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胡锦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内圣外王”, 胸有百万雄兵

对胡锦涛没有很多研究, 一些想法而已.

“内圣外王”, 也许就是中共今后政经发展的思路.

“内圣”可以说是内心制度, 个人, 团体, 和民族, 特别是中共.

1. “内圣”也可以说是学习的过程, 精神上自强 的过程

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互为映像.

物理世界: 以前是牛顿的内心映像, 后来是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的内心映像.

物理研究物“性”, 质量和能量, 物质本身的多少, 运动.

物理研究进步巨大, 但物质本身是否也有意识, 不清楚.

社会世界: 马列毛的阶级斗争; 西方的人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列毛“阶级斗争”:

斗争胜利之后怎末办? 马列毛没有多少理论, 实践几十年. 现在基本叫停.

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方法论上抄物理, 数学上甚至有些超过物理, BS model, 时间三维.

但人性胖尾一来, 也要叫停.

BS model: 金融资产收益率概率, 将来的“上中下” (也就是市场人"心"中的“上中下”), 折现成现在的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区间. 正常的正态分布条件下, “布朗运动“.

但人不是 “气体分子“.

人有精神原子弹: 资本主义是空前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风扫残云, 吞了美国好几家”BS model” 投行, 银行.

所以, 一定意义上, 越是资本主义人欲横流, 越要 “内圣”, 否则就有可能不是吞, 而是被吞了.

不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

(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为真理的认识就是绝对完全的客观反映,以为真理可

以一次把握尽净。

辩证法唯物论认为客观的绝对真理不是一次可以把握尽净,真理的认识

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因为客观物质是多样性的,有着无限的多方面的内容,有限的认识能力

不能一次汲尽。

——摘自艾恩奇《哲学选辑》

宋明理学认为,“知先行后”,

知是行的前提和依据,行来子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同时产

生,相辅相成。孙中山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思想中“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说法不对,应是“知难行易”。

主张知来源于行,先有事实和行动,然后才有言论和理论;知对于行有重要

指导作用。孙中山对行的理解不是个人的道德实践,具有实践的意义。毛泽

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句话,来表明他对观念与存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的理解,赋予这两句话以新的内容,即如同存在先于观念一样,人们的社会

实践决定人们的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人们获得了科学的

知识,对于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科学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的

意义。

学习方法论上, 西方比东方更细致.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又说:“初等

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

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

学方面的运用。”

(毛泽东读《反杜林论》)

2. “内圣”作为内心制度, 还有一定道德意义上的高度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这里的精神就有道德上的意义.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奋发有为的心理状态。精神,是人精神生命之基。精神,是人们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人要有点精神,还必须有人们主观层面的内涵。

人决不是因为吃喝而活着,而是为着自己精神世界的信仰、人生所追求的目标而活着。“

哲学家认为, 人性一半是兽性, 一半是天使。 下半身, 上半身.

“天使”部分要靠“觉悟”, 极少数人能够“悟”到, 只可意会.

东西方宗教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 天使”部分.

黑格尔是研究宗教出身.

他认为, 人是万物之灵, 所以人性不同于物性, 高于物性, 人类高于周围的世界; 人类可以回归, 统一到“宇宙”的绝对精神; 由少数人带领多数人, "出埃及", 主要靠宗教, 艺术(感性)也有帮助. 理性作用有限. “神性”反过来对理性, 感性,有帮助.

东方, 特别是中国, 重视天人合一, 和谐.

和谐包括"和谐"变化, 太极拳, 化解打过来的力.

马克思关于“宗教是精神鸦片”, 过于片面, 过于阶级斗争, 过于唯物.

毛注意把佛教思想放到哲学史上的位置上来研究:“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在1964 年8 月18 日的

谈话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引申了这个观点,即唐代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认为这个影响是“从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禅宗把佛教从“彼岸”世

界引向“我心即佛”,本是从客观唯心论到主观唯心论;宋明理学借取禅宗

的认识论,来倡明凌驾一切之上的“道”、“理”、“本”,与物质性的“人

欲”等对立,这就是从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不独宋明理学,唐以后的

其他哲学派别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掸宗影响。

1964 年8 月18 日的谈话中,他还说过:研究哲学,不出入佛道,不对,有佛道,不管它怎么行?并由此上溯,称柳宗元是“出入佛老,唯物

主义”。

重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已经

接受了的观点。1913 年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写的听课和读书笔记《讲堂

录》里,青年毛泽东郑重写道:

中国学术发达有三期。一能动的发达期,周末是也。二受动的

发达期,佛教大兴,经典甚盛,上下趋之,风靡一时,隋唐是也。

三能动而兼受动的发达期,朱、程、张、周诸人出,性理之学大明。

然其始也,咸崇佛学,由佛而返于六经,故为能动而兼受动的发达

期,宋元是也。

毛泽东对任继愈佛教研究成果的欣赏所在。

书中第62 页说:“仅仅从个别与一般有内在联系来看,华严宗总算有

一点辩证法观点,但是唯心主义的颠倒的立足点使他们不愿承认个别事物是

客观存在的,他们更关心于脱离具体事物的‘联系’(缘),他们夸大了、

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联系绝对化,甚至抹杀‘个别’的存在,他们

所谓关系(缘)只能是把客观事物排除在外的关系,所以是唯心主义的。”

这段话指出了佛教华严宗所说的“缘”(即人们常说的“缘分”)的唯心主

义实质,在于它脱离个别的、客观的事物在发生联系的时候,所具有的这样

或那样的逻辑因果性,从而把事物间的联系抽象化、绝对化了。这个分析,

是有相当深度的。

毛泽东在这段话的旁边批道:“何其正确”。同时,他还在文中“夸大

了、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下面画了曲线;在(他们更关心于)“脱

离”(具体事物的)“联系”(缘)下面画了一道着重线;在“把联系绝对

化”下面画了两道着重线。这些,便是毛泽东很欣赏的地方。

3. 毛泽东“胸有百万雄兵”, 胡锦涛“虚怀若谷”, 也是百万雄兵

毛很“西式”, 不断学习,实践, 发展, 一浪高过一浪.毛后期失误很多, 也很大.

