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丹青难写是精神(四)--两枚迟了半世纪的勳章 -- 北宸

共:💬25 🌺19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丹青难写是精神(四)--两枚迟了半世纪的勳章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

    丹青难写是精神(二)--将军的志向

    丹青难写是精神(三)--我们只有一个国家,为什麽还要分?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了“共存共荣”为其主要内容的“基本国策纲要”。同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正式抛出了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日本为中心,以其所谓的“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由日本主宰一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日本帝国的版图,赤色的地方表示是当时已经纳入其共荣圈的的区域。

    我曾看过几张日军在陷落区里扬起大幡,庆祝胜利旗帜的照片。打著停止白种人奴役黄种人为标语,却残害蹂躏”共荣圈”的人民,这样的行为,不知究竟是疯狂导致战争,还是战争导致疯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城内,扬起”庆祝南京陷落”的旗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在新加坡的国际剧场前”庆祝”新加坡陷落旗帜

    1942年,日军连破马来,新加坡,席捲中南半岛,长驱入缅,声言与希特勒纳粹军会师中东。

    一般认为日军在缅甸战场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在珍珠港偷袭得逞後,采取太平洋闪电攻势战术奏效所致。

    而现今越来越多的资料则显示日本谋图中南半岛,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前便已展开。

    前侨务委员李国生先生曾於四十年代初发表《在缅工作三个月记》,其中提到:

    "1936年一天清早,我们到著名的瑞光塔参观,忽然见到一个和尚边敲木鱼走,边诵口号,我看那和尚的肤色,行动,气概都像个日本人,而不像是缅甸人,随即问同行的老侨胞才知确为日本人,而这样的和尚,为数并不少。後来得知日本的铃木医院对缅甸土人联络极为密切,日本黑龙会在当地也相当活跃,许多迹象可以看出日本在缅甸的工作已经根深柢固,暴日一旦在此发动战争,敌人一定进侵,土人一定不战。"

    前一阵子为了写《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我翻阅了数本在日据时期受招进入战场的老兵资料,其中一位响应日本徵召的台籍志愿军,提到他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入缅,後来在缅甸战争时担任交换手(兵营电话接线生),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同时担任交换手的缅甸本地女孩ㄦ,个个日语流利,有几次甚至让从小说日语长大的他几乎以为电话的那端是日本女子。 

    如此做事周密,老早计算好的入侵步骤,在麦帅於1942年五月十日,溃败於赴印度的途中所记下的战败首因,或可窥见:

    对英帝不满愤慨的缅甸居民,日本人的积极性,英方对铁道通信的管理不善,英国重印轻缅的态度。。。 

    当时英国首相邱吉尔曾一再强调英印军统帅魏菲尔(Wavell)不应太暴露自己。(《Secret Session Speeches》 p 57 )

    而从美国陆军参谋本部的作战署长大卫艾森豪将军的日记中,也不难发现第一次缅甸战争,盟军之所以战败的端倪:

    (以下节选自 Robert H. Ferrell 所著的《艾森豪日记》 )

    1942年1月10日

    今天下午出席参谋长联席会议。议题:中国与缅甸。英国人怕别人占他们的便宜。

    1942年1月17日

    整个远东的情势危急,我的计画是把爱尔兰防区的换防搁下,这样可以凑一部分资源用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加坡,缅甸防线。

    我们必须全力挽救这几个地区,但整个行动陷入停顿状态,陆军航空队没有足够人力。

    1942年1月27日

    我们可能在缅甸已经为时太晚,我们必须像在锡兰一样拼命加速行动,英国人必须有所进展。

    1942年2月5日

    只有天知道我们是否能使缅甸这个地方不陷入敌手。。。英国人实在倔强而傲慢。

    1942年2月6日

    中国与英国终於合作起来,我们或许能挽救缅甸。

    1942年2月22日

    我们对缅甸,印度,中国这三个地方始终举棋不定,如今日军为所欲为,我们惊慌起来,情势将硬把我们拖进澳洲战区。

    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饭田样二郎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侵入缅甸之毛淡棉北进,一路在仰光登陆,沿滇缅路攻击英军。

