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宁波某乡下头的风俗系列(续一,家庭教育) -- 大懒虫1号

共:💬35 🌺1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宁波某乡下头的风俗系列(续一,家庭教育)

副标题:一个村姑的成长环境

【说明】谢谢同学们对本系列的关注,鉴于前楼太歪了,故另起一楼,前文连接:

(一)序(坑前小贴士)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上)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中)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下)链接出处

(三)家庭教育(1)

嗯,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意义显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不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问题。

俺就讲讲本地的特色。个人认为宁波人的家庭教育是宁波人之所以为宁波人最根本的保证。诚然,其他地区也一样。

先说说整体感觉。

我写这个的时候是比较战战兢兢的,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感,那就是对一个东西感触越深,就越容易产生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不知道同学们对旧式童蒙读物《弟子规》熟悉不?若干年以前我参与一位朋友所编撰的国学系列读物,其他的负责人都是前辈,鉴于我在此之前修过古代童蒙读物之课程,因此其中童蒙这块导读就由我这个晚生负责了,第一篇就是《弟子规》。尽管之前接触过,但是,那只是当资料来熟悉的,过一遍就算了,而当真正地去写导读的时候,则免不了要用心全文背诵下来。当年,当我用心背诵此文的时候,我记得自己真是吓了一跳,因为,此中内容的绝大多数,是我小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被严格要求做到的。而且,这并不是我家独有,基本上是很一致的主流环境的家教规矩。尽管,可以说我生活的年代的乡亲们绝对大多数的人没听说过《弟子规》。(我祖辈他们是念过多年私塾的,可能会有《幼学琼林》、《三字经》之类的读物,貌似见过。)(插一句,若是有人要给孩子们从小打国学基础,建议最好先从《弟子规》读起,若是先读《论语》,可能对师长少有恭敬,多有傲慢之意。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扯远了,回来。

我想了一想,宁波人的家庭教育的核心词关键词:规矩。

先随手简单举例子说一说,以加强直观印象。

长幼有序

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待人之道,包括对父母长辈,对兄弟姐妹,对客人陌生人等等,均都有严格规矩。这些规矩主要包括称呼、言语态度。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即使我比你大很多,但是我辈分比你高,你照样得喊我长辈的称呼。即使我只比你大1天,我们是同辈,但是你也得喊我哥哥姐姐。喊比妈妈年轻的女性同辈为阿姨,比妈妈年长的女性同辈为嬷嬷(姨妈之意)。对陌生人根据目测的年纪喊称呼。熟人里长者可以喊幼者的名字,但是幼者则不许喊长者的名字。即使是同辈,也是如此,我的弟弟妹妹们没一个敢当面喊我大名的。对长辈更是严格,比如我娘就不能在我爹面前带着我爷爷的名字喊“某某某的儿子”,否则,我爹必定跟她不客气的。我们自己,对于祖父母的名字,连问都不能问的,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的人,比比皆是。奶奶的名字是我以前帮我奶奶去村里领取劳保的时候,才知道的,爷爷的因为比较有名,所以早知道了。而外公的名字到初中他在我的桌子上练毛笔字写他自己的名字我这才把音和字对起来,外婆的,我一直不知道。由于父亲这边的亲属来往比较多,所以对很多亲戚的名字都能知道点,但是母亲那边的亲属,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是知道得很少,反正偶尔见次面,也只能喊个称呼,过后即忘(真是遗憾,我母亲那边亲属自古以来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不少都是见过世面的,且分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俺竟然所闻极少,其实说起来,我读书学习走南闯北这方面多半是遗传俺娘那边的基因)。不过因此不用记住那么多长辈的故事,也是一种轻松。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就那么轻松了。

因为,对长辈名字的避讳,这点被新生代给彻底打乱了。现在你随遍揪住一个3岁的小娃娃,问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名字,随口就告诉你,绝不含糊。俺外甥女当初更是吓晕了我们,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对同时在场的十多个亲戚那些听起来类似的名字和拗口的(比如大姑丈公、小姨丈公)不同称呼都能过耳不忘决不搞错且能长时间记忆(至少在春节期间是不会搞错的),类似我这种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少数近亲,她现在都能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姨妈叫大懒虫在那里上班。

