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 燕来

共:💬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font=宋体]

计活子规则最简版本四种及其十三注(修改于2009年4月)

计活子规则之最简版本(四种)

(1)计活子围棋规则之一句话版本

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注1]

(2)计活子围棋规则之28字版本

轮流下子禁倒退,

气尽提取依自然。

争棋过后要做棋,[注2]

子多为胜判输赢。

(3)计活子围棋规则之56字版本

一方一手无放弃,于己不利虚着应。

气尽提取依自然,禁止倒退是公理。[注3]

连续四虚局乃终,子多为胜判输赢。[注4]

眼位因何不作子?是为恒气应空虚。

(4)计活子围棋规则之歌诀版本

弈 诀

空枰开局,白先黑后。轮番下子,手分虚实。[注5] [注6]

子赖气存,气尽提取。禁止倒退,变化无穷。

一盘围棋,两个阶段,争棋之后,做棋勿忘。

保留眼位,填满计算。子多为胜,正本归真。[注7]

中国围棋,源远流长。数子方法,演变再三。

子路等同,实事求是。眼为恒气,理应不计。[注8] [注9]

令路相等,局子多胜;置局子停,路多为赢;[注10] [注11]

设虚子均,只数一方。赞我先贤,智慧结晶。[注12] [注13]

[注1] 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子多为胜与地多为胜的差别在于: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计算胜负时,因眼位非子,要将每块棋的眼位扣除;以争地为目的来下围棋,计算胜负时,因眼位是地,要将每块棋的眼位包括在内。

以7路小棋盘的一局棋为例:

盘面无争后,棋局休止,如图一。

图一:无争局面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图 一

接下来,要清理死子。清理完死子后,如图二。

图二:清理死子后之局面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图 二

在盘面无争时结束争棋并清理死子,在这些方面,子多为胜的计活子规则与地多为胜的现行规则是相同的。

但清理死子后,在计算胜负时,两者在对局面的认识上却存在严重分歧:

地多为胜的中国棋院数子规则以“子空皆地,包括眼位”为依据,不作区分地将各方的一切空点(包括基本眼位)与子等同起来;子多为胜的计活子规则以“子路皆子,眼位非子”为依据,将各方的围空区分为基本眼位与路两类,只将各方的路与子等同看待。

(在保留“基本眼位”的前提下,各方围空中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叫做“路点”,简称为“路”)

按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就得到图三:

图三:子空皆地,称地为子

7 ●●●●●○○

6 ●●●●○○○

5 ●●●○○○○

4 ●●●●○●○

3 ○○○●●●●

2 ○○○○○●●

1 ○○○○○○●

__abcdefg

图 三

子空皆地,称地为子,故计算胜负时要将是地的眼位包括在内——就是说,在基本眼位上也要填入棋子。

于是乎,满盘尽皆无气之死子!

数死子的结果是白方盘面胜1子。

(本局黑方占地24子,白方占地25子,黑白棋子二者数量之和等于49 —— 棋盘上枰点之总数。)

按计活子规则,“子路皆子,眼位非子”,就得到图四:

图四:子路皆子,眼位非子

7 ●●┬●●○┐

6 ●●●●○┼○

5 ●┼●○○○○

4 ●●●●○●○

3 ○○○●●●●

2 ○○┼○○●●

1 └○○○○○●

__abcdefg

图 四

子路皆子,眼位非子,故计算胜负时应将非子的基本眼位除外——就是说,在基本眼位上不得填入棋子。

于是乎,满盘尽皆有气之活子!

计活子的结果是黑方盘面胜1子。

(本局黑方有22子,白方有21子,黑白棋子共有6个眼位,黑子、白子与眼位,三者数量之和等于49 —— 棋盘上枰点之总数。)

将图三与图四进行比较,便可看出中国棋院现行数子制规则的要害,那就是——否认眼位在最终局面上的客观存在,连死活也不知!

(应氏计点制规则同此)

[注2] 争棋过后要做棋

一局棋应分为争棋与做棋两个阶段:

从空枰开局至无争局面,为争棋;从无争局面至最终局面,为做棋。

盘面无争时,争棋结束,棋局为休止;棋局休止后,经过做棋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最终局面后,棋局为终止。

现今流行的各种围棋规则,视无争局面为最终局面,是一大缺陷。因此,它们都讲不清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局棋怎样才算终止?

