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十八章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其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其实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自以为有德,所以实际上是无德的。

上德,表现为而真是无为,下德,表现无为而其实是有为。

上仁,表现有为而其实无为,上义,表现有为而其实有为。

上礼,假如有所作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就会伸拳头掳胳膊强迫别人屈服。

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出现了德,失去了德之后才出现了仁,失去了仁之后出现了义,失去了义之后才出现了礼。

而礼这个东西,是忠信浅薄、社会动乱的祸首。

所谓“前识”(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表现,是愚蠢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敦厚而不流于浅薄,笃实而不流于浮华。所以是舍弃浮华浅薄而选择敦厚笃实。

[评析]

本章开始道德经的德篇。这里讨论了德,仁,义和礼,德在这里是接近于道的地位的,这个从前面的十八章“大道废”了之后不是“大德出”,而是“有仁义”,还有就是二十一章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以看出,德是可以和道相提并论的,并且是大德,或者说是孔德。这个在老子的言论里都是统一的,同样统一的是老子对仁义和礼的鄙视。仁义在前面都得到了应有的抨击,而礼虽然才第一次出现,却得到了比仁义更为低等的待遇。礼在老子的视线里,实际上是最不自然的一种东西,不仅有强烈的目的,而且带着强迫性。礼是和道的距离最遥远的一个存在,也是引起混乱的罪魁祸首。至于“前识”,其实是“智”,这个在前面得到过评价,在这里老子也顺带地说了一句,就是这里的智慧,实际上是真正的愚蠢的开始。

由于实在和老子的时代相去甚远,无法切实地去体会去理解老子为什么这么强烈地排斥仁义礼智,无法去体会那时候的仁义礼智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表现了,根据前面的文字来推测,大概老子的时代,仁义礼智正在泛滥,并且离开道的轨道很有距离了。所以,老子很不喜欢这种浮于表面的不道德的东西们了。

------

有几天没写这个了。

今天去见了一拨熟人。被他们盯着跟他们聊了十个小时。要是录下来,是很好的资料。可惜了。聊的是他们的一些具体问题(我在一些非我同学老师之类的小圈子里被当做家庭教育心理问题专家来崇拜的嘿嘿),而其中有人做文史哲学类图书的编辑,他最后给我的评价是:“阿虫啊,感觉你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了。”哈哈我有点飘飘然,在某些被崇拜的场合,我临场发挥会是相当地惊人。要知道,我其实心里很清楚知道自己在这话题领域连十分之一瓶醋都说不上。不是谦虚,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后来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很多的。不过在往道的方向奔,那倒是真的,否则我天天读道德经干吗呢。道德经是个好东西,开智慧的。当然跑步也是个好东西,也是开智慧的。现在发觉做什么都是好东西,都是开智慧的。

现在再读这章,我有一个发现,就是说呢,道呢,其实就是道,实在理解不了,就研究一下德,只有它离道最近。而关注任何其他的东西,仁义礼智,这些,都只能是其次其次再其次的层面,越执着那些,离开道会越来越遥远。我今天在帮助他们分析他们的问题的时候,也有一个发现,就是说呢,其实每个人都讲了很多很多问题,而我看到的,其本质问题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关于这点,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为啥他们那么聪明的人都发现不了呢?共同的原因只有一个:只缘身在庐山中。纠缠于仁义礼智的包围中,跳不到道德的层面去看。每个人,都有自身这样那样的盲点,我们目前的能力,都无法离开自己去看自己,所以,才会有人的社会性这个特点,周围的群众都是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一些盲点。

群众今儿都很感动,我的“英明指点”触动了他们看到问题内部真正的内在伤痛所在。

今儿消耗太大。

回来一看今天的本人星座运气分析,一看,晕菜~~原来,一切都是天上的星星指导我去做的!!!!

道可道,非常道。

Healing conversation

Under this influence all forms of healing and being healed are especially favored. This influence is also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every type of operation on body and soul, whether you undertake this on another person or on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you, you can have deep conversations about those sore points which we all have and which make us react very sensitively to some things. It would be only too human to avoid this situation for fear of the pain connected with it. But, of course, you should not do so, as healing and becoming whole demand certain preconditions which are not readily to be found, but which are, during this time, especially favored.

关键词(Tags): #伤痛的根源#道德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