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计划生育,我的看法,只有几句话. -- 谁知道

共:💬276 🌺78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水源能源土地资源是中国发展的瓶颈

这里要引进一个土地承载力的定义:

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供养的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或土地退化前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的定义是“地球或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影响就是其承载力”。

这个承载力还有文化因素:从文化的舒适性上看,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数量成反比。

对土地承载力的以上定义可综述如下:一定技术水平、投入强度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时能持续、

稳定支持的,具一定文化背景和消费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相应强度规模的人类活动。

中国土地的极限生产能力是84316 万吨,分别为平年(4.5 亿吨)、

丰年(4.9 亿吨)的1.87 倍和1.72 倍,按每人400、500、600 公斤计可养活21.08 亿、16.86

亿和14.05 亿人口;西部土地的极限生产能力是23943 万吨,为2003 年产量的2.14 倍,分

别可养活5.99 亿、4.79 亿和3.99 亿。按现状人均粮计,中国(370 公斤/人)、西部(310

公斤/人)的极限人口可达27.79 亿和7.72 亿——也正是在不到极限人口1/3—1/2 的现实

人口的压力下,中国及其西部的生态/环境,自1980 年代以来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退化。

对照人均产粮数:

美国:1.6吨

俄罗斯:576公斤

中国大陆:379公斤

印度:194公斤

朝鲜:128公斤

日本:77公斤

如果日本的粮产的确达到瓶颈再也不能增长,日本总人口下降就是个自然过程,反映了其土地承载力的现实——尽管日本可以实施粮食进口替代。

目前比较好的量化描述土地承受力的分析方法是“生态足迹分析”(EFA):

“生态足迹分析”(EFA)是一种以土地为度量单位,从供与求出发测定人类和环境关系状况的方法。其主要概念或指标有“生态足迹”(EF)、“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和“生

态盈余”。“生态足迹”(也称“生态立足域”)即生态需求,指在一定技术∕消费水平下,生

产∕消纳一个人或一个人口消费资料∕排泄废物所需的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也称生态

供给,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能为一个人或一个人口提供的生产消费资料、消纳排泄废

物的土地面积;“生态赤字”∕“生态盈余”为生态供给同生态需求之差,差为负表明生态

出现赤字,人口(数量×消费)已超过土地承载力,差为正表明人口尚未超出土地承载力。

以上指标皆以hm2或hm2∕人表示,各种消费资料∕吸纳能力全部转换为其生产∕形成所需的

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

“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或优势是:直观、形象,简单、易用,统一、可比,但在生

态供给的估算上,也存在类似土地承载力的稳定性设定问题。“生态足迹分析”最早由加拿

大的W·罗斯及其学生,瑞典的M·瓦克纳格尔提出(1992),并为后者所深化(1994)。

而“生态足迹分析”的渊源,则可溯至美国农业地理学家乔治·博格斯特伦关于“幽灵

土地”(1961)的概念:人们“占据”的土地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各种需求使一个普通美国

人所需的“幽灵土地面积”为,农田1.9 英亩、牧场2.4 英亩、林地2.6 英亩,和其他用地

2.2 英亩(1 英亩=0.4 公顷=6 市亩)

所以茅教授要求破红线和有人在两会期间联署要求废除计划生育是从两方面试图使中国的土地承受力遭受更大的压力和不可逆的破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