[注3] 禁止倒退是公理

勿须证明(也无法证明)的真理叫做公理。

禁止倒退是指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

禁止倒退就是围棋的一条公理。

中国棋院最新版的围棋规则中,有一条新规定:“禁止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

这样的规定也是公理吗?

不是,它只是公理的一条推论——它可从“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推出来。

显而易见,正是使棋局倒退的着手致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一方下出“使棋局倒退的着手”是因,“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是果。

写到这里,我相信某些了解中国棋院新规则出台经过的圈内人士会说,中国棋院新规则相应的一条公理是“禁止否定”。“禁止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过的局面”是“禁止否定”的推论,与“禁止倒退”无关。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就要明确地告诉他——“禁止否定”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

否定,是一个普遍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每一秒钟都是对前一秒钟的否定,此所谓时光不再来;一方所下的每一着棋都是对另一方所下的前一着棋的否定,此所谓棋局着着新。

否定,禁得了么?

另外,请注意下面两种说法的差异:

(1)禁止棋局出现倒退;

(2)禁止使棋局倒退的着手。

前一种说法是禁围棋,它将终止棋局而不问责任在对局者哪一方;后一种说法是禁棋手,明确地追究对局者中对棋局倒退应负责任的一方。

(中国棋院1988年版的围棋规则中,曾有“禁止全局同形再现”之规定。遇到长生劫、循环三劫等情形,就是将棋局终止,判为和棋而不问责任在对局者哪一方的。)

[注4] 连续四虚局乃终

计活子规则之56字版本,适用于初学者。

因初学者不懂得盘面无争的概念,所以要一人一手无放弃地走到底。

(本规则不准放弃,但在于己不利时可以下虚着)

“走到底”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这时,对局者双方都不能再下实着了,双方连续四手虚着后棋局终止。

(若对局者作出错误判断,在棋盘上尚未呈现最终局面之时,双方便连续下出四手虚着,仍按此规定终止棋局)

图一:最终局面

●●┬●●○┐

●●●●○┼○

●┼●○○○○

●●●●○●○

○○○●●●●

○○┼○○●●

└○○○○○●

图 一

如图,对局者双方都不能再下实着了,所以叫做“最终局面”。

(关于“最终局面”之严格定义,请阅计活子围棋规则)

为什么不在对局者双方连续两手虚着后终止棋局呢?

这是因为围棋的博大精深和它的变化无穷啊!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连续两虚手后仍然会有棋可争,所以棋局不应就此终止。

(请阅“论虚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文中关于隔虚提劫之例)

连续的四手虚着,表示对局者双方作如下对话:

第一手虚着(甲方):我判断下实着将对自己不利。

第二手虚着(乙方):我方情形正同贵方一样。

第三手虚着(甲方):我没有看到情形有所变化。在现在的局面下,我提议终止对局。

第四手虚着(乙方):同意终局。

应氏计点制规则也有“四虚终局”之规定。但应氏之“四虚终局”不是双方连续的四虚手,而是“两虚加两虚”,即“两虚休止”后,清理完死子,再“两虚终局”。

[注5] 空枰开局,白先黑后

中国古棋原本就是空枰开局,不置座子的。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墓出土的十七道围棋盘,其上并未标出星位。这就证明了我国东汉时期的围棋是不置座子的。

但东汉以后(具体年代不详),我国围棋开始使用十九道棋盘并采用了对角星座子制——这一点,有先唐及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棋谱可以证明。

日本棋人在数百年前(具体年代不详)取消了唐代围棋的座子,并将数路法改变为计目法,创立了地多为胜的日本式围棋。二十世纪初叶,日本地多为胜的无座子制围棋传到了中国和南朝鲜。

于是,现代的围棋便又返回到空枰开局了。

取消座子,使棋手获得布局行棋的自由,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故计活子规则采用空枰开局之规定——即对局开始之时(先手方落子之前)棋盘上应无任何棋子存在。

现今的围棋,不论是中国大陆与台湾,还是日本、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执黑一方先行。但计活子规则却反其道而行,规定由执白一方先行。

这是因为什么呢?