    英军不能抵挡,节节退败,终於接受美国的建议向中国求援,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派出远征军赴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日军第十五军底下的四个师团向缅甸进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在缅甸渡河作战的英缅军

    这两张照片费了不少功夫找著,并非特别选定,照片予人的感觉是日军军容整齐,声势壮大,英缅军士兵脸上的神情却似困扰疑惑。 

    以下地图显示了1942年日军的作战方向与作战日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地图中,几个英文与中文的地名对照如下:

    Yenangyaung--仁安羌

    Mandalay--曼德勒 

    Moulmein--毛淡棉

    Rangoon--仰光

    Magwe--马格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的中英联军作战指挥系统表(孙立人将军所部之新三十八师是由税警总团改编,1941年前的名称为缉私总队,是孙立人将军与齐学启将军两人合力在贵州都匀费时三年所练成的劲旅。)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三个基本目标:

    (一)确保中国西南边陲之防守,防止日军由此入侵中国大後方。

    (二)保护中国经缅甸至外国之陆路交通。

    (三)应付日军对缅甸的威胁。(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此目标已实难如愿)

    仅管所处的局势如此不利,孙立人将军所领导的新三十八师却出乎意料地打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寡救众的仁安羌之役。

    仁安羌之役:

    关於仁安羌之役的过程有许多众说纷纭的誇大版本,在反覆对照所寻得的中英资料後,比较可信的概况如下:

    1942年4月14日英军第一缅甸师残部弃守马格威,北撤仁安羌时,采摩托化沿公路行进,但日军214联队提前抄捷径袭击仁安羌,并占领拼墙河推岗(Twingon)渡口公路桥。英军第一缅甸师约四千人後来虽知公路撤退已不可能,但因不愿捨弃珍贵车辆、辎重涉水突围,遂被阻於仁安羌油田特殊之溶蚀地隙乾燥地形。

    该役从四月十七日英军受阻於五一○高地起,到十九日拂晓国军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师长下令113团刘放吾团强渡拼墙河仰攻日军、收复五○一高地助英军轻装突围止。共击毙日军少佐吉柳仲次以下约五百名日军,并救出英方军民约四千五百人,(而非旧说之击毙千馀人、救出七八千人),今日就此战鬥经过,皆有中美英日四国档案、回忆录可稽。

    详细的情形,逸云三洲於两年前已对该役有较完整的描述,引用并附地图如下:

    1942年4月16日深夜,经亚历山大亲历要求,史迪威命令调新三十八师112和113两个团分别驰援英缅第一师和英印十七师,

    时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正率领刘放吾的第113团向皎勃东前进中,师长孙立人亲率陈鸣人的第112团随后跟进。

    4月17日晨,孙立人召集主要军官会议后,派齐学启指挥112团驰往坎纳特、纳貌策应英印十七师;自己亲自率113团和师直属队救应英缅第一师。

    根据刘放吾提出的作战方案,孙立人决定立即夺取宾河大桥,乘敌全力抢救油田设备和分兵围困英军而造成守卫空隙之机,集中全力渡河,夺取南岸的501和510两个高地。遂派113团副团长赵狄率该团第三营、师工兵连、搜索连、谍报队、战炮连乘汽车先行向宾河北岸出发,在肯耶以南占领掩护阵地,侦察敌情地形,相机夺取大桥。孙立人偕刘放吾团长率113团主力和师直属队随后跟进,于当日午后二时到达距宾河大桥约4公里处的小镇肯耶。

    占领宾河北岸从大桥到老渡口间约三千公尺正面的日军,为高延隆中佐所率第214联队第三大队,附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一队,发现中国军队向河岸运动后,即出动步兵一部,在装甲车的支援下,主动向中国军队逆袭,与华军蒋元连接火,蒋连后撤,日军跟踪而来,17日下午约四时,与113团第三营主力接战,被三营击败,退回原阵地。

