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 燕来

共:💬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font=宋体]

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计活子规则之最简版本(四种)

(1)计活子围棋规则之一句话版本

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注1]

(2)计活子围棋规则之28字版本

轮流下子禁倒退,

气尽提取依自然。

争棋过后要做棋,[注2]

子多为胜判输赢。

(3)计活子围棋规则之56字版本

一方一手无放弃,于己不利虚着应。

气尽提取依自然,禁止倒退是公理。[注3]

连续四虚局乃终,子多为胜判输赢。[注4]

眼位因何不作子?是为恒气应空虚。

(4)计活子围棋规则之歌诀版本

弈 诀

空枰开局,白先黑后。轮番下子,手分虚实。[注5] [注6]

子赖气存,气尽提取。禁止倒退,变化无穷。

一盘围棋,两个阶段,争棋之后,做棋勿忘。

保留眼位,填满计算。子多为胜,正本归真。[注7]

中国围棋,源远流长。数子方法,演变再三。

子路等同,实事求是。眼为恒气,理应不计。[注8] [注9]

令路相等,局子多胜;置局子停,路多为赢;[注10] [注11]

设虚子均,只数一方。赞我先贤,智慧结晶。[注12] [注13]

[注1] 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子多为胜与地多为胜的差别在于: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计算胜负时,因眼位非子,要将每块棋的眼位扣除;以争地为目的来下围棋,计算胜负时,因眼位是地,要将每块棋的眼位包括在内。

以7路小棋盘的一局棋为例:

盘面无争后,棋局休止,如图一。

图一:无争局面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图 一

接下来,要清理死子。清理完死子后,如图二。

图二:清理死子后之局面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图 二

在盘面无争时结束争棋并清理死子,在这些方面,子多为胜的计活子规则与地多为胜的现行规则是相同的。

但清理死子后,在计算胜负时,两者在对局面的认识上却存在严重分歧:

地多为胜的中国棋院数子规则以“子空皆地,包括眼位”为依据,不作区分地将各方的一切空点(包括基本眼位)与子等同起来;子多为胜的计活子规则以“子路皆子,眼位非子”为依据,将各方的围空区分为基本眼位与路两类,只将各方的路与子等同看待。

(在保留“基本眼位”的前提下,各方围空中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叫做“路点”,简称为“路”)

按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就得到图三:

图三:子空皆地,称地为子

7 ●●●●●○○

6 ●●●●○○○

5 ●●●○○○○

4 ●●●●○●○

3 ○○○●●●●

2 ○○○○○●●

1 ○○○○○○●

__abcdefg

图 三

子空皆地,称地为子,故计算胜负时要将是地的眼位包括在内——就是说,在基本眼位上也要填入棋子。

于是乎,满盘尽皆无气之死子!

数死子的结果是白方盘面胜1子。

(本局黑方占地24子,白方占地25子,黑白棋子二者数量之和等于49 —— 棋盘上枰点之总数。)

按计活子规则,“子路皆子,眼位非子”,就得到图四:

图四:子路皆子,眼位非子

7 ●●┬●●○┐

6 ●●●●○┼○

5 ●┼●○○○○

4 ●●●●○●○

3 ○○○●●●●

2 ○○┼○○●●

1 └○○○○○●

__abcdefg

图 四

子路皆子,眼位非子,故计算胜负时应将非子的基本眼位除外——就是说,在基本眼位上不得填入棋子。

于是乎,满盘尽皆有气之活子!

计活子的结果是黑方盘面胜1子。

(本局黑方有22子,白方有21子,黑白棋子共有6个眼位,黑子、白子与眼位,三者数量之和等于49 —— 棋盘上枰点之总数。)

将图三与图四进行比较,便可看出中国棋院现行数子制规则的要害,那就是——否认眼位在最终局面上的客观存在,连死活也不知!