所以,现在这代人,跟我们是有彻彻底底的代沟的。类似下面这个故事,那是肯定不会再上演了。

在我小时候,如果同学喊自己父母的名字,那是可以因此理直气壮地打架的。我们同学之间吵架之前是以先互相喊对方父母的名字热身的(纯粹是名字,没有什么其他附加的贬义词语,那是不会也不敢的)。我初中时候有个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挑衅我的同学从他父母那里打听到我爹和我伯父的名字,但是他没搞清楚究竟哪个是我爹,于是在自习课上挑衅地跟念经似的喊着我的两个长辈的名字。我一般是先礼后兵的。先是我让他停止,他不听。于是我喊他妈妈的绰号“三活头”发成宁波话音同“三横条”(即小学里的三条杠),但是意思不同,意思是他妈妈是家里的调皮的老三,这不是贬义词。但是由于我喊得比他快速并且引起的周围同学的反响比较热烈(两个乏味的男人名字自然不如一个绰号有效果,不过主要还是我不知道他妈妈的全名)。于是,他走过来踢了我一脚,现在看来其实也不是很厉害,并不疼的,就是我坐着,他站着,他冷不防地提起一脚踢到了我的右胳膊。这个性质自然被定义为“动手脚打人了”,这在我现在读书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被同学“打”。当时,他做出那个行为后,我们所有的人都愣住了。男生之间打架是常见的,课前打架课后好的那种,即使那样,男生打女生,第一次!所以,同学们,统统的,都,愣住了。都看我怎么办。那我怎么办呢?我自然也愣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当时能感觉到他已经做好了我会随时凶猛反扑地准备,可我,除了跟妹妹打过架和对老妈的攻击进行长期的防御性抵挡外,从没跟外人有个肢体冲突。更不会有失却淑女风范地泼妇般地冲上去打他了,因为俺多年来严格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别笑,真的,保持了许多许多年的说,即使到现在,也不习惯任何男人包括自己的爹传递东西给我的时候接触手指头)。只记得那时候大家愣了一会后,其实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俺站了起来,别人以为俺要打人了,切,才不呢,俺目不斜视地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时候竟然哭了,唉,太脆弱了,没见过世面啊那时候,在悲痛的心态下,拐进了最近的办公室,同楼层的只隔一个教室的教导处。把经过略微一说,教导处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俺时候语文老考第一,语文成绩最好的时代啊)安慰我说:“不要哭,放心回去上自习课去,这事情交给老师处理好了。你回去把那谁给我喊过来。”嗯,于是俺又回了教室,回去后对那已经坐回去的跟我隔了一个座位的打人者传达了通知。。。。。。

结果,这件事最后的处理竟然很出乎我的意料:学校通知他父母喊让那同学转学(转哪里去就不管了)。其实那同学虽然调皮捣蛋点,但是成绩还是跟我一样属于一流之列的。处理结果我是很后来才知道的,是我父母对我说他父母见了我父母,态度忽然很冷淡,我父母不明原因,后来通过别人才知道原来俺导致人家要转学了。不过后来没转成,主要是附近没合适的学校,另外,他父母应该是对学校做了保证并对他做了相当严厉的规矩了(回头再讲讲做规矩的涵义呵呵),因为从此以后,一直到后来,他再也不惹我或指使别人惹我了。

对以上例子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法眼。大多数人会觉得其中的每个人真是小题大做了。而事隔多年(18年之前了呵呵)我撇开当年我作为当事人的立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就是那个时候,父母的名字,对我们来说,的确代表不可侵犯的不可随便乱喊的尊严,捍卫自己父母的名讳,对我们来说,正当不过。【另外,有个例外。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对老师也是如此的,只能尊称老师,而到了初中高中,对老师是表面喊老师,背后直接喊大名的,这显然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有很高的相关性,觉得喊老师这样长辈的名字可以代表自己的成熟,但是即使是最大胆的学生也不敢当面喊老师的大名,除非他想好了要退学了,即便能这样,却依然不敢亲自喊父母的名字,如果一个人在大喊自己父母的名字,会被视为此人坏到不可救药了的】