    18日黎明前,赵狄率第二营从公路西侧秘密接近桥头堡,第一营从公路东侧秘密逼近老渡口,工兵连准备了渡河器材随后跟进,第三营置于公路交叉口为预备队。师搜索连、谍报队附工兵一排,则已由老渡口东侧在缅甸向导引导下安全偷渡到达南岸,隐蔽在白塔山中。5时,攻击开始,经数小时激战,日军不支,退往南岸,至11时华军完全控制北岸阵地,但向南岸的攻击受挫。被围的英联军也于18日凌晨开始从南面向作间部队攻击,但是没能突破日军防线。

    根据中英两军的协调(孙立人将军与英缅军第一军团长史林姆的君子协议),决定在19日拂晓发起攻击。英装甲七旅所属皇家坦克二营C连十辆轻型坦克和炮兵连四门25磅炮附属中国军队行动。刘放吾团长率第一营、第二营、师工兵连及英军坦克队为右翼,由大桥两侧偷渡至南岸,攻击白塔山南麓公路两侧日军炮兵阵地并以一部伺机攻击部署于白塔山阵地上掩护敌炮兵的日军214联队第三大队;

    左翼第三营在营长张琦指挥下由老渡口偷渡至南岸,在早前潜入501高地的师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配合下向日军214联队第二大队据守的501高地进攻。

    19日拂晓,113团及附属部队涉过宾河,向日军发起全线攻击,右翼击破敌炮兵和214联队第三大队,敌214联队第一大队一部来援,也被击退;左翼攻克501主峰和四周敌阵,营长张琦阵亡。中国军两路齐胜,占领屯冈,解救了被俘获的英后勤部队和十三旅官兵,并与突围的英缅第一师部队取得了联系,解围成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仁安羌之役地图解说

    1942年营救成功後欣喜的英国士兵

    1992年,时隔仁安羌之役纪念五十周年,孙将军已辞世,而当初的英美盟军并没有忘记五十年前的日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於1992年四月初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再三感谢时年93岁高龄的中国抗日老将军刘放吾(新三十八师113团团长)于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壮举。

    1992年6月10日,英国国防部长马尔科姆·里夫舍德致函刘将军:“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我愿在此向你及你团官兵对英军的支援,表达最诚挚的谢忱。”

    1992年7月 27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刘将军:“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台湾国防部在半个世纪后,也给这位老将军补发了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勳章。

    刘将军与孙将军皆是性情敦厚,淡泊名利之人,对於中国自清朝中叶以来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仁安羌战役,甚少提及“当年勇”。

    孙将军在1988年行动稍得自由後,在一次故友拜访中表明对当年仁安羌之战,仅有一事掛怀,这是一枚在他身边保留了46年,盟军所颁给第三营营长张琦的勳章。

    张琦营长是追随将军多年的老弟兄,於1942年4月19日攻克501高地时阵亡,抗战胜利後,这枚勳章随著将军到台湾,也随著将军幽禁了几十年。

    在故友的奔走下,终在1988年找到了张琦烈士在湖南祁阳的独生女张锦兰女士,也了却了将军多年的一个心愿。

    将军晚年对昔日的荣光,看淡了,心中始终尊重的是国家的名器。将军曾郑重表示张琦是抗日殉国的军人,能得盟军追赠勳章,是国家的荣誉

    这篇副标题想了许久,最後决定本著将军所重,定为:两枚迟了半世纪的勳章,纪念所有在1942年,为国家民族在异域挥汗喋血,献上生命的老兵。

    〔待续〕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牛铃,daharry,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据老人说,曾有邻居多年者,待日人打来,摇身一变竟为日人
    • 家园 留言看到了

