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议二战中日军潜艇使用特点及其得失(上) -- 忘情

共:💬19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浅议二战中日军潜艇使用特点及其得失(中)

(续上)链接出处

4、向被围困的岛屿运送物资和撤退人员的任务

战前,日海军未曾认真考虑在防御作战中使用潜艇的问题。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军被迫转入守势,不得不把潜艇大量用于防守重要岛屿的作战,并为此而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如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后期,日潜艇部队除象上述那样,协同水面舰队袭击美海上编队外,还常用潜艇向瓜岛守军运送粮食、弹药。因这此瓜岛一带海域,已为美海、空兵力所控制,以水面舰船前送作战物资已感极度困难。据统计,仅1942年12月26日至1943年1月30日,就为此而派出潜艇26艘次,为岛上守军前送作战物资374吨、官兵211人,后送官兵570人。

1943年夏日军准备放弃基斯卡岛时,自5月27日至6月21日,以13艘潜艇运输18艇次,撤下官兵822人。

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军为守岛部队运送物资、人员而动用潜艇达312艘次、损失22艘。

5、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

日海军虽未把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作为潜艇作战的主要任务,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尤其在印度洋,根据同德国达成的协议,日潜艇以槟榔屿为基地,曾经开展一些破交活动。由于在这里可以不受什么阻拦地攻击同盟国的商船,日潜艇取得了明显战果。仅1943年6月至10月间就击沉同盟国商船48艘,计27万余吨。其中有的潜艇在这方面取得的战绩相当突出。如“伊27”号潜艇,自1943年2月至1944年2月,5次深入印度洋执行破交任务,共击沉、击伤商船14艘,计8万余吨。整个战争期间,在印度洋战区,日潜艇共击沉同盟国商船120艘,计608228吨,击伤16艘95947吨。

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固守和夺取日本占领的南洋诸岛,必须远离美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和运送物资给守岛部队实施后勤支援。比如,从美国本土向埃尼威克托岛补给基地运送物资的船只,每月可达1700艘。如果指挥得当,潜艇积极投入破坏海上交通线的斗争,不但能获得较大战果,有力地支援守岛陆军部队的作战,而且还可以牵制不少美海军反潜兵力,以减少对执行其它任务的潜艇的压力。

但是,日潜艇部队在太平洋各海区的破交作战却很不活跃,一般只是利用两次战役间隙,进行极为有限的破交活动。例如袭击珍珠港后,部署在夏威夷群岛以东执行远距离警戒的一支潜艇部队,奉命驶向美国西海岸附近海域去破交。在北起阿斯托里亚、南至瓜达卢佩岛的宽阔海域巡逻一周。据日方资料记载,共击沉商船5艘,计30370吨(未找到美方资料映证)。诸如此类的破交活动,在太平洋上虽有一些,但居相当次要位置,收效不大。

6、同德国保持联系

在战争期间,某些重要战略物资,日德两国急需互通有无。日本必须从德国得到一些光学仪器、精密机床以及飞机设计图纸等等,还需要派遣军事技术人员赴德学习。为此,它必须同德国保持一定的联系。因为海上、空中交通线被盟军严密控制,日军只好抽调5艘潜艇专门执行此项任务。这5艘潜艇自1942年至1944年从日本先后启程,在往返途中被击沉4艘。只有“伊8”号潜艇自1943年6月1日至12月21日,历经204天的艰险航程,抵达德国,后又返回日本,总算完成了任务。

7、执行其他任务

这里所说的“执行其他任务”,是指以潜艇运载飞机进行侦察,以潜载飞机轰炸美国西海岸,对敌沿海地区进行炮击,潜至敌港口附近布雷,以及给远离基地的水上飞机补给燃油等等。日军经常派遣潜艇执行这类任务。

日本潜艇的上述7种常用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其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使用。如美军进攻塞班岛前,日军曾派潜艇对美特混舰队的驻泊地进行侦察、监视,甚至试图对港内舰船实施突击,而当美舰队出动后,日潜艇则立即转入截击部署,以期歼灭海上来犯之敌。

