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淝水大战前传-彭城淮南之战(一) -- 闲云野熊

共:💬24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前传-彭城淮南之战(五)

四、 战役第一阶段,前秦夺取彭城、下邳,开始淮南攻略

按《通鉴》所载,公元378年彭超七月上书,八月即出兵围攻彭城,到了第二年二月,谢玄受命救援彭城始与彭城守军试图建立联系,此间一则说明彭城战略要点对于东晋而言,并非完全置之不理,还是要试图守一守的,并不是对方一打就立刻放弃后撤,其次说明谢玄并没有立刻援救彭城,这可能与他尚未完成部队整编有关,《晋书卷 89谢玄传》载秦军发动攻势后,晋廷“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这时的北府兵尚在组建初期,部队兵员有限,一旦有警,必须大量征发当地人丁补充军队。虽然北府兵的骨干都是北方流民,战斗经验较多,但此征发民丁之下必然良莠相间,战斗力不可能立即得以整合发挥。所以谢玄行动很谨慎。此时前秦方面从后方派出的俱难等部正赶往淮南,没有参加彭城作战。

谢玄首先游军于泗口(江苏清江北),派人与困守城中的戴逯联系接应事宜,结果派出的小将田泓在潜水准备入城的时候被秦军俘获,秦人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秦人杀之。(《资治通鉴卷104》)在与彭城建立联系失败后,谢玄又生一计,扬言要派何谦进攻留城,彭超的进攻辎重屯居地在留城,受到威胁之后只得解围退保留城。于是谢玄乘机派何谦将戴逯和彭城的物资一同接走撤回。东晋撤走之后,彭城还是落入前秦之手,彭超留其兗州治中徐褒守之,下邳也随之陷落。在淮南方面,俱难部也如约赶到,攻陷淮阴,派邵保留守。然后彭超与俱难合兵,准备继续南下进攻。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在这一阶段,前秦进展顺利,基本上按计划拿下淮北,特别是取得了彭城、下邳等重要据点,为将来北方幽、冀兵力南下建立前进和中转基地。东晋方面对于淮北并不特别重视,丢失原在意料之中,能够将彭城的守军和物资人员顺利撤出,也可以算可以接受。

五、 战役第二阶段,东晋的反击

秦军并不满足于当前战果,三月以后,随着西线战事结束,前秦方面继续派出毛当、王显部2万骑兵从襄阳出发增援东线,这显然是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五月,前秦彭超部沿淮水西进攻克盱眙,俘获晋建威将军、高密内史毛璪之。随后,以六万人东进三阿(今江苏高邮金湖镇塔集),包围了东晋幽州刺史田洛。三阿离广陵(今江苏扬州)不足百里,建康大震。不得不紧急动员,临江列戍。孝武帝遣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次于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昙之帅众四万屯次于堂邑(今江苏六合)。

前秦军的进军路线和使用部队令我觉得十分奇怪,在前秦攻克淮阴之后,不是继续南下攻击广陵三阿而是先沿淮水绕到西边攻击盱眙,分析原因,可能是从淮阴南下需要经过中渎水道,而在春季中渎水道水量不足,不能支撑运输辎重的船只南下,所以需要绕道淮水进攻盱眙,然后以盱眙为后续转运基地。也有可能是前秦方面需要接应西来的毛当、王显部。至于为何是彭超部而非俱难部攻克盱眙,俘获毛璪之,可能是此时彭超、俱难两部已经合兵一处,史料并不区分两部人马,仅以战区统帅彭超冠名。前面分析彭超本部人马约2至5万,还要留守彭城、下邳保障后方运输线,进围三阿的秦军有六万人,肯定应该包含俱难所部,甚至以俱难所部为主。

毛当、王显部进军十分迅速,东进以后直扑战场,东晋方毛安之、王昙之部措手不及,被惊溃。毛安之职位右卫将军,所部当为东晋中央扈从部队,其实较谢玄所部北府军更为“正规”但战斗力反而不及,四万人居然一举惊溃,使得局势对于东晋而言更加恶化。不过毛当、王显所部骑兵2万人似乎在这场战役中只有这个表现,随后在北府兵反击中前秦军连战皆北,退路被截,将领数人战死,一直没有提到这支进抵最南端的部队表现如何。整个战役结束后毛当、王显分别被任命为徐州和扬州刺史,在彭超自杀、俱难削职后留守东线,并没有受到处分,可见这支部队并未受到很大损失,但如果他们真的南下到了堂邑,在随后的战斗中很难设想他们没有参战而坐视东线主帅溃败到仅以身免,而没有什么损失。我觉得也许他们并没有及时到达战场,东晋的军队只不过收到敌人即将到达的消息而自行惊溃。