胡锦涛很“中式”, 内功, 后发制人 .

毛的真正接班人是小平.

小平的真正接班人胡锦涛.

胡锦涛十七届三中全会 , 中共再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很可能就是胡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ZT 胡锦涛与他的父亲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02475-1-1.html

和中国官场的虚伪和张扬相比,胡锦涛却是个很沉稳,低调,谨慎,平和,清新,和聪明的人物。无论他在中国这个官僚体系里能有多少作为,但他的个人形象是应该受到海内外的许多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政治形象的人的肯定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智商也许有很多天生的成分在里面,但一个人的为人,应该是和他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在中国的名校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智商一流的人才,但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你会看到象胡锦涛这样脚踏实地的优秀分子,也可以看到象卢刚那样张扬跋扈的另类名校生。从这一角度,我一直想了解胡锦涛的家史。非常可惜的是,在中国,有意无意地领导人的家史基本属于保密的东西。最近偶然读到亚洲时报三年前的一篇关于胡锦涛家史的报道,虽然我们无从知道这份报道的真实性,但在我们也没别的资料的情况下,也许可以参考参考。

在官方所有关于胡锦涛的宣传资料上,都写明他是安徽绩溪人。其实安徽只是胡的祖籍,他应该从没有到访过绩溪。江苏省泰州地区(原属扬州)才是他的出生地,他在泰州上学上到18岁,直到后来他去北京上清华。

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是原来泰县白米镇胡家店村(现腰庄村)人。而他的父亲胡静之老先生虽然父母都是安徽积溪人,但他却是在民国时候就出生在泰县县城上坝地区,并且说着一口当地土话的“新泰县人”。

胡锦涛的祖父祖母从清朝末年就从安徽绩溪迁到泰县上坝卖茶叶为生。胡锦涛民国早年出生的父亲胡静之(又名胡增钰)继承了胡爷爷的衣钵也以卖茶叶为生。

胡锦涛出生后,母亲李文瑞身体一直不好,奶水不足,所以将他送到了李文瑞的舅母刘秉霞处,让当时也刚生了孩子的刘秉霞代为奶育。于是他的这个小舅奶奶就成了胡锦涛的奶妈(目前已经90高龄刘秉霞还健在,不过其生活得十分的俭朴)。

到了1949年,当时胡锦涛只有7岁,他两个妹妹(长妹胡锦蓉、小妹胡锦莱)只有3-5岁,他们的母亲李文瑞女士因病去世,年仅29岁。

胡锦涛自幼丧母,应该为他的一些沉稳个性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胡静之没有办法下,就将3个孩子送到了泰州城自己小姨和妻子的舅母处抚养,而自己一直未有再娶。

胡锦涛的外祖父老李家当时也是一大户人家,老李家不但在姜堰(原泰县)有生意而且在泰州城 的“善人巷”有一处当时十分宽敞和雄伟的四进三厢明清老式大院。当年胡锦涛就出生在这个大院 ,并且在此生活过十多年。

他7岁的时候被送到泰州城 西仓路上的大浦小学读书;12岁的时候进入泰州城西陵园路上的江苏省立泰州中学的初中和高中部上学直到其18岁时离开泰州去北京清华。

而在胡锦涛10多岁的时候,他父亲胡静之的茶叶店被国家“公私合营”,胡静之也成为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因为胡静之在文革中得罪了当地的一部分人,于是那些造反派就说胡静之贪污公款,并且将其拉到台上进行批斗,最后甚至还将他关了起来。

胡静之被关的时候惨遭迫害,其身体一天天跨了下去。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的时候,只有50多岁的胡静之死不瞑目地离开了人世。时年36岁左右的胡锦涛正在青海任职,是副处级干部。

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胡锦涛马上赶回了泰县。在安葬自己的父亲前,有个传说讲胡锦涛找到泰县有关部门和当时的县长以及其父亲的单位领导们,请他们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平反,而给开一张盖棺定论的证明。当时有不少部门的副手已经答应为胡的父亲平反,并且这些人还好劝胡在当时泰县最高档的饭店──泰县饭店摆两桌酒而请那些领导们过去“喝喝酒、谈谈心”。

传说讲,第二天的中午,胡锦涛花50块钱(当时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月工资)在泰县饭店摆了两桌。但是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都没有一个人来赴宴。到下午3点多的时候,县委办公室一主任赶来了,该主任歉意地告诉说,县和供销社的领导今天一直在开会,所以他们让他来向胡锦涛打个招呼。

胡锦涛以及他的亲友没有办法,最后他将饭店的所有厨房师傅以及跑堂的、洗碗的、全部喊到了一起,请他们帮忙将当时当地最高档的两桌酒菜吃了。

后来在确实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胡锦涛回到了青海继续工作。而从此后的近30年来,胡锦涛再也没有回泰县过。

转载请注明出自 www.topyl.com, 本贴地址:http://www.topyl.com/bbs/viewthread.php?tid=402475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