本规则作出“白先黑后”规定的原因或曰理由如下:

1. 太阳升,天下白。每一天都是从黎明开始的,故棋局理应是白先;

2. 中国古棋历来都是白先黑后的,计活子规则集中国历代弈则之大成,所以应规定白先以示对祖国传统的尊重;

3.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都是执黑的一方后下,计活子规则规定“白先黑后”,其中的黑后便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保持了一致。

4. 计活子规则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从根本上说就是与现今以争地为目的的各种规则不同的,本规则“白先黑后”之规定,是要表明同争地的规则划清界限。

[注6] 轮番下子,手分虚实

棋子应下在棋盘的空点上——这样的着手叫做实着。

当一方认为下实着对己不利时,这一方可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这样的着手叫做虚着。

轮番下子,这既是对局者的权利,也是对局者的义务。轮到一方下子时,该方不得放弃,但可应以虚着。

虚着所着之子存在于棋盘之外,不是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

虚着兼有手数与棋形的变化(见计活子围棋规则第十四条全局的形),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

计活子围棋规则采用数路法计算胜负时(及计枰点围棋规则采用计目法计算胜负时),应将下虚着所着之子回填。

以虚着取代放弃,经平衡手数后(见计活子围棋规则第十八条),便可消除数子与数路(及数子与计目)两种算法的差异。

(详情见“论虚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文)

[注7] 保留眼位,填满计算

初学者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后,就会懂得盘面无争的概念。从此,再也不必一人一手地一直将棋下至最终局面,而是适时地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

就是说,在盘面无争时应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再通过做棋使棋盘上呈现出最终局面而使棋局终止。

争棋要一方一手地进行,做棋则摆脱了这样的拘束——可以自由地先做完一方的棋,再去做另一方的棋。

保留眼位而将棋盘填满,是我国先唐时期的做棋方法。

其操作手续如下:

1. 盘面无争后结束争棋,棋局休止。

2. 棋局休止后,先要清理完死子,然后,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将棋盘填满。

图一:无争局面

┌●┬●●○┐

├●●●○┼○

├┼●○○○○

●●●●○●○

○○○●●●●

○┼●○○●●

└○○○○○●

图 一

如图一所示,清理完死子后,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将棋盘填满,就将棋做成为最终局面。

图二:最终局面

●●┬●●○┐

●●●●○┼○

●┼●○○○○

●●●●○●○

○○○●●●●

○○┼○○●●

└○○○○○●

图 二

按计活子规则,在最终局面上白方有21枚活子,黑方有22枚活子,判黑方胜1子。

如图二所示的最终局面,在先唐时期叫做“两溢之棋”。

黑白两棋皆填满而欲溢又因保有眼位而不溢,故曰两溢——燕来如是说。

先唐两溢之棋在北周写本棋经上有明确的记载。

原文是:“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张氏计活子规则之“填满”与应氏计点制规则之“填满”是在根本上不同的——前者要为棋子保留必要的基本眼位;后者是不为棋子保留任何眼位的。

图三:应氏规则填满计点局面

●●●●●○┐

●●●●○○○

●●●○○○○

●●●●○●○

○○○●●●●

○○○○○●●

○○○○○○●

图 三

如图三所示,按应氏计点制规则,右上角一个空点叫做“胜空”,表示白方胜1点。

图四: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局面

●●●●●○○

●●●●○○○

●●●○○○○

●●●●○●○

○○○●●●●

○○○○○●●

○○○○○○●

图 四

如图四所示,按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白方占地25子,黑方占地24子,判白方胜1子。

在图三所示应氏填满计点局面上和图四所示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称地为子”局面上,满盘尽是无气之死子。

试问:

数死子以计地,这样的规则是合理的吗?

[/font]

家园 续完

[注8] 子路等同,实事求是

1. 路的概念

在保留“基本眼位”的前提下,各方围空中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叫做“路点” 。

(这里所说的“基本眼位”,是棋子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必不可少的,其数量又是足够的。)

对局休止,平衡手数,清理完死子后,棋盘上各方棋子围住的空点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眼位;另一类是路点。

具体地说,各方棋子围住的地盘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就是路点。

路点简称为“路”。

黑方棋子围住的路点能有黑子生存于其上;白方棋子围住的路点能有白子生存于其上。

2. 将路点与子等同看待

路点上可以填放棋子,也可省略填子的手续而将路点与子等同看待。

路与子可以互换——从一方棋子的边界线以内取下这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这枚棋子换为一个路点;在一方的一个路点上填放这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这个路点换为一枚棋子;将一方的一枚棋子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该方的一个路点上),便将这枚棋子与一个路点互换了位置。