名称况且如此了,态度更是重要。与长辈说话,态度要严肃专注,不能左顾右盼眼睛乱转手动脚抖的。长辈问话,我们都要停止手头的活动,站直了,看着长辈,长辈问什么,答什么。不问就不要自作主张地去说话,更不能主动跟长辈问东问西。长辈吩咐让我们干吗,就干吗,不要挑三拣四,更不能提什么要求,只能是按照要求去做到。随便一个常见例子,比如邻居阿婶让我去帮她打一斤酱油。我要先毫不迟疑地爽快地开心地答应一声:“好哦!”,然后接过酱油瓶,接过钞票,然后确认是一斤,确认去哪家店打,然后说一声“阿婶那我去打了哦”,然后顶头摸脚地(就是不要分心,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地)去打来。打来后说一声“阿婶,酱油打来了。”放好,把找头放好。说一声:“那我走了哦。”如果阿婶很客气地想把找头赏给我,那可千万不能要,一定要推脱,然后挣脱阿婶的热情塞找头行为,逃脱出来。这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行为。如果要了那找头的话,嘿嘿,以后在亲友中口碑就不怎么地了,如果私吞了找头的话(这个现象宁波话称为“落油”),那简直就是坏孩子的典型了。嗯俺初中开始被老爹封为大懒虫,直接原因就是这类差使有时候使唤不动,嗯,100次做到了,如果1次没做到,那就有了坏印象了,而况俺做了还要“落油”,主要是俺爹差使俺太频繁了(每天2次打酒,还有买熟肉),加上俺还有强悍的妹妹,所以难免会推来推去,中学以前是没有落油行为的,但是自从某次妹妹还是我(我估计是妹妹,因为她总是比我有创意)有了落油行为开始,我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推来推去的问题了,反而是有抢着去的表现,当然,若是老爹给的钱刚刚好,那就又出现推来推去的懒虫行为了,妹妹没有被封为懒虫,是因为:做姐姐的是应该勤快的。没有理由,就是应该。

在同辈之间。也讲究这个长幼的。不像现代人大家都喜欢被别人看成弟弟妹妹的,我记得我自小的印象,就是做哥哥姐姐好,做哥哥姐姐意味着有人听你的,呵呵~~在本地的风俗,不论到了什么年纪,弟弟妹妹做错事情了,做哥哥姐姐的有责任要去说一说的。弟弟妹妹即使再有能力再聪明,但是对来自哥哥姐姐的“教导”还是要听的,听不听进去是另一回事情了,但是听这个行为肯定是要执行的。受这种风俗影响,加上家里弟弟妹妹多,加上哥哥姐姐们都比我年纪大一截,所以,我心态上总是姐姐,甚至大姐(俺堂弟堂妹表妹啥的,有几个习惯上喊我大姐姐,尽管事实上不是,主要是俺堂姐一是比他们年纪大很多,二是从没跟他们一起玩过)。在几个死党中,也不顾生日月份是不是比我大,我都以姐姐自称。所以,有个坏毛病,看到同辈中比我大的,不觉得比我大,平等对待之,看到比我小的,老忍不住想指点指点啥的,做老大做惯了,唉,坏毛病,要改的。

另外,至于家里来客人了,得过来拜见,当然不是古代的拜礼了,而是恭恭敬敬地按称呼喊一声,然后,走开干自己的事情去,大人之间说话,小孩子不可以插嘴,更不要在场去听大人之间的谈话。我们小孩子若是像小大人似的听大人说话,会被认为不礼貌不懂规矩的。所以,嗯,俺后来能做到周围的人在说话,无论说得震天震地,俺照样能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被分散注意力。。。。。。

一会儿就有土鳖抗铁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