(应氏计点制规则同此)

[注2] 争棋过后要做棋

一局棋应分为争棋与做棋两个阶段:

从空枰开局至无争局面,为争棋;从无争局面至最终局面,为做棋。

盘面无争时,争棋结束,棋局为休止;棋局休止后,经过做棋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最终局面后,棋局为终止。

现今流行的各种围棋规则,视无争局面为最终局面,是一大缺陷。因此,它们都讲不清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局棋怎样才算终止?

[注3] 禁止倒退是公理

勿须证明(也无法证明)的真理叫做公理。

禁止倒退是指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

禁止倒退就是围棋的一条公理。

中国棋院最新版的围棋规则中,有一条新规定:“禁止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

这样的规定也是公理吗?

不是,它只是公理的一条推论——它可从“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推出来。

显而易见,正是使棋局倒退的着手致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一方下出“使棋局倒退的着手”是因,“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是果。

写到这里,我相信某些了解中国棋院新规则出台经过的圈内人士会说,中国棋院新规则相应的一条公理是“禁止否定”。“禁止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是“禁止否定”的推论,与“禁止倒退”无关。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就要明确地告诉他——“禁止否定”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

否定,是一个普遍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每一秒钟都是对前一秒钟的否定,此所谓时光不再来;一方所下的每一着棋都是对另一方所下的前一着棋的否定,此所谓棋局着着新。

否定,禁得了么?

另外,请注意下面两种说法的差异:

(1)禁止棋局出现倒退;

(2)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

前一种说法是禁围棋,它将终止棋局而不问责任在对局者哪一方;后一种说法是禁棋手,明确地追究对局者中对棋局倒退应负责任的一方。

(中国棋院1988年版的围棋规则中,曾有“禁止全局同形再现”之规定。遇到长生劫、循环三劫等情形,就是将棋局终止,判为和棋而不问责任在对局者哪一方的。)

[注4] 连续四虚局乃终

计活子规则之56字版本,适用于初学者。

因初学者不懂得盘面无争的概念,所以要一人一手无放弃地走到底。

(本规则不准放弃,但在于己不利时可以下虚着)

“走到底”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这时,对局者双方都不能再下实着了,双方连续四手虚着后棋局终止。

(若对局者作出错误判断,在棋盘上尚未呈现最终局面之时,双方便连续下出四手虚着,仍按此规定终止棋局)

图一:最终局面

●●┬●●○┐

●●●●○┼○

●┼●○○○○

●●●●○●○

○○○●●●●

○○┼○○●●

└○○○○○●

图 一

如图,对局者双方都不能再下实着了,所以叫做“最终局面”。

(关于“最终局面”之严格定义,请阅计活子围棋规则)

为什么不在对局者双方连续两手虚着后终止棋局呢?

这是因为围棋的博大精深和它的变化无穷啊!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连续两虚手后仍然会有棋可争,所以棋局不应就此终止。

(请阅“论虚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文中关于隔虚提劫之例)

连续的四手虚着,表示对局者双方作如下对话:

第一手虚着(甲方):我判断下实着将对自己不利。

第二手虚着(乙方):我方情形正同贵方一样。

第三手虚着(甲方):我没有看到情形有所变化。在现在的局面下,我提议终止对局。

第四手虚着(乙方):同意终局。

应氏计点制规则也有“四虚终局”之规定。但应氏之“四虚终局”不是双方连续的四虚手,而是“两虚加两虚”,即“两虚休止”后,清理完死子,再“两虚终局”。

[注5] 空枰开局,白先黑后

中国古棋原本就是空枰开局,不置座子的。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墓出土的十七道围棋盘,其上并未标出星位。这就证明了我国东汉时期的围棋是不置座子的。

但东汉以后(具体年代不详),我国围棋开始使用十九道棋盘并采用了对角星座子制——这一点,有先唐及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棋谱可以证明。

日本棋人在数百年前(具体年代不详)取消了唐代围棋的座子,并将数路法改变为计目法,创立了地多为胜的日本式围棋。二十世纪初叶,日本地多为胜的无座子制围棋传到了中国和南朝鲜。

于是,现代的围棋便又返回到空枰开局了。

取消座子,使棋手获得布局行棋的自由,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故计活子规则采用空枰开局之规定——即对局开始之时(先手方落子之前)棋盘上应无任何棋子存在。

现今的围棋,不论是中国大陆与台湾,还是日本、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执黑一方先行。但计活子规则却反其道而行,规定由执白一方先行。

这是因为什么呢?

