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民主的价格 -- yhz

共:💬198 🌺38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专业和常识的数量对比,实在太小了

其实我在主帖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没有展开来说。既然你提到了这个问题,那就不能偷懒了。

首先,从普遍角度而言,我也赞同你的看法:光有“专业”而无“常识”,也是不行的。两者结合,那显然是更好更完美的方案。但是,从目前的普遍实践而言,一人一票的普选模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这种方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哪个专业领域,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也就是你所谓的拥有“常识”的人)的数量对比,永远是占有劣势,而且是极度的劣势。

再举例吧:例如说在西西河这里,如果以航空领域来划分,恐怕真的算是专业人士的人不到总数的百分一,甚至是千分之一。那么其它领域呢?例如制药、化工、通信、电力、等等,结果很可能也类似。人文领域的,例如军事、政治、法律、外交、金融、经济等等,因为门槛可能会相对较低一些(个人感觉,相关专业人士不要见怪),可能这个比例会稍微多一些,但是能有个十分之一就算是了不起了。而西西河的众河友,普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都是相对较高的(这也是个人感觉,没有其它各种引申含义),那么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占全部人的比例,只会更低,而且是低得多。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还是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投票决定,那么无论是哪个领域,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永远会被淹没在大量其它的非专业人士的常识中。

借用通信行业的一个概念,如果把专业人士的意见看作有效信息的话,那么非专业人士的意见,就可以类比为白噪声。那么整个投票的结果,就可以看作是这两种信息的叠加。那么最终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从结果中反映不出任何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就是说:信噪比太低了。

对于你所说的:

换言之,如果将“常识”作为轴线的一段,“专业”作为轴线的另一段,可以发现,“决策”这个点无论靠近哪一端都会有“劣币驱逐良币”可能。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能的做法就是在决策系统中保持“常识”和“专业”的平衡,以及两者互相的制约——也就是checks and balances的精神。

基本上我表示赞同。但是我认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解决信噪比过低的问题。方法大致有二:一是不再采用人手一票的方式而采用加权投票的方式,增加专业人士的投票加权;二是限制非专业人士参加的投票人数,以避免白噪声过大的问题。在你所提到的司法方面的陪审团,我认为就是第二种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个变通形式。

但是目前而言,在相当多的方面,尤其是政治领域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上面提到的这两种方案,都没有被采用。所以从整体而言,这种选举的结果所体现的,完全就是非专业人士的常识看法,而专业人士的意见可以说是可以完全被忽略了。这也就是我写出主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有的民主投票制度下,如果要想在结果中体现或者部分体现专业意见,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所有投票者的平均专业素质。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完成基础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等等--而这就体现出民主体制高昂的成本了。

但是即便民众普遍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是和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相比,这种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总体上,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选举结果体现出类似白噪声那样的随机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既然人们通过选举能选出林肯和罗斯福那样的优秀的领导人,那么选出希特勒这样的混蛋或者小布什那样的蠢蛋,也是必然的--虽然投票者个人在主观上或许都不想选出这样的人来。这就是目前政治领域民主化的一个最大的缺陷。

对于你最后一句,我也非常赞同:

首先要保证:产生“常识”的系统能真正反应民意,产生“专业”的系统能真正反应专业知识——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这点我认为可以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来加以控制,要想完全杜绝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