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奥运期间程序员回家工作的经济分析 [1] -- 邓侃

共:💬16 🌺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奥运期间程序员回家工作的经济分析 [3]

[1] 链接出处

[2] 链接出处

[3] 链接出处

那么到底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呢?Coase在文中提出,市场体制并非不能协调分工,但是它的交易成本过高。譬如你认定做一个法律咨询的网站一定很有前途,你设计了整个系统,然后在人才市场上征募程序员和法律专家,你面试了很多人,从中挑选了几个专业能力合适的人。这几个人目前都有工作,而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注册成立正式的企业,所以你答应他们,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工作,包括晚上下班后和周末。他们每个人负责一个明确的任务,譬如某个程序员负责写网页,另一个程序员负责搭建后台服务器,某个法律专家负责某个撰写某个方面的法律解释文章等等。任务完成后,按合同规定的数额付给对方薪金。你花了很多时间与他们谈话,经过几番讨价还价,终于和他们每个人分别签订了合同。

大家花了几个月,分别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你根据合同付给每个人应得的费用,然后你把整个系统集成起来,开始试运行。用户反应不错,他们提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你觉得有必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对某些软件模块进行修改,同时扩展涉及的法律咨询领域。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你与先前那些程序员和法律专家联系,希望他们继续工作,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不能继续为这个项目工作。

于是你只好又去人才市场,征聘筛选程序员和法律专家,然后与其中能力合格的对象谈判劳务合同等等,每个人分别负责目标明确的任务。又过了几个月,改造工作结束了,你付给了每个员工应得的费用以后,正式运行这个网站。用户好评如潮,建设性的反馈不绝于耳,其中有人建议设立Q&A,随时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

但是你一想到去人才市场征聘,筛选,面试,谈判,签约等等,就非常头痛。为什么你会头痛?不是因为你懒散,而是因为整个过程的交易成本太高,你有足够的理由头痛。在这个过程中,你付出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都是交易成本。

你现在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整个工程细分为若干目标明确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外包出去。一旦工程设计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任务做了修改,或者增加了新的任务,你就得重复外包的交易过程,而外包的交易成本实在太高了。所以,痛定思痛,你去工商局注册了企业,然后和每个员工签订雇用合同,为期三年。这样,在三年内,你不用为招募员工而费周折了。

Coase认为,企业存在的第一个理由,是把一系列短期合同,合并成一个长期合同,从而减少交易成本。但是减少合同数量不是企业存在的全部理由,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资源的使用权。

譬如,你可以把网页修改的工作外包给中关村某个公司,与他们签订为期三年的合同。在这三年内,你同样不需要为招聘员工的问题而烦恼。但是为什么你不外包呢?因为用户需求经常变化,譬如一年后,你决定要做手机版法律咨询,但是中关村的公司不同意,因为当初的外包合同中规定他们只做网站,没有手机版的任务。但是如果你的公司有自己的程序员,那么开发手机版的任务很容易落实,只要你一声令下就可以实现。这就是Coase说的资源的使用权。

之所以你有这么大的权威,是因为雇用合同的特点是单向模糊。雇员的收益是明确的,譬如工资多少等等。但是雇主的权力是模糊的。雇用合同中没有明确说明程序员负责什么具体模块,原则上雇主有权让程序员开发任何软件。所以,雇用合同的范式与外包合同有明确不同。外包合同适用于市场机制,就像买卖商品一样,对于目标有明确的规定。而雇用合同适用于企业机制,签订合同时,对于雇主的权力通常只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雇主有权灵活调用资源。如果取消了雇用合同的单向模糊性,那么成立企业就变得没有意义,企业就不存在了。

如果在减少交易成本方面,企业机制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率,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鼓励在每个行业,只发展一家大型垄断企业?或者更进一步讲,为什么不把所有企业都整合起来,一个国家只有一家巨无霸企业,成为国家资本主义呢?Coase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的规模是由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相对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差值决定的。

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必然要增设很多中层干部,领导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就导致了额外的交易成本。通常企业规模越大,管理的效率越低(decreasing returns to management)。当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会赶上企业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譬如Apple会认为,与其扩大自身企业规模,自己动手生产iPhone,不如外包给深圳某个企业。

管理效率低导致的后果只是成本的增加,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公司规模越大,高层领导犯错误的可能性越高,因为他对企业基层的状况缺乏足够了解。譬如SONY的CEO出井伸之忽视了MP3的潜力,从而让iPod迅速走红。过份眷念SONY自主开发的Trinitron显像管技术,忽视了液晶和等离子等新技术,从而让三星等企业崛起。SONY 雄踞消费电子领域多年,但是近年来却连遭打击,股票价格连连下滑。不能不说,这一切与领导层的错误决策或许会有关联。

当然,如果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形成垄断势力,它就可以控制价格,让市场机制失灵。所以,企业追求垄断地位,根本动力不是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而是扭曲正常的市场交易成本。当正当的交易无法进行时,就需要引入产权的分配作为解决手段。这是Coase第二个阶段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以后再谈。

本文开头,提出过两个问题,1. 如何招募用户参与生成内容,如何激励形形色色的用户,像公司雇员一样有责任心地工作?2.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公司内部操作,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外包给其它公司或者个人?哪些工作以往不适于外包,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变的适合了?

依据Coase的理论,企业的存在价值并不在于有办公室,也不在于员工在哪里上班,企业作为组织,精髓在于稳定团队,方便资源调配,从而降低组织生产的交易成本。长期的雇用合同,而且内容单向模糊,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注意,Coase并没有把工资作为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固然工资是激励员工责任心的重要方式,但是激励(incentive)的方式有多种,不仅仅限于工资。譬如,给志愿献血者奖励金钱,就被证明是无效的。因为志愿献血者的激励主要来自于道德的升华,如果奖励他们金钱,他们不仅不会受到激励,反而会认为血库是以这个价钱来购买他们的血液,进而他们会核算自己的血液是不是只值这个价钱。又譬如很多学生参加开源项目,虽然没有金钱收入,但是他们仍然很努力地工作,目的是积累经验,同时提升自己的声望。

所以,招募大规模用户生成数据,或者参与其它项目,关键是通过某种手段,达到稳定团队的目的,同时方便项目的管理和协调。譬如很多开源项目不仅有志愿者通讯录,而且定期开会,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大家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项目的大部分决策都是经过民主协商制订,不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增强大家在团队中的主人翁感。企业不能保障其雇员一定有责任感,责任感也不一定非要在企业内才能产生。

关于外包的问题,Coase的论述是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赶上市场价格时,外包就成为合理的选择。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体现在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谈判,以及签订合同,这一整套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譬如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如LinkedIn,以及搜索引擎快速便捷地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合同的谈判也变得容易了,因为博客和个人空间,可以被视为个人的档案,每个人的能力和专长,相对于以往,变得非常清楚,所以雇用谈判也就相应变得简便。

“维基经济学”一书的作者有一个观点,认为应当尽可能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从交易成本的分析来看,由于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原本由企业内部自行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时代,让市场机制去外包完成,变得更有效率。所以,“维基经济学”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机制在协调资源方面比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更低,对于目标不清楚,设计不详细,实施风险大的项目,最好还是由企业内部解决。而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外包出去更合理。

关键词(Tags): #互联网#科斯#制度经济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