      别客气,用就是了。

      常看到您的好文章,得谢谢您才好呢。

    • 家园 好帖+RP=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补充一些资料

      1942年4月16日,英缅军第一师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地区。截止当日下午2时,日军投入战斗的部队有第三十三师团第214联队,附山炮第三大队(队长中井正少佐)、工兵第四中队、轻装甲车第二中队;第215联队,附轻装甲车大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十一中队,山炮第四中队、独立二十一旅团炮兵队、高射炮第五十一大队。

      这点很重要,可以知道日军投入的兵力为一个加强旅团。这样一个加强旅团,总兵力应不少于8000人。

      后来的战斗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经过17、18、19日三天激烈战斗,日军被击溃,退出仁安羌地区。如果被击毙约500余人,仅占总兵力的6%,日军就跨了,看上去就不象强悍的日军了。所以,我比较相信“日军遗尸1200余具”的说法。也就是说,3天战斗,日军损失15%的兵力,加上负伤的,损失当在20-30%,不得不溃退下去。

      国军方面,参战的主力是第113团,兵力1123人,加上新38师师部直属的工兵连、搜索连、谍报队、战炮连等,总兵力应在2000余人。以2000余人的兵力,将8000余人的日军击败。鬼子不但逃了,而且丢弃了许多重装备,被俘的美军和车辆也不要了。以少胜多,而且打的鬼子如此狼狈,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19日解救出英国佬和美国佬之后,孙立人并没有就此罢手。20日,第112团主力到达,孙立人决心以该团为主力,于明日继续攻击,向敌右翼包围,断其后路。期将该敌压迫于伊洛瓦底江左岸一举而歼灭之。乃于二十四时下达攻击命令,命令内容如下:

      一、当面之敌正与我第一一三团对战中,本日(二十日)晚据报,敌以大批汽车输送大量部队增援,似有明日拂晓对我发起攻击之企图。

      二、本师以击破该敌之目的,本日(二十日)晚即利用夜暗,将部队向前推进,明日(二十一日)拂晓前,展开于宾河左岸第一一三团阵地之左翼,亘油田之线,保持主力于左翼,将重点指向敌之右侧背,压迫敌人于伊洛瓦底江左岸地区,而歼灭之。

      三、第一一三团为右翼队仍在原阵地利用地形,以猛烈火力牵制敌人,协同师主力之攻击。

      四、第一一二团(欠一营》为左翼队,即利用夜暗向前推进,于明日(二十一日)拂晓展开于宾河左岸之线后,即以主力指向敌之背后包围敌人而歼灭之。

      五、第一一二团第一营为师之预备队,位置于左翼队后方。

      六、英军炮兵应于明日(二十一日)拂晓前,完成射击准备,以火力协同左翼队之战斗,以一部协同右翼队之战斗。

      七、工兵排及特务连(欠一排)均位置于师战斗指挥所附近。

      八、通信连以师指挥所为基点,构成向各部队之通信网。

      九、弹药补充,以汽车向前输送。

      十、伤兵救护,以英方救护车担任之。

      十一、配属于师之卡车十五辆,均控制于师战斗指挥所附近,听候派遣。

      十二、余位在战斗指挥所。

      同时并电令尚在曼德勒的第114团兼程前来仁安羌。孙将军的胃口很大,他要乘胜包鬼子的饺子。孙将军的这个决心,也是符合当初史迪威的计划的。

      4月初,史迪威正积极地组织“平满纳会战”,决心举行反攻,而英军却极力主张“弃缅保印”的战略。对此,杜聿明断然予以拒绝,并向史迪威、罗卓英建议,派新三十八师进至皎勃东、纳貌附近,防止英军突然退出战线。

      果然,英军先逃了,却被鬼子迂回包围在仁安羌。16日深夜,亚历山大向史迪威求援,正好杜聿明上面建议的新38师112、113团正在开进途中。于是史迪威决定调新38师112、113团分别驰援英缅第一师和英印十七师,当即派梅里尔少校和联络参谋王楚英连夜向孙立人送达命令并监督其实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梅里尔(右2)向孙立人师长(左1)传达史迪威救援被围英军命令。左2为王楚英。

