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湿婆开眼(一) -- 涉雪之狐

共:💬7 🌺3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湿婆开眼(一)

外链出处

附录一:

你能想象新娘在婚礼上一丝不挂的情景吗?

  有历史记载说,18世纪,美国一些州的法律规定,丈夫对妻子婚前所欠的债务可以不承担责任,前提是他在结婚时将得不到女方的一切,包括她身上的衣服。因此,历史上有许多新娘在教堂行婚礼时完全赤裸或近似赤裸以逃避债务。债权人对此极为不满,但能做的也只是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到场坚持观看欠债的新娘是否脱光。

  这种一丝不挂的婚礼,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有时也不是一点衣服都不穿。通常尴尬的新娘赤身站在密室里举行婚礼,有时用被单裹着身子或将女性部位藏于无袖而透明的衬衫内。如果愤怒的债权人不肯善罢甘休,坚持要新娘只戴婚戒,不能穿一点衣服,那她也就只能遵命。由于有时债权人不那么凶神恶煞,还让新娘穿着透明衬衫,所以又叫“罩衫婚礼”。

  轶闻说,1733年威廉·巴尔奇牧师就在马萨诸塞州布拉德福主持过一场类似的婚礼。他写道:“所有关心的人或许都能证实,我所主持的布拉德福德的詹姆斯·贝利娶寡妇玛丽·巴肯时,男方没取女方的任何财产,她身上一丝不挂,当时有目击者在场。”   这是货真价实地“撕去了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

  1996年,好莱坞影片《桃色交易》登陆中国,让中国人见识了类似的难堪.女主角是当红之星黛米·摩尔。这部影片描述的是一对恩爱夫妻在逛赌场时,妻子被一个大富豪看上了,于是他当着这对夫妻的面提出用100万美元收购女方一夜贞操的交易。几经反复,这对夫妻一起商量为了“共同的明天”,并努力说服了自己把性与爱分离看待,最终上演了一出现代悲剧。他们拿到了钱,却发现夫妻的感情也完蛋了,他们到底还是无法把性与爱分开。

  以情爱为主题的《桃色交易》深具震撼力。它深刻反映了金钱的野蛮和贫困对人性的绞杀折磨奴役的力量多么可怕和强大。

  《桃色交易》并非纯属虚构,现实生活中常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几年前,北京有对情投意合的青年分手了,原因是一个年逾50的、可以做那女子父亲的一个阔佬介入其中。这对年青人都太穷,无论升官晋级还是住房都遥遥无期。四壁空空的单身宿舍留不住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会把大多数人生活情趣磨灭一空。

  有个年轻的文化人挺得意地找了演技三流却挺漂亮的演员做老婆,坑头没热几天,那女人跑到深圳再也没回来。这女人也不算穷,只是物欲难填。这事让大老爷们脸上确实挂不住。

  还有个年轻人娶了位漂亮的妻子,从不敢让她单独出门,在充满诱惑之都,穷秀才太容易被打败。所以他整天在琢磨如何才能发财。无怪乎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就说说:“贫困就像丑陋的女人一样使人苦恼。”

  去年,在四川一家报纸上还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在南方生活的青年女子患隐疾死后,她的老父羞愤之中把她留下的20多万存款,付之一炬。报纸还为此讨论过,这样的脏钱该不该烧?

  相比之下,一丝不挂的婚礼似乎不算什么了。因为今天几乎很难想象有这样的债主,仅以有权利观看新娘的裸体婚礼而免去新娘的债务。当然考虑到美国18世纪左右着美国社会道德标准的清教徒势力的强大,就像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所看到的情形,还是能看出金钱具有的可怕力量。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也是充满诱惑,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的时代。

  机会是挣钱的方式途径越来越多,诱惑是在金钱的强大力量面前,人的尊严日益脆弱得不堪。所以,这世上是否有好男人或贤妻良母也成了谈而不厌的话题。

  莫泊桑曾说:“清白的女人成不了故事。”所以他的小说里有许多坏女人。

  列·托尔斯泰的小说里也有坏女人。但他很厌恶莫泊桑,认为莫泊桑的小说缺少道德意识,他甚至把莫泊桑的一些坏女人小说改写了,以此告诫文学后生:坏女人的故事应该“这样写”。

  今天,街头书充斥着“坏女人的故事”。无须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莫泊桑的故事毕竟还有“加工”余地,而今天的“坏女人的故事”将使托尔斯泰目瞪口呆无所作为,难的并非是这些故事的情节和语言粗鄙拙劣得难以加工,而是它如此有市场已经说明有人就是需要这样的“坏女人的故事”。

  “为什么不是‘坏男人’?没有坏男人哪来的坏女人!”女权主义者的确有理由愤怒。只是今天的男人似乎越来越没有能力承担女人变坏的责任了。

今天的女性拥有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多的权利,尤其是当女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性资源后,这使得“坏女人的故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著地增多。但可悲的是“自由”所换来的情形往往极似法国作家缪塞所言:放荡者挥霍钱财嫖妓,而出卖肉体的女人只有权力鄙视世界上唯一的人,那就是爱她的人。

  十几年前,高声呼唤高仓健的中国女性今天不知会作何感想。这个不论是以警察或平民身份出现的男子汉形象,他的正直良心、一身血气,给自己带来的总是麻烦,他既不能给女性带来安全感,更无法能使她们的生活富裕悠闲。这是虚构的男子汉形象,女人只能为艺术中的这种男性形象激动,生活中却对他敬而远之。

