了克里米亚国内乱了粥,老诺的火药厂也没了单子,于是只好又回国办厂子教育儿子,然后就有了不世出的炸药大佬小诺,小诺后来捐出遗产设了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和平奖在1997年颁给了一个叫Jody Williams的阿姨,而这位Jody阿姨,正是国际反地雷组织(ICBL)的话事人......弯弯绕的关系写到这里,我也禁不住要大呼两声: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这边厢毛子守要塞用地雷让英法联军吃了不少苦头,加上前文提到的那两位美国内战的炸弹兄弟,英法德这些传统军事强国看不下去了:介新鲜玩意儿我们也得耍弄耍弄啊!这几个殖民强国不弄则已,一弄就又让地雷的研发水平上了个台阶。说来也是,克里米亚也好美国内战也好,那都是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就好比两有文化的人打起架来还不忘讲个理,用起地雷来多少也知道这东西太阴损。等到了英法德开始研究地雷那会儿,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差不多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也解决了,开始满世界乱跑圈地了,放眼寰球,全是帝国利益,谁还管你地雷阴损不阴损——于是,在十九世纪后二十年的非洲殖民战争中,伪大滴日不落帝国已经用上了定向雷、绊网雷等等先进玩意儿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arles Gordon.什么?看着面熟?您没看错,这厮就是咱中学历史课本上率领常胜军残酷镇压太平天国的殖民刽子手。后来在苏丹总督任上大力支持在非洲殖民战场使用地雷,并颇有远见的指出“地雷必是将来重要的防御兵器,且事半功倍。”鉴于他曾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所以我很疑心这厮那时就吃过地雷的苦头。

就这样,地雷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 伴随历史车轮走完了十九世纪最后的风雨飘摇,回顾自诞生以来至十九世纪地雷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技术上的提升还是实际的应用,都是将地雷当做一种辅助的防御兵器,没有针对的具体目标 也没有具体的技术发展方向。单纯的讲,只是为了追求更强大的威力和更稳定的性能。 而当新世纪的第一场帝国主义国家战争在菊旗与双头鹰之间展开的时候,地雷的技术与使用将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几个关键性的发明:雷管、导爆索......使得人类利用爆炸物的历史逐渐告别了黑火药时代,加上后来各类点火法的相继出现,到日俄战争的时候,地雷这朵邪恶之花在通过科技进步的浇灌已完全成长起来了。

同克里米亚战争一样,这次大量使用地雷的仍是沙俄军队,战役则是旅顺攻防战(先是塞瓦斯波托尔,后是旅顺,谁能告诉我为啥毛子这么喜欢守要塞.....)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尝到用地雷的甜头以后的沙俄,的确是在地雷的研发上下了不少功夫,客观来说,作为无论是技术条件、国防费用还是兵源素质都与西欧其他军事强国甚至后起的日本有一定差距的沙俄帝国来说,多放些精力在地雷这样事半功倍的武器上确实也是很好的选择。

从整个战役防御态势上看,旅顺与塞瓦斯波托尔有很多的相似点:同样面临海、陆两个方向的守备;同样有着防线上的软肋并最终为攻方所乘而导致防守失败(二〇三高地与马拉科夫要塞);在防守体系配置中地雷同样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其时,俄国花费八年时间,使用了已经是兵工厂制式生产的大批地雷,除了先前见过的定向雷,触网雷,还包括电发雷这样的先进玩意儿,加上水雷一同构筑雷区,以及上百个碉堡,六百多门大炮,所有这些,把旅顺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的要塞之一。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点,两场攻防战的结果也极为相似:在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中攻击方通过大批的人员伤亡占领要塞,地雷的作用再一次得到了发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使用的地雷,两个相同的木盒一个藏着电子引信另一个装满了炸药,可见毛子也学会玩阴的了,而电点火法的使用也使得地雷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当一百五十多天的旅顺攻防战结束的时候,日军近十四万的部队在沙俄的防御阵地前伤亡已超过六万人。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统计说明有多少人伤亡原因是由于地雷。但乃木希典的“肉弹”攻势和前所未有的布雷数目和地雷种类说明这应当是一个可观的数目。正如上文所说,日俄战争之前地雷的使用是完全作为一种没有具体攻击目标的辅助武器,而在日俄战争之中,各种种类地雷的出现使得其使用首先具有了针对性,也正是如此,沙俄军队通常都被认为是在日俄战争期间最先发明并使用了反步兵地雷。

随着罗曼诺夫双头鹰的折翼和菊旗的飘扬,帝国主义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而我们闲话的主角却不会因此停止不前,一直凭借科技进步和人类间杀戮不断发展的它即将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一战与二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军神”乃木希典,“肉弹”攻势始作俑者。仅“二〇三”高地一役,乃木旗下就搭上伤亡一万七千多人和他两个儿子的性命。

除了打仗,乃木还是一位洋溢着浓厚爱国主义情绪的文学青年,喜欢赋诗明志或感怀,如攻下旅顺之后作诗:

“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旋今日几人还!”博一笑尔的同时,也可窥见当时战事惨烈了。

关键词(Tags): #军事#历史#地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