      解救了英军,孙将军当然要执行史迪威当初的“平满纳会战”计划,所以就在20日深夜下达了上面的作战命令。可是,他不知道,16日深夜,亚历山大在向史迪威求援的同时,向史迪威提出了后退到曼德勒进行会战的所谓“斯利姆计划”。史迪威听到亚历山大这番诉说和建议,决心已开始动摇。

      19日,当孙将军救出英国佬之后,史迪威已下令全线后撤,却没有向孙立人透露一点风声。史迪威不说,这几天逼着孙立人进攻解救他部下的英缅第一军军长威廉·斯利姆也憋着不说。不跟孙立人说,也不跟史迪威派去的梅里尔、王楚英,以及斯利姆派去韦尔斯上校说。直到21日凌晨,英军跑远了,才派了个罗伯逊上尉送来电报通知。孙立人一看,立即下令21日晨撤退。

      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仁安羌之战新38师能够以少胜多、以劣胜强?我个人认为,除了将士英勇之外,最重要的是战术灵活、指挥正确。

      比如说,北辰前面所引逸云三洲的描述:17日,“占领宾河北岸从大桥到老渡口间约三千公尺正面的日军,为高延隆中佐所率第214联队第三大队,附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一队,发现中国军队向河岸运动后,即出动步兵一部,在装甲车的支援下,主动向中国军队逆袭,与华军蒋元连接火,蒋连后撤,日军跟踪而来,17日下午约四时,与113团第三营主力接战,被三营击败,退回原阵地。”

      不仅这么简单。

      就在日军“出动步兵一部,在装甲车的支援下,主动向中国军队逆袭,与华军蒋元连接火,蒋连后撤”时,英缅第一军军长斯利姆在韦尔斯上校陪同下也爬上山头找到了孙立人,恳切地要求孙师长指挥主力由公路东侧抄袭敌后,乘势夺取大桥,肃清北岸之敌,以便渡河进攻仁安羌。他还诉说,仁安羌内被围的英军已断水断粮,处境危殆,请孙师长迅速行动,孙师长很平静地对斯利姆说:“本人和全体官兵要救英军脱险的心情都很急迫。但因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军只能以奇取胜。”斯利姆一走,孙立人就跟刘放吾说,不要听英国佬的,采用副团长赵狄的办法“将工兵连、战炮连和第三营主力在公路东侧展开,令蒋连沿公路西侧后撤,诱敌前来,予以歼灭。”15时30分张琦第三营和师直属队已按赵狄的计划在公路东侧森林里、小山上进入伏击阵地,各种火器都处于待命发射中,日军的进路已埋了地雷,在右前方公路及其西侧,数百名日军跟在装甲车后面,借着密集炮火的掩护,正向边打边退的我军蒋元连如潮涌般扑来。15时56分,赵狄见蒋元连退到了安全区,日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区,便对着手中的话筒大喊“打”!顿时地雷爆炸,枪炮齐鸣,日军被打得抱头鼠窜,死伤枕藉,有些则负隅顽抗;冲来的装甲车半数被毁,余者便掉头回逃,在宾河南岸的各种敌炮便向我伏击阵地猛轰,弹如雨下,使我军无法还击,敌军残部乘机夺路回逃,激战至16时40分,战斗开始沉寂,清扫战场,发现敌军弃尸112具,还有许多武器弹药。

      这以后,斯利姆多次找到孙立人,要求国军发起强攻,解救他的英缅军第一师,均被孙立人劝解。18、19两日,孙立人均采用夜间将部队潜入敌阵前,拂晓突然发起冲击的战术,终于将日军击溃,解救出英缅军第一师。

      • 家园 另外一个版本的详细考证

        请见网友啸狼的考证仁安羌作战小考。我这里摘抄一下他在考证之后所做的评价:

