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丹青难写是精神(四)--两枚迟了半世纪的勳章 -- 北宸

共:💬25 🌺19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另外一个版本的详细考证

请见网友啸狼的考证仁安羌作战小考。我这里摘抄一下他在考证之后所做的评价:

二、作战简析:

1、关于兵力:

英军:英缅军第1师大部,Pinchong河南岸约7000人,北岸约1000人。众多资料中有第7装甲旅甚至亚历山大上将被困仁安羌的记载,经考证不实【注26】。

国军:新38师113团,1121人。

日军:作间部队,包括第33师团步兵第214联队(缺第1大队,后增援抵达),山炮兵第3大队,1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约3000人。

2、三方作战评价

不得不承认,英缅军这种殖民地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正牌的英国陆军,7000英军被3000日军就给切断了退路。究其原因,从战略上说,整个缅甸英军从上到下战斗意志不强,保住印度才是英国远东战略的重中之重,缅甸是可以放弃的。从战术上说,英缅军第1师在撤退时根本没有觉察到作间部队的穿插,被突袭后惊慌失措,让日军占领了战术要点。从后勤上说,日军切断了英缅军的水源,在缺水的情况下作战,人的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在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英缅军第1军团军团长斯列姆的电报中写得很清楚。由于英缅军在第一次缅北作战中与中国远征军的配合相当差劲,因此中方战史和回忆录中多有贬低英缅军的记述存在。但是,在日方战史中,对英缅军数次突围行动的记述用了很多篇幅,战况也描写得相当激烈。可见与日军作间部队主力作战的实为英缅军。

日军作间部队利用缴获的英军车辆,快速穿插玩得相当漂亮,打了英缅军一个大大的闷棍。不过由于兵力不足,对英缅军并没有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包围”,在北面Pinchong河一线的兵力更少。于是在面对国军毫无保留预备队的猛攻一时摸不清情况,也有点被打闷棍的感觉。对比双方的战史来看,日军退到仁安羌以南更可能是兵力不足,被夹击后发现损失过大,主动收缩以等待师团主力增援的结果。

国军新编38师113团在18日攻击时,当面日军只有高延大队第9中队约200人。19日攻击时,1、2营和英缅军夹击日军主力,3营当面日军应当是501高地守军和增援的1个中队,迂回的德重大队具体运动方向不详,可能是向501高地方向增援。国军在兵力与日军略多或者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作战取得了小于1的交换比,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也算是可圈可点。一方面,是经过整训的新编38师战斗力的确还不错,另一方面,有英军火炮和坦克的全力配合,还有就是日军兵力不足。

3、作战意义:

仁安羌作战发生在彬文那作战计划破产之后,英中联军全面撤退的过程中。日军未能在英缅军破坏油田之前抢占仁安羌油田区,也未能歼灭英缅军第1师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未能达到作战意图,是失败的。并且由于此战涉及到“解救”了大批“高贵”的西方人(包括随军撤退的家属、传教士等等),因此被长期海内外高调吹捧,甚至吹出了“孙立人以一团之力击溃日军33师团主力”的神话。

但事实上,此战并未影响整个第一次缅北作战的进程。几乎在此战进行的同时,远征军东线防御被日军56师团全面突破,暂编55师被日军击溃【注27】。加之蒋介石、中英联军总部、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参谋团多方矛盾重重,缅北战局已完全糜烂,无法挽回。4月29日腊戌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日军截断,只得分路突围。第一次缅北作战完全失败。

关于敌我伤亡,他的考证是:

根据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国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注18】。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注19】。另据邱中岳,日军伤亡千余,国军伤亡522人【注20】。至于随军的孙克刚《缅甸荡寇志》和王楚英回忆录等等所云“日军遗尸1200余具”【注21、22】,殊不可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