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对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看法 -- 新长城

共:💬66 🌺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英国卫报有篇报道,观点结论未必正确,但是数据可以看看

更多财富,更多肉 中国崛起的麻烦

来源:英国《卫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十年前,张秀文(音译,Zhang Xiuwen)从云南香格里拉附近的农村搬到北京肮脏的西郊。对他而言,他牺牲了风景,但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补偿。他曾经是农民,如今是城市里的一名乒乓球教练。他不再种植粮食,他买粮食。在贫穷童年,他常常挨饿,如今他每天都可以吃得起肉。

  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种趋势一再上演,影响全球谷物和奶产品的价格,而且随着谷物被转而用于饲养动物,世界穷人挨饿的风险加大。

  西方供应者宣称,这种变化将在世界市场掀起涟漪。世界最大的肉类制品上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的中国业务主管赖斯(James Rice)表示,这是中国自给自足时代的结束,今年将是中国可以生产足够供应自己的玉米的最后一年,是它蛋白质自给自足的最后一年。

  他预计中国到2010年将进口价值45亿美元的蛋白质,当中国从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对全球价格会产生巨大影响,看看石油就知道了。

  但以西方的标准来看,张秀文是一个温和的消费者。他北京的家很小。他和他的妻子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仅有的家电就是一台电冰箱、一台电视、一台电脑和一台洗衣机。

  但是,和他的童年相比,很明显看到他朝城市中产阶级的方向走了多远。大约60年前,在毛泽东的大跃进后,张秀文的祖父那一辈有很多人死于饥荒。30年前,他在云南的父母仍然糊口艰难。

  如今,他的家庭不缺吃的。张秀文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他只需要花五分之一在食品上,就可以确保味美均衡的饮食。15年前,多数北京居民在冬天主要吃大白菜。如今,张秀文可以去当地的商店或者最靠近的超市购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最具象征意义的变化是肉类。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变得更加喜欢吃肉。在1980年,但是人口仍然不足十亿,中国人均吃肉量是20公斤;去年,中国人均吃肉量是54公斤,而且人口与1980年相比多了三亿。如今,整个国家一年吃掉超过6000万吨肉,大约相当于2.4亿头牛,或者6亿头猪,或者 240亿只鸡。把谷物从世界穷人身边拿走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肉类的消费量一年上涨超过5%。

  要生产一公斤的牛肉,需要8公斤的饲料;一公斤的猪肉,需要6公斤的饲料;一公斤的鸡肉需要2公斤的饲料。在全世界,每年需要7亿吨谷物喂养动物。

  张秀文表示,在20岁以前,他没喝过牛奶。如今他家每天可以喝完一升牛奶。这将变得更加平常。去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他梦想有一天,中国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品脱牛奶。这样,要么需要牛群规模大幅度扩大,要么这种需求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目前进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贸易牛奶。在德国(一个大出口国),消费者抱怨说中国人的需求推高了他们早餐谷物的价格。

  和很多城市人相比,张秀文的饮食比较朴素。他很少在餐馆吃饭,从来不去快餐店。但年轻的北京人和纽约、伦敦的年轻人一样,热衷于炸薯条、汉堡和炸鸡。在过去20年,在中国,肯德基从一家店拓展到2000家店,麦当劳从0拓展到800家店。

  过去三十年,中国有3亿人脱贫,饮食的改善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健康。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如今中国一个6岁的小男孩比1978年经济改革之初时的男孩重6公斤。但是也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儿童和成年人变得肥胖。

  北京坚称中国不是全球食品价格高涨的主要推动者。很多分析家表示赞同。中国以食品高度自给自足为豪,特别是鉴于它是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

  张秀文家的午餐是醋溜猪肉、西红柿、馒头、马铃薯、西兰花和黄瓜炒蛋,远非许多西方餐厅餐桌上的盛宴。以平均来计算,美国和欧洲人消耗的肉类比中国人多。但依中国的情况来看,令人担心的不是个人的消费,而是13亿人一年经济增长超过10%所带来的消费规模与增长速度。曾经是农民的张秀文明白这种担忧。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浪费。(作者 Jonathan Watt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