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具象与印象,分寸在哪里? -- 邓侃

共:💬22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难得D兄有此雅兴

小弟就胡扯几句,助助声势好了。

真善美,作为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划分的三大标准,现在看起来,好像有些简略了。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文艺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更主要的原因是妖道是音痴,听音乐听不出感动来)。常见的说法是,有一种XX的力量,或者感觉,在作品中。

而这个所谓的感觉或者力量,其实就是文艺作品的最早的,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作用,移情。或者用一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引起共鸣。建国后,我们的宣传部门,秉承了俄国的理论和传统,得出了一个教条就是,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而具体的服务作用,只剩下了简化的一点,宣传。但是不可否认,既使是为了宣传,能够被大家交口传颂的,也都是那些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善美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共鸣,人类的天性中的每一点,都可以。我们的宣传机器,就费尽心力,挖空心思的给我们把别的所谓的丑陋的,低速的,下流的,不人道的……给我们过滤掉,然后给我们只留下了那些具有漂亮的大义外壳的东西,或者是所谓的纯粹的文艺作品。

我不想在此讨论究竟应该不应该展示一些反面的东西,以及展示多少的问题。我只想提醒大家一下,初次接触的时候,往往是最没有抵抗力的时候,无论是对于文艺作品,还是对于流感病毒。

但这并不是说,你第一次看见的,就一定会觉得是好的,就一定会喜欢上。比如说,透纳的作品,或者莫奈的作品。

但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给予你一些移情或者共鸣的,尤其是在见识了众多的平庸之作之后。

人是一种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动物,其实所有的生物也都是一样。并不是造物把我们内部软件设定成了这个样子,而是因为我们的感觉体系,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对于刺激的消减机制存在。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任何的刺激,我们的感受体系所接受到的信号,会越来越弱,最后,熟视无睹。这个无论是对于当年觉得美若天仙,现在横看竖看都是黄脸婆或者猥亵男的自己那位;还是对于所谓的网络美女照片,从全副武装到越穿越少,直到如同真理般的存在,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类存在了思维;更在于思维并不是简单的反映了现实,更是从无数的现实存在中,提炼出来了共性,然后诉诸或文字,或音乐,或绘画,或建筑,或者就如同你我一样在这里堆砌文字。以期望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

而这种经过提炼的表述,比起那些真理版的存在,显然就已经高了一个层次,也更容易是我们在自我和社会承认两个层次,得到满足。

但是,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过的过程,当周围的人都已经存在这种能力的时候,那些简略的表述,就会逐渐被舍弃。而转而向更高层次发展。

西洋绘画也是如此,从一开始早期的岩画,只是简单的进行描述性的勾勒,到追求形似,到发明透视和比例,到用油画来追求色泽和笔触……直到最后,创造出一个堪比用镜子作画的超写实主义。这条道路,终于走到了头。

但是艺术依然要发展,于是,简单的表现现存的自然,会逐渐被将自己的感触加进去,并且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述,并最终产生共鸣,就成为了现阶段艺术家们的追求目标。

这个目标,并没有错,错误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表达,而忽视了艺术作品的本来用途,是用来产生共鸣的。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人看得懂,那么只说明,你要么太超前了,要么就是在装模作样,不懂装懂。

有句网络俗语,莫装B,装B遭雷劈。

今天西雅图,大晴,所以妖道不虞遭此天谴。

诸位不必挂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