通过日美双方潜艇的作战损失与所获战果的对比,日本潜艇使用效果佳与不佳,便可一目了然了。

先看双方潜艇的损失。二战中,日军共187艘潜艇参战,损失127艘。占总数的68%;美军254艘参战,损失52艘,占总数的20%。日潜艇损失的总数,相当于美国的2.5倍。损失率是美军的3.4倍。日潜艇击沉驱逐舰(含潜艇)以上的盟军军舰14艘;美潜艇击沉日驱逐舰以上的军舰90艘。日美潜艇击沉对方军舰总艘数之比为1:6.4。若将日美损失的潜艇总数与各自击沉的军舰的战绩对比,日本损失9艘潜艇,才能击沉1艘军舰;而美军损失0.58艘潜艇就可击沉1艘日舰。

再比较一下双方潜艇击沉商船的效率。日潜艇击沉同盟国商船179艘(902152吨),美潜艇击沉日商船1178艘(5053491吨)。日美潜艇击沉对方商船艘数比为1:6.5,击沉吨位之比为1:5.6。日潜艇在这方面更远不及美国。若把损失的潜艇与击沉商船吨位作一对比,每损失1艘潜艇,日军只能击沉商船约7100吨,而美方可击沉97000吨,日本在这方面的效能仅相当于美军的7.3%。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日潜艇的作战效能非常低下。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说战争中,日军补充的潜艇比美军少,日反潜兵力的建设比美军差得多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对潜艇作战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是否日本潜艇的数量和质量不如美军呢?也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海军已有潜艇64艘,美军此时部署在太平洋战区的潜艇仅为54艘,从数量上看,日军略占优势。在日本的这64艘潜艇中,仅有14艘为近海作战的“吕”级潜艇,其标准排水量为700~998吨,装有4~6个鱼雷发射管,水面航速16~19节;其它均为1000吨以上的大型潜艇,仅“伊68”型和“伊53”型远洋潜艇就有20艘,其标准排水量为1400~1635吨,装有8个鱼雷发射管,水面航速达20~23节。美军这54艘潜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近海防御的“S”级潜艇,同日军的“吕”级潜艇相仿,其标准排水量为906吨,鱼雷发射管4~6个,水面航速不超过15节;另一部分是以各种鱼命名的远洋潜艇,其标准排水量为1500吨,鱼雷发射管10个,水面航速18~20节。可见,双方潜艇的质量不相上下。

在鱼雷方面,日本则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威力巨大的93式鱼雷无论是航速、射程、威力、可靠性,在二战中都前列前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潜艇部队一直为鱼雷可靠性低下的问题困拢着。

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在战争初期,日潜艇部队并不弱于它的对手,但由于主观作战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其使用效果与美军相差甚远。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日军统帅部的作战指导来看,其对潜艇部队存在着严重使用不当的问题。热衷于集中兵力实施舰队决战,不肯多抽潜艇去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

由于日本联合舰队和海军军令部首脑中,没有一个人懂潜艇,加之思想顽固僵化,死抱着已经被战争证明过时了的“大舰巨炮主义”不放,将潜艇作为消灭美国大型水面舰艇的辅助兵力,所以在使用上极不恰当。

日海军虽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但其根深蒂固的舰队决战思想,并未受到多大动摇。联合舰队首脑虽几经易人,在认识战列舰与航母作用方面虽有某些变化,但其舰队决战思想却始终变化不大。整个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统帅部以此来指导潜艇部队的作战,不重视发挥潜艇特长,潜艇部队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配合水面舰队作战了。

众所周知,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国大规模使用潜艇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也运用了这种战略,集中主要潜艇兵力,用于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协同其它兵种,消灭了日方90%以上的商船,使日本不能从国外输入燃油和工业原料,对打败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二战中,潜艇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就是破交。但日军统帅部却一贯热衷于组织舰队决战,始终不肯派出潜艇认真开展破交作战。尽管在其海军作战纲要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加强破交的问题,然而一般都附有条件-----在兵力允许时,可考虑抽派潜艇组织破交活动。

实施上,联合舰队每一次规模较大的行动,都要集中使用包括潜艇在内的一切可以运用的兵力。所以总是感到兵力不足,而不认为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投入破交作战。作战纲要中关于加强破交活动的条款,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未能付诸实施。在印度洋上尽管迫于同德国签订的协议,总算开展了一些破交活动。但是,必须指出,这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行动并未造成什么威胁。何况印度洋的破交活动,也必须服从联合舰队作战的需要。例如1944年,日本看到太平洋的战局急剧恶化,便把部署印度洋的潜艇部队调往太平洋。印度洋的破交作战从此结束。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