在此一片风雨飘摇中,谢玄和其所部北府兵力挽狂澜,开始了一番惊世骇俗的绝地反击。

玄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玄,战于塘西,玄大败之,斩颜。玄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玄进次石梁,与田洛攻盱眙,难、超出战,复败,退屯淮阴。玄遣将军何谦之、督护诸葛侃率舟师乘潮而上,焚淮桥,又与难等合战,谦之斩其将邵保,难、超退师淮北。(《晋书 卷113苻坚载记》)

玄于是自广陵西讨难等。何谦解田洛围,进据白马,与贼大战,破之,斩其伪将都颜。因复进击,又破之。斩其伪将邵保。超、难引退。玄率何谦、戴逯、田洛追之,战于君川,复大破之。玄参军刘牢之攻破浮航及白船,督护诸葛侃、单父令李都又破其运舰。难等相率北走,仅以身免。(《晋书 卷89 谢玄传》)

兗州刺史谢玄自广陵救三阿;丙子,难、超战败,退保盱眙。六月,戊子,玄与田洛帅众五万进攻盱眙,难、超又败,退屯淮阴。玄遣何谦等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邵保战死,难,超退屯淮北,玄与何谦、戴逯、田洛共追之,战于君川,复大破之,难、超北走,仅以身免。(《资治通鉴卷104》)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谢玄的反击路线是从广陵到白马塘,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一说白马塘在高邮西南七十里。北近北阿镇。北阿镇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东晋尝侨置幽州于此。另一说白马湖即故白马塘,

后来人们的考证多以三阿在高邮西北,与前说同。从谢玄的进军路线而言,我亦觉得前说更合理,因为谢玄从南边的广陵出发欲解三阿之围,当是先进军白马塘,后向北或西抵达三阿,如以三阿为宝应,白马塘为白马湖说,则谢玄进军路线为先迂回到北面的白马湖,再向西南进攻三阿,这与谢玄从东南方向来不符。

从广陵到高邮再向西北,一路上都可经由三国时重修的中渎水道,且沿途两岸都是湖泊,参与三阿解围的何谦部也肯定是水师,所以可以推定谢玄所部三万人当是乘船而进,依托水道与前秦军交战。这对于熟悉江淮间地形的北府兵当然十分有利,但对来自北方的前秦人马自然十分不适应。

前秦方面首先迎战的是俱难属下都颜,这说明至少此时俱难部已参加对三阿的作战,按《晋书 苻坚载记》的说法,都颜所部为骑兵,在围城攻坚的战斗中骑兵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也不可能构筑工事组织防御,所以此部当为秦军机动部队,被临时调来阻击谢玄的援军。都颜其人事略不详,但从俱难部出发时史料记载的主要将领名单中无此人可知此人并非重要人物。按此战进围三阿的前秦军约六万人,在围城攻坚作战中最为忌讳的就是被敌人援兵从背后反击。东晋方面谢玄部有兵三万,被围的田洛部兵力不详,但从此解围后田洛与谢玄进兵盱眙时兵力达五万可推测田洛部当有众万余以上。前秦在此战场上兵力优势已不明显,且两面受敌,处于两难之中,被迫在水网地带使用骑兵迎战,料想前秦方并未预料到东晋的增援如此迅速到达,仓促之下先调机动部队迎击一下。我们知道骑兵对士气高昂、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有准备的步兵阵形发动冲击其实没有什么胜算,特别是在这种水网地带,骑兵迂回机动受限制,纵深方向又由于己方的战术任务是打援而空间有限,所以秦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前提还是东晋方面主观能动性发挥有关,北府兵由江淮间流民武装整编而成,战斗意志坚强,战斗经验也十分丰富,在此战斗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击败前秦都颜的抵抗后,东晋军乘胜解围三阿,再败秦军,彭超、俱难退守盱眙,谢玄部随即进驻石梁,从《读史方舆纪要》中得知石梁在盱眙东南,附近有石梁河,可通樊津湖,亦与从广陵北上的中渎水道相连,很方便南方水师进攻。六月,谢玄与田洛合兵进攻盱眙,兵力增至五万,而对面的秦军新败之下此消彼长,再次战败,被迫退守淮阴。

白马塘战败后,在此后三阿、盱眙两战中,双方的战斗规模不得而知,前秦方损失不详,不能排除前秦方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收缩战线的可能,但都将目光焦点移到淮阴。此时东晋方面再出奇计,以何谦等部水师趁夜乘潮而上,焚毁了前秦军架设在淮水上的浮桥,又摧毁了前秦的运输船队,并斩了负责守卫淮阴的秦将邵保。 秦军后路被截辎重尽失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战斗意志,只得退回淮北,在君川复遭东晋追击,大败,俱难、彭超仅以身免,逃回彭城。

由此可见,在战役最后阶段,东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还是水师,通过水师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摧毁了对方的辎重。从而瓦解了对方的战斗意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