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本嘉明兄商榷关于汉字拼音化 -- 羽羊

共:💬140 🌺1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有几点不同意见

不管怎么说,表音字母比表意方块字好学的多,也好写得多。就是咱河里这些学过十几、几十年汉字的河鱼,也肯定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不识识的汉字(在二级字库范围内,六千多个汉字),如果完全拼音化,只要认全字母,学会拼法就不会有不认识的字了。

应该是“学会拼法就不会有不会读的字了”,这样的说法应该比较严谨。至于会读之后知道这个字/词什么意思,应该也是“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就知音知意而言,表音和表意文字没有级别上的显著差异,各有优劣。以英汉为例,英文不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仍然需要辅以音标,汉语则需要辅以汉语拼音,就知意而言,英文和汉语都可以从一些构词法上面推出大概的意思。

所以,当代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为表意文字不表音和表音文字不表意,语言文字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简单用表什么涵盖全部了。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看这两种文字的发展,我们很容易发现,表意的汉语进行表音的进化很容易,远有六书之形声字,今有汉语拼音方案,源流长远,而表音文字进行表意补充则难度很大了,一个维度的文字和两个维度的文字比较,从信息量的承载潜力上说,现有的以一维拼写为主的表音文字是很难进行表意化演进的。

方块字同音异形异意字可以用拼音只组词,大部分词都用两个以上的字(指原方块字)组成,这样岐意就会很少,再剩下有岐意的词可以换用另一个同意词或用上下文区别,有人试验过,用现在的方块汉字,每个同音异形异意字都统一用一个字代替来打印出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看文章的人大多能正确理解词意(结合上下文)。甚至有人提议过用此方法(这样只剩下几十还是一百多汉字,当然组成词就多了)印发另一版本的人民日报的,借以到拼音化的过渡;我有个朋友有段时间在国外,没有汉字输入,给我发Email只好用汉语拼音(俺看不懂英文),只是读得慢一点,意思都能读懂。

这种拼音化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用人民日报举例恰恰说明了拼音化的局限,因为您提到了词的使用和上下文。双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语言文字最为迷人的就是趋势仅能总结而不能预测,不好说哪天咱们又开始像古人那样惜字如金了,而您所言的这种拼音化在当代白话文的情况下是可以说的过去的,而且,太祖当年甚至比您更狂热的推进拼音化,还提出过拼音化毛泽东选集,后来也不了了之了,估计老人家想明白了,著书立传目的何在?因为这恰恰触及了一个表音文字的劣势——语言的变迁导致文字的割裂,古今英语的巨大差异就是例证之一,如果仅看学习难度,古汉语的学习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在文化的传承上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

当然,无论怎么说,无论是否拼音化,汉语拼音的地位是无论怎么褒奖都不过分的,也许我们这一代开始,能够传承给后代的信息量会史无前例的充实,举一例而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著名吧,诗经,魏风,民歌都是老百姓唱和的,也就是说,当时,这个就是大白话了,可是我们读的时候,看第三行,一个奇怪的情况出现了——韵脚不对了,全诗仅此一句不押韵的,非常不合道理,这事儿羽羊当初很费琢磨,先生含笑曰:豫东方言读之。茅塞顿开。数千年前,百姓放歌,情景瞬间犹在眼前,这个就是意至音不至的鲜活例子了。而今有了汉语拼音,我们的子孙,则不光能知吾辈所想,更能知吾辈所语了,岂不大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