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来治病救人--说说秦始皇为啥要"去泰" -- 任爱杰

共:💬10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另外说说秦始皇为啥要"去泰"

《史记》里面说到秦始皇称帝,大臣们拍马屁,想尊号,最后提建议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结果秦始皇批复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这里有个为啥“泰皇”最贵的问题。丁坎老兄从通假字的角度来解释,认为

泰字实际等同于太,表示极端。

天地虽然尊崇--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但毕竟还是具体的。

而泰字是抽象的,直接表示极端,极致,在修饰的程度上更高一筹,就好象美如花,美如西施的程度,比不上美的极致的程度。

而虎老师则从传统的唐司马贞的说法,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人)皇”,泰皇就是人皇。那么司马贞的说法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我们可以从《易经》的“泰”卦入手。

《易经》第十一卦 泰 天地泰 坤上乾下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泰卦终

坤像地,乾像天。“坤上乾下”即“天下地上”,“天地之间”。故“天地交泰”人立于其中也。所以司马贞称“泰皇”为“人皇”自有其道理在内。

而反过来,“乾上坤下”的“否”卦就不对了。

《易经》第十二卦 否 地天否 乾上坤下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 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否卦终

接下来的问题是秦始皇为何不用“泰皇”而用“皇帝”?为什么要“去泰”。丁坎老兄先用《老子》里的词句来解释,后来可能想到秦始皇未必读过老子,也不一定是老子的信徒,于是就又用《韩非子》的话来解释。认为“去甚去泰,身乃无害,你这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秦始皇肯定读过《韩非子》,秦国也是法家柄政。不过后来杀了韩非子的也是他。《史记》里说到这一段是这样的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这里司马迁说的明白,秦始皇喜欢韩非但对其并未信任重用。而李斯、姚贾的几句谗言就足以让秦始皇下决心杀掉韩非。那么秦始皇对韩非学说的爱好多半叶公好龙。到后来称帝时是否真能想起韩非的学说还在两可之间。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去泰”呢?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口彩不用呢?其实答案就在《秦始皇本纪》里:

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这一句现在通行的版本一般断为“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注释家解释“制曰:‘可。’”是对应前面的“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来说的。但是前面这句话是秦始皇对大臣意见的批复,那里用得着自己再来个“可”字,自己批准自己的意见。所以应当断成“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这和后面紧跟着的取消谥号的政令格式相同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当然,即使用传统的断句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这个事实也是不会改变的。

如果我们同意“泰”通“太”,那么“太上皇”也就是“泰上皇”。秦始皇虽然是一代雄主,但饮水思源,没有庄襄王也就没有他今天的地位。庄襄王只是“王”,所以把“泰”字追封给庄襄王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所以“去泰”不过是表示孝道而已。那有人要问了“为啥是泰上皇而不是泰皇或上皇呢?”呵呵,秦始皇下令取消“谥号”自称始皇,那庄襄王叫啥皇?难道叫“始始皇”?“零始皇”?而光叫“泰皇”又无法和古代的“泰皇”分清楚。自然叫“泰上皇”方便了。而且大家一看便知,这是在泰皇之上的皇。足够高级了吧?

而此后的王朝循此例无不追封祖宗。刘邦也把自己的老爹尊为“太上皇”,从此开了把活人当“太上皇”的先例。而此后的各王朝封自己祖宗为皇的往往上溯几代。

所以虎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其实说的很好: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任何一个人,都是父生母养,立足于天地之间的。人再大再贵,也不能没有父母,请问,谁能大过自己的父母呢?谁又能大过天大过地呢?秦始皇称始皇帝,始者,破天荒破题儿第一个也,但是,秦始皇一定要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以后刘邦南面称皇帝,也一定要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

答案不是早就给出了么?

历史的真相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