  中国人从未象今天这样,从切肤之痛中感受理解物质存在是怎样决定我们的精神存在的。人们在社会的剧变中大梦初醒,骇然于自己竟一无所有。信念的破灭、人生之短暂、现实的窘况,使大多数人不能幸免地陷入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挣扎的窘境。

  今天的人通常已被简化为两种:有钱的,或没钱的。在这种情境中,男女之间都不再抱有任何浪漫的幻想。在人人都为金钱奴役的情境中,那“坏女人的故事”情节往往就象巴尔扎克说的那样:“不要说出今晚赢了你钱的人的姓名。可能明天她会遇见他,并向这个使你破产的人送秋波。”

  传统社会的男子汉形象已经破灭,“贤妻良母”似乎也成了落伍的讽剌。在友谊或情谊极度匮乏,盛行交易消费的时代,大量自言自语似的白日梦就出现了,人们开始大量地制造可供消费的热情的符号--如流行歌曲,而真正的欣赏者通常只有自己。

  就现实而言,“一丝不挂的婚礼”是个精采的音乐标题,可惜我不会谱曲。

引来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已经可以作为迎客松主贴的反论。不过,我在看待这篇文字时,想到的是另一方面的内容。

爱情是什么?

“轶闻说,1733年威廉·巴尔奇牧师就在马萨诸塞州布拉德福主持过一场类似的婚礼。他写道:‘所有关心的人或许都能证实,我所主持的布拉德福德的詹姆斯·贝利娶寡妇玛丽·巴肯时,男方没取女方的任何财产,她身上一丝不挂,当时有目击者在场。’”

当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布拉德福德的詹姆斯·贝利和寡妇玛丽·巴肯旁边时,我会认为这场婚姻里,有“爱情”还是没有“爱情”呢?

如果一个男性爱上一个女性,他会不会承担下这位女性所有的“过去”?

“过去”,在这里,表现为“债务”。

当我把“会不会”改成“应不应该”时,悖论将出现。

如果我说,应该,那么这场婚礼里,由于男方拒绝承担女方原有的债务,则可以说,男方对女方没有“爱情”,或者说,这种“爱情”很虚假。

但即使我说应该,仍可能得到另一个结论:因为男方知道女方的债务,并且知道可能会给自己造成麻烦,但他仍然娶了他,那么这场婚姻里有“爱情”。

为什么这种“悖论”会出现呢?可能是我钻牛角尖,但也可能是,“爱情”这个词,当它不再成为神灵的“信仰”时,它的内容还没有具体,清晰的展现。于是让人产生了疑惑。

恐怕所有人,除了还懵懂的孩童,绝大部分都曾或正在沉浸于对"爱情"的赞美包围中,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对它进行过"解构"?

事实上,在我恋爱时,最令我挠头的一个问题是我女朋友经常提的,她问:"你爱我到什么程度?"

说起来大家可能会笑,我每次回答这类问题都会挠头,都会沉思良久,乃至于让她不耐烦.事实上,我可以立刻背出我所看过的那些甜言蜜语,琼瑶的,莎士比亚的,诗经的,等等等等.但每当这些话滑到嘴边,就会不经意地忍住.我会想:"不会虚伪吗?她相信这些话吗?"

我女朋友总说我是个"心计深沉"的人.

我的心计与其说深沉,不如说太繁复乃至连我自己都有些失去对它的控制.

如果只是我问我自己,我爱她到什么程度?我会相信我脑海中浮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感觉的真实性,但当她问我时,我却想到了一般人很少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我的这些话,这些感受怎么能没有损耗地传递过去给她?简单说,如何表达才让她感觉这些东西都真实.

通过一个人的主观表达与另一个人达成有效的沟通,一直是人与人交往达到融洽目的的难题.可能是我非常的,怎么说,太过理性化到了古板的地步,每当我女朋友问:你爱我到什么程度?我很少认为这只是她习惯性的游戏,而当成需要我向她证明我的爱情存在.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是甜言蜜语,是呵护的行为,是包容的态度,是唯一性的选择还是对某具体个人的亲密感觉的外向体现的强烈冲动?

如果"爱情"是一个被双方都假设为"存在"的交往"本质",那么这些都是它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当一个人感觉到这些"形式"时,他或她会想:"他(她)爱我.所以他(她)这么做."

于是"本质"和"形式"(现象,内容)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但如果来设想一下,其中一人对"本质"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的时候,当他(她)接触到这些"形式"的时候,恐怕会有另一种想法,"他(她)是不是对我有一种企图,他(她)做这些,是真出于"爱"吗?"

后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男女刚刚开始的阶段.麻烦的是,按照逻辑,如果一个人始终怀疑或者拒绝承认"本质"的确实存在,那么另一个人无论以什么形式来表达"本质"的存在,仍然会被前者以相当苛刻的眼光予以分解成"企图".

爱情是一种只关于自身的体验性事物,当它被要求传递给所针对的对象(男人或女人)时,它等于被要求将纯自身体验性的事物予以客观可信的表达,以向被传递者证明"存在着".但在逻辑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相信或不相信一个体验性的事物的存在,依赖于被传递者的主观心情与态度,不依赖"逻辑".不依赖于由"形式承载的某种逻辑性".

我挠头,原因在于,一,我知道这种"表达与相信的冲突".二是,我总在最不该想这些事情的时候想这种冲突的不可调和性,结果踌躇.

这就叫"倒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