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些零碎的影评 -- 南方有嘉木

共:💬180 🌺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那些场景其实是向胡金铨致敬

竹林打斗和酒楼会群雄,两场戏尤为明显。

顺便说一句,中国武侠片虽然自有渊源,但是受外来的影响也很深,就说胡金铨,自己也说深受黑泽明,稻垣浩,衣笠贞之助等日本武侠片的影响,在《侠女》、《空山灵雨》、《龙门客栈》等片中从画面看宛如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而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动作设计等方面也带着浓厚的日本电影痕迹。

我觉得中国美学这个词语本身没什么意义,它包蕴着很多复杂,甚至看似矛盾的内涵和指向,比如说你说的“低级香港功夫片”其实中国味比“卧虎藏龙”还要浓厚。所谓“道在屎溺”,市井文化中映射的“小传统”其实比知识阶层的“大传统”,更加保守和稳定。

“卧虎藏龙”一片不仅是在选角上,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取向上也是以好莱坞的视角做了很多妥协和取舍,王度庐的原著是部很传统的武侠作品,李安的改编裁减都是现代视角。这在李安的片中并不算特别,从他的父亲三部曲开始,都是对“所谓”的“传统文化”带有批判的意味,这也是他说的“破”,他在解释“卧虎藏龙”片名时,说“中国的虎都是‘卧’着,龙都是‘藏’着。”

从电影结构上分析,李安几乎所有的片子,从“父亲三部曲”到“色·戒”都是严格的遵循好莱坞主流的线性叙事原则,场景上严守空间的统一。比较特殊的是“断臂山”,(“冰风暴”可以看成是李安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就电影艺术本身并不是非要拍到阳春白雪才有价值,如果说“卧虎藏龙”中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美学”不能为大多数中国人解读,只能说明这些“中国美学”元素是“死”的,是被“扬弃”的,虽然我不大喜欢“价值”这个词,但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价值是有限的。

至于说到为什么这些大多数中国人不能解读的“中国元素”为什么会在好莱坞受到热烈追捧,那就是另一个话题,当然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就更令人不开心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