“子路皆子,眼位非子”是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由此产生做棋数子的种种简便方法。

图一:子路皆子

b●┬●●○┐

b●●●○┼○

b┼●○○○○

●●●●○●○

○○○●●●●

○w┼○○●●

└○○○○○●

图 一

图中,用字母b(black)标出的枰点是黑方的路,表示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黑子,本例黑方有3路;用字母w(White)标出的枰点是白方的路,表示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白子,本例白方有1路。其余的空点是保护起来作为棋子恒气的基本眼位。

省略了填子的手续而将路与子等同看待,本图与最终局面是完全等价的。

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黑方有22子,白方有21子,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生存1子,判黑方胜。

计算时,可仿照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计地法先数出一方的占地数量(子与空的和数,包括公共眼位之半),从361减去这一方的占地数量便是另一方的占地数量。从各方的占地数量中减去各方基本眼位的数量(包括公共眼位之半),就得出各方生存棋子的数量。

以图一为例,先数出黑方的占地数量为24枰,则白方的占地数量为49-24=25枰;黑方的基本眼位数量为2个,白方的基本眼位数量为4个,故黑方生存棋子的数量为24-2=22子,白方生存棋子的数量为25-4=21子。

说明:

计活子规则之子路皆子与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算法不同。 前者数子,故扣除非子的眼位;后者量地,故将是地的眼位包括在内。

(中国棋院现行数子制规则名为数子,实为计地——名不符实。)

若按中国棋院子空皆地的算法,这一局棋黑方占地24子,白方占地25子,盘面上白方比黑方多占地1子,判白方胜。

两种算法,胜负互相颠倒。

[注9] 眼为恒气,理应不计

棋子有气则存,无气则亡——这是围棋的基本规律。

基本眼位是棋子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要保护起来,任其空虚,不能有棋子存在于其上——这个实事求是的认知便是“眼位非子”。

因此,在计算各方活子数量来判定胜负时,眼位理应不计。

按计活子规则,数子时不计入非子的眼位,但将眼位除外的空点即“路”与子等同看待。

中国数千年传统的古棋,历来都是基于“眼为恒气,非子非路”之正确认识来做棋数子的——唐宋元时期的围棋在数路时要从各方棋子所围实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就是这个道理,明清时期的围棋在数子时先要还棋头也是这个道理。

现行地多为胜各种规则视围空为地,称之为空或目,不承认其中的基本眼位与其它空点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别;计活子规则将空(目)区分为基本眼位与路两类,看到了两者实质性的差别——前者是气,后者是子。

中国棋院现行规则,局终后竟然数出双方共有361个子,这就否认了“气”(眼位)的客观存在。中国棋院现行规则不懂得将棋子所围空点区分为本质不同的气与子两类,乃是不会分类的愚蠢规则,其要害是忘记了“有气则存,无气则亡”这个围棋最基本的规律。

[注10] 令路相等,局子多胜

(与注11合并)

[注11] 置局子停,路多为赢

“令路相等,局子多胜”是先唐时期的做棋数子、计算胜负的方法(先唐的围棋早已失传,笔者于1994年从敦煌棋经中将其发掘出来);“置局子停,路多为赢”是唐宋时期的做棋数子、计算胜负的方法,即众所周知的唐宋围棋数路法。

(表象为空点的路被看作棋子时叫做“路子”,简称为“路”;摆放在棋盘上的活子叫做“局子”,简称为“子”;一方的路子与局子合在一起就是这方的全部活子。)

这两种做棋计算法的原理如下:

1. 做棋后,若使两方路子数量相等,则两方局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故局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此即先唐数子法原理——令路相等,局子多胜)

2. 做棋后,若使两方局子数量相等,则两方路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故路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此即唐宋数路法原理——置局子停,路多为赢)

这样的两种做棋计算方法,其道理何其相似,其逻辑何其相像,她们是一母同胞的姐妹啊!