        二、作战简析:

        1、关于兵力:

        英军:英缅军第1师大部,Pinchong河南岸约7000人,北岸约1000人。众多资料中有第7装甲旅甚至亚历山大上将被困仁安羌的记载,经考证不实【注26】。

        国军:新38师113团,1121人。

        日军:作间部队,包括第33师团步兵第214联队(缺第1大队,后增援抵达),山炮兵第3大队,1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约3000人。

        2、三方作战评价

        不得不承认,英缅军这种殖民地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正牌的英国陆军,7000英军被3000日军就给切断了退路。究其原因,从战略上说,整个缅甸英军从上到下战斗意志不强,保住印度才是英国远东战略的重中之重,缅甸是可以放弃的。从战术上说,英缅军第1师在撤退时根本没有觉察到作间部队的穿插,被突袭后惊慌失措,让日军占领了战术要点。从后勤上说,日军切断了英缅军的水源,在缺水的情况下作战,人的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在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英缅军第1军团军团长斯列姆的电报中写得很清楚。由于英缅军在第一次缅北作战中与中国远征军的配合相当差劲,因此中方战史和回忆录中多有贬低英缅军的记述存在。但是,在日方战史中,对英缅军数次突围行动的记述用了很多篇幅,战况也描写得相当激烈。可见与日军作间部队主力作战的实为英缅军。

        日军作间部队利用缴获的英军车辆,快速穿插玩得相当漂亮,打了英缅军一个大大的闷棍。不过由于兵力不足,对英缅军并没有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包围”,在北面Pinchong河一线的兵力更少。于是在面对国军毫无保留预备队的猛攻一时摸不清情况,也有点被打闷棍的感觉。对比双方的战史来看,日军退到仁安羌以南更可能是兵力不足,被夹击后发现损失过大,主动收缩以等待师团主力增援的结果。

        国军新编38师113团在18日攻击时,当面日军只有高延大队第9中队约200人。19日攻击时,1、2营和英缅军夹击日军主力,3营当面日军应当是501高地守军和增援的1个中队,迂回的德重大队具体运动方向不详,可能是向501高地方向增援。国军在兵力与日军略多或者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作战取得了小于1的交换比,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也算是可圈可点。一方面,是经过整训的新编38师战斗力的确还不错,另一方面,有英军火炮和坦克的全力配合,还有就是日军兵力不足。

        3、作战意义:

        仁安羌作战发生在彬文那作战计划破产之后,英中联军全面撤退的过程中。日军未能在英缅军破坏油田之前抢占仁安羌油田区,也未能歼灭英缅军第1师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未能达到作战意图,是失败的。并且由于此战涉及到“解救”了大批“高贵”的西方人(包括随军撤退的家属、传教士等等),因此被长期海内外高调吹捧,甚至吹出了“孙立人以一团之力击溃日军33师团主力”的神话。

        但事实上,此战并未影响整个第一次缅北作战的进程。几乎在此战进行的同时,远征军东线防御被日军56师团全面突破,暂编55师被日军击溃【注27】。加之蒋介石、中英联军总部、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参谋团多方矛盾重重,缅北战局已完全糜烂,无法挽回。4月29日腊戌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日军截断,只得分路突围。第一次缅北作战完全失败。

        关于敌我伤亡,他的考证是:

        根据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国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注18】。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注19】。另据邱中岳,日军伤亡千余,国军伤亡522人【注20】。至于随军的孙克刚《缅甸荡寇志》和王楚英回忆录等等所云“日军遗尸1200余具”【注21、22】,殊不可靠。