本规则作出“白先黑后”规定的原因或曰理由如下:

1. 太阳升,天下白。每一天都是从黎明开始的,故棋局理应是白先;

2. 中国古棋历来都是白先黑后的,计活子规则集中国历代弈则之大成,所以应规定白先以示对祖国传统的尊重;

3.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都是执黑的一方后下,计活子规则规定“白先黑后”,其中的黑后便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保持了一致。

4. 计活子规则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从根本上说就是与现今以争地为目的的各种规则不同的,本规则“白先黑后”之规定,是要表明同争地的规则划清界限。

[注6] 轮番下子,手分虚实

棋子应下在棋盘的空点上——这样的着手叫做实着。

当一方认为下实着对己不利时,这一方可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这样的着手叫做虚着。

轮番下子,这既是对局者的权利,也是对局者的义务。轮到一方下子时,该方不得放弃,但可应以虚着。

虚着所着之子存在于棋盘之外,不是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

虚着兼有手数与棋形的变化(见计活子围棋规则第十四条全局的形),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

计活子围棋规则采用数路法计算胜负时(及计枰点围棋规则采用计目法计算胜负时),应将下虚着所着之子回填。

以虚着取代放弃,经平衡手数后(见计活子围棋规则第十八条),便可消除数子与数路(及数子与计目)两种算法的差异。

(详情见“论虚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文)

[注7] 保留眼位,填满计算

初学者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后,就会懂得盘面无争的概念。从此,再也不必一人一手地一直将棋下至最终局面,而是适时地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

就是说,在盘面无争时应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再通过做棋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而使棋局终止。

争棋要一方一手地进行,做棋则摆脱了这样的拘束——可以自由地先做完一方的棋,再去做另一方的棋。

保留眼位而将棋盘填满,是我国先唐时期的做棋方法。

其操作手续如下:

1. 盘面无争后结束争棋,棋局休止。

2. 棋局休止后,先要清理完死子,然后,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将棋盘填满。

图一:无争局面

┌●┬●●○┐

├●●●○┼○

├┼●○○○○

●●●●○●○

○○○●●●●

○┼●○○●●

└○○○○○●

图 一

如图一所示,清理完死子后,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将棋盘填满,就将棋做成为最终局面。

图二:最终局面

●●┬●●○┐

●●●●○┼○

●┼●○○○○

●●●●○●○

○○○●●●●

○○┼○○●●

└○○○○○●

图 二

按计活子规则,在最终局面上白方有21枚活子,黑方有22枚活子,判黑方胜1子。

如图二所示的最终局面,在先唐时期叫做“两溢之棋”。

黑白两棋皆填满而欲溢又因保有眼位而不溢,故曰两溢——燕来如是说。

先唐两溢之棋在北周写本棋经上有明确的记载。

原文是:“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张氏计活子规则之“填满”与应氏计点制规则之“填满”是在根本上不同的——前者要为棋子保留必要的基本眼位;后者是不为棋子保留任何眼位的。

图三:应氏规则填满计点局面

●●●●●○┐

●●●●○○○

●●●○○○○

●●●●○●○

○○○●●●●

○○○○○●●

○○○○○○●

图 三

如图三所示,按应氏计点制规则,右上角一个空点叫做“胜空”,表示白方胜1点。

图四: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局面

●●●●●○○

●●●●○○○

●●●○○○○

●●●●○●○

○○○●●●●

○○○○○●●

○○○○○○●

图 四

如图四所示,按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白方占地25子,黑方占地24子,判白方胜1子。

在图三所示应氏填满计点局面上和图四所示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局面上,满盘尽是无气之死子。

试问:

数死子以计地,这样的规则是合理的吗?

[/fon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O

      • 🙂续完 1 燕来 字9716 2009-06-07 19:04:39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