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个2万亿铁路建设资金来论据 -- jugojl6

共:💬21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本的实践

4.3.3 日本的实践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采用了这种方式——当然,它一方面贸易立国,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被动带来的货币的增长,另一方面采用公共开支注入货币的方式,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和进行各种科技研究,使得下游企业的成本降低,从而在出口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当然,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为此时的国外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和购买力,消化本国生产的产品。不过,日本的通过公共开支方式注入货币的方式,却并非采用直接公共造币开销的模式。它的货币流出的末端,其实是一个一个公共或半公共性质的企业,而资金从造币实体到这些末端企业,采用的是购买企业发行债券的模式,一步一步地输送到这些公共企业,在由其购买中间产品、投资品,注入到社会上的求利企业中去的。

于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由于这些扩张创造出来的以适应社会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货币,本质上必须是夯实型的货币,也就是不需要归还的货币;但为了留下预算的形态,不让这些企业因为知道没有货币约束而过分自由,采取了债券、贷款的形态。但事实上这些债券、贷款是必然不可能归还的。如果依旧按照债权契约规定,未来仍然必须归还,那么这些公共企业,很难逃脱亏损的命运——如果真的收回偿还这些贷款,实质上等于原有创造注入的货币,又消亡了。因此,通过这种形式注入的货币,终有一天要把其路径所留下来的痕迹——债务一笔勾销,而转化成股本的形态。事实上,每当通过这种贷款建成一个公共企业,其也许也可以有正常的经营货币收入,只要去除掉其还款业务,不必负担那些初始投资借贷所形成的本息偿付,它等于是人为造出来的一个在注入了货币后的扩大经济中正常运行的、货币净收入为正的实体,也可以变成私营的实体。但前提条件是,原有的债务必须要想办法消除,还货币注入的真实面目。

日本新干线建设是此类“基础设施公司债券名义注入货币”模式中的典型例子。图4.3b采用简化的方法简要展示了这一注入过程,并在第二幅图中说明了如何在建成后销去这些“名义债券”的方法(但是由于日本采用这一决策是十分偶然的,因此日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实际经济功能,故而没有采用这条正确的道路 )。这种初始债务保持了几十年,结果其运行算上债务偿还,必然是亏损的。日本新干线磁悬浮铁路,只有第一条建设于两大都市圈的东海道线在70年代前期是盈利的 ,最初几年及从70年代末起,年年亏损 ,1987年将国有企业日本国铁施行民营化 。但是,日本的众多这种公共事业民营化后,仍然带着巨额的债务,依旧没有起色——因为要害并不是在于公与私的经营上,而是在于承担了本来就不需要偿还的债务的名义负担。一旦这些债务被持有的银行要求偿还,则这些公共企业就只能提高自己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价格了——这就是现在日本很多服务价格高昂的原因。

日本注入资金的方式十分复杂,经过了好几种债券形态的传递才到最后注入经济的端口。图4.3b取了典型的一种注入方式,即由货币创造体——大藏省和其控制下的日本银行为发端创造货币 ,经由产业辅助性金融机构发行长期金融债 ,再由这些金融机构购买“公立或准公立企业实体”发行的债券的方式,送到这些企业手中并经由其支出来注入社会。图4.3b的第二幅图说明了销账的一种设想,即先采用债券债务变成股份,从而使得直接债权持有人——政策性银行手中的铁道债权变成铁道公司股份,再由大藏省-中央银行用一批货币与该股份进行置换,这样,通过第一批注入货币吸收当时扩大的新增产品而形成的新干线公司成为国有资产,而第二批货币已经到达政策性银行手中,用于准备下一轮的类似新干线这样的公司的营建 。而由于债务被免除,没有了还本付息的负担,这时的新干线公司可能是盈利的,则此时再进行民营化,将没有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这些债券、贷款都留在账上,使得遵循“货币利润就是效率”观点的西方观察者看来,日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家:一半的日本,即那些受惠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企业实体,尤其是那些进行出口的企业实体,“极端的富有效率”;另一半的日本,即那些多少承担着注入货币功能的企业,“极端的缺乏效率”。日本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根据日本批评者阿列克斯科尔在《犬与鬼》中的叙述:

……一踏进热带丛林,眼前有大片的沼泽地蔓延开来,它就是被通称为“财政投融资计划”(FILP),这是第二预算,别名也被称为“影子预算”。通过财政投融资计画,大藏省资金运用部从邮政储蓄这一巨大的储备中提取资金,融资到各种各样的机构和事业中……

……通过邮政省,几百兆日元的巨款资金交付大藏省资金运用部管理。邮政储蓄、年金基金、在加上来自其他特别会计的款项,资金运用部实际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银行。大藏省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国债。这也就能够说明为何大半个90年代,国债的利率仅为1~2%,却依然还有买主,因为大买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本身……(很显然,这里大藏省这个财政部通过间接手段,自己成了银行,造出了货币)

……有了如此庞大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就难以抵抗想把手伸进蜜罐的诱惑。1955年,在占领军回国3年后,大藏省向资金运用部借了些资金,融资给国家预算中没有配额的预算项目……

日本的真正问题在于,其一,这些债券的形态被保留了下来,并由于长期没有按照债券契约归还而形成了标准商业意义上的坏帐;其二,债券的债权债务之间关系过于复杂,本文所说的债转股等解决办法实施起来将非常繁杂;其三,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历了一段财政大量支出以刺激经济的阶段,但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实际技术功能很差 ,对于国民生活、其他部门的经营没有什么正面影响;最后,注入货币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存在着官员和合作对象企业的勾结腐败行为。

当然,在深受新古典经济学影响的人士看来,把这一切和大规模货币注入的投资本身联系起来,是日本缺乏效率的明证:

……管理财政投融资计画的是搞跨银行的大藏省官僚。他们是“天才,富有创造力,坚忍不拔同时具有社会公益心”。由财政投融资计画支撑起77个特殊法人,以他们为首的各种机构,时而投资标志性工程,时而把资金投向官僚卸任后转赴私营机构就职的弱小机构,负债也就越积越多。而一旦这些机构无力偿还借款, “风险转移” 就开始了。……“风险转移”这个词是银行用语,在前面也曾出现过,是指把不良债权转移给子公司,从帐面上达到“风险转移”的方法。就财政投融资计画而言,对政府机构的融资失利时,大藏省为了填补所支付利息,就进一步进行融资。1997年,财政投融资计画的不良融资,保守估计也高达62兆日元。加上中央各省厅和地方政府的累积债务,再合计以前的国有铁路赤字28兆亿元、各省厅的“隐形借款”等等,这些国家借款会更为庞大。因此,国家的实际负债额在绝对值上超过了美国的负债金额,达到了GDP的150%……(按照本文的推理,大藏省的错误只是在于这些不良债权没有能够想办法销掉,结果留在银行资产账上的不良债权“拖垮了银行”)

那么,什么样的办法才是创造财富的正确道路呢呢?根据这位作者的理解,高(存款)利息率才是“资本增长的奥妙源泉”:

……做一个简单计算就可以明白个中奥秘。假设日美利率差为10%,那么,即使只有相当于日本人1/3的美国人去储蓄,但大概过20年美国人的储蓄余额就与日本人持平,再过10年就将变成日本人的2倍。当然,这种计算过于简单,实际上,个人储蓄利率上的差别较小,而养老金基金的息差就较大。由此,我们就明白了美国人之所以能够浸泡在泡沫浴里畅饮香槟,而财富增长却比日本人快的原因了。这里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就是复利原则,只不过是资本的不变定律罢了……

这是新古典思想分不清楚货币和物质之间区别,在理论中用物质替代货币功能,在现实处理中又把货币符号当作实物财富的极好的例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