        • 家园 关于仁安羌史迪威日记中是这样记述的

          38师【孙立人的师】重新古领了仁安羌,击毙了400名日本人。缅甸人正在向长久进发。因此这个问题解决。斯皮尔带来了不服从命令和开小差的消息。P84

          最近这个数字越传越邪,央视纪录片中远征军老兵说日军死亡4000人,还说是日本人在“碑上”自己说的……

      • 家园 WBD英国人

        太TMD不是东西了。

      • 家园 孙立人将军被委员长关几十年也不算冤

        日军的进路已埋了地雷,在右前方公路及其西侧,数百名日军跟在装甲车后面,借着密集炮火的掩护,正向边打边退的我军蒋元连如潮涌般扑来。15时56分,赵狄见蒋元连退到了安全区,日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区,便对着手中的话筒大喊“打”!顿时地雷爆炸,枪炮齐鸣,日军被打得抱头鼠窜,死伤枕藉,有些则负隅顽抗;冲来的装甲车半数被毁,余者便掉头回逃,在宾河南岸的各种敌炮便向我伏击阵地猛轰,弹如雨下,使我军无法还击,敌军残部乘机夺路回逃,激战至16时40分,战斗开始沉寂,清扫战场,发现敌军弃尸112具,还有许多武器弹药。

        这以后,斯利姆多次找到孙立人,要求国军发起强攻,解救他的英缅军第一师,均被孙立人劝解。18、19两日,孙立人均采用夜间将部队潜入敌阵前,拂晓突然发起冲击的战术,终于将日军击溃,解救出英缅军第一师。

        两个感觉

        一 孙是tg. 至少打起仗来是tg

        二 英国佬让国军给他强攻解围? 做梦去. 叫我说再晚一点再救他更好. 到时候也组织一下,命令英军坚守待援,还得让他们先发动反冲锋内外夹击.哼哼

    • 家园 儒将风范,花!

      “在故友的奔走下,终在1988年找到了张琦烈士在湖南祁阳的独生女张锦兰女士,也了却了将军多年的一个心愿。

      将军晚年对昔日的荣光,看淡了,心中始终尊重的是国家的名器。将军曾郑重表示张琦是抗日殉国的军人,能得盟军追赠勳章,是国家的荣誉。”

    • 家园 给您增加一段日文资料中的评论

      日本軍では、シンガポール攻略が予想以上に順調に進展したことから兵力に余裕が生じていました。そこでビルマ全域の攻略を推進することとし、第18師団と第56師団をラングーンへ増援しました。両軍の戦闘は各地で激戦となりました。特に孫立人少将の率いる中国軍新編第38師は4月17日からの3日間、エナンジョンにおいて第33師団と激しく戦いました。

      --选自 木曾隼人 《1942年中的缅甸之战》

    • 家园 前段时间 在北京卫视看过一个节目

      两位老人半个世纪后重逢 都是当年远征军

      其中一位是走出死人山的女兵 耄耋之年 站在老师长的墓前 颤巍巍的说 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来看您了...

      在河里 大家写了很多以前抗战的帖子 我是真想一次能献10朵花

    • 家园 给张营长家人送勋章的就是潘德辉先生

      张营长是因为戴的眼镜镜片反光为日军发现,遭到集中射击中弹的。张中弹负伤后仍在指挥位置奋力呼战激励战士,全军奋力向前,终突破日军防线。

      新三十八师的官兵曾试图用船将张营长的遗体运回国,但因为天热而道路充满溃兵最后不得不将他葬在缅甸。

      后来史迪威的副官王楚英在第一辆突入重围的战车上,亲眼目睹了被围英军绝处逢生的激动。他回忆在战前孙立人曾与英军师长斯利姆通话,为了鼓励斯利姆不要投降,孙将军用英语对他讲了一段话。王楚英将这段话翻译成了极有东方感情的中文 --

      孙将军说:中国军人说话算数,我仗义救你,如救不出你,就死在战斗中。

      或许,在孙将军的心中,张营长就是代他而死的。

    • 家园 包子已经开蒸

      黄河故人:【原创】利斧毙敌酋,壮士报国仇(上)

    • 家园 英国在东方的惨败,完全是姑息纵容日本的报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