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都是简易最终局面,简易最终局面等价于最终局面。

显然可见,将棋做成等价于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来计算胜负,就使做棋计算的操作手续更为简便了——再也不必将棋盘填满成为无路(但有基本眼位)的“两溢之棋”了。

图一:令路相等——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b●┬●●○┐

b●●●○┼○

●┼●○○○○

●●●●○●○

○○○●●●●

ww┼○○●●

└○○○○○●

图 一

本图为停路之棋——黑白两棋路子数量相等(各有2路,分别用字母b和w标出)。

比较两方局子数量来判定胜负。黑方有局子20枚,白方有局子19枚,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子,判黑方胜。

若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则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

可见,本图所示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最终局面(即两溢之棋)是等价的。

将棋做成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局子多胜”。

图二:置局子停——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

b●●●○┼○

●┼●○○○○

●●●●○●○

○○○●●●●

○○┼○○●●

└○○○○○●

图 二

做棋时,将提子、死子和虚子填入到各方的围空中,就得到图二。

填后,黑白两棋各有21枚局子,成为停子局面——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比较两方路的数量来判定胜负。黑方有1路(用字母b标出),白方无路,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路,判黑方胜1路。

(请注意,数路时要从围空中将基本眼位扣除。)

若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其结果同样是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

可见,本图所示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最终局面(即两溢之棋)是等价的。

将棋做成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路子多胜”(即“路多为赢”)。

[注12] 设虚子均,只数一方

设虚子均——基本眼位是棋子生存的必要条件,不得有棋子存在于其上。但可假想有虚拟的棋子存在于眼位上,并将虚拟的棋子平均地分配给黑白双方。

只数一方——将各方的真子与虚子合并计算,称为复子,则两方复子数量之和为361,故可只数一方。

将棋做成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可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

对局休止、平衡手数、清理完盘面后,先要数一数黑白两方棋子的块数(其实质是数出两方基本眼位的数量)。

当黑白两棋的块数相等时,两方拥有的基本眼位数量也相等。这时,在各方的基本眼位上设置各方的虚子,在每个公共气点上设置半个黑虚子和半个白虚子,就将棋做成了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当一方比另一方多一块棋时,这一方就比另一方多拥有两个基本眼位。采取上述作法将使这一方比另一方多出来两个虚子。为平衡虚子数量,应要求这一方还给另一方一个虚子。

在理论上,还虚子应这样来进行——先将这方边界上的一枚棋子与这方基本眼位上的一枚虚子互换身份,然后取下这枚棋子并换上另一方的一枚表示虚子的棋子。

在实际上,操作手续十分简单——在黑白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一枚棋子并换上另一方的一枚棋子。

一方比另一方每多出一块棋,就要还给另一方一个虚子。举例来说,当白方比黑方多三块棋时,白方就应还给黑方三个虚子。

还子后,就将棋做成了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在此局面上,各方持有的虚子数量皆为黑白两棋基本眼位(含公气)总量之半数;各方复子的数量等于各方子空之和(包括公气之半数);两方复子数量之和恰为361。

计算时,只要数出一方的复子数量,从361减去这一方的复子数量就得到另一方的复子数量。

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复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以7路小棋盘的棋局为例,在图一所示清理死子后的局面上,白方有两块棋,黑方只有一块棋,因此,白方应还给黑方一子。

图一:清理死子后的局面

7┌●┬●●○┐

6├●●●○┼○

5├┼●○○○○

4●●●●○●○

3○○○●●●●

2○┼┼○○●●

1└○○○○○●

_abcdefg

图 一

白方还给黑方一子——在f1处取下一枚白子,换上一枚黑子,这样的操作手续在明清时期叫做“还棋头”。

做棋(还棋头)后,成为图二所示局面。

图二: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7┌●┬●●○┐

6├●●●○┼○

5├┼●○○○○ 还棋头——在f1处取下一枚白子,换上一枚黑子

4●●●●○●○

3○○○●●●●

2○┼┼○○●●

1└○○○○●●

_abcdefg

图 二

两方总共有6个基本眼位,将基本眼位看作虚子,做棋还子后各方分得3枚虚子。

还子做棋后,图中子空皆为复子(其中,黑白两方各有3枚虚子)。

比较两方复子数量来判定胜负。数出黑方有复子25枚,算出白方有复子24枚(49-25=24),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子,判黑方胜。

若从各方的复子中扣除其虚子,仍得出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

可见,本图所示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最终局面(两溢之棋)也是等价的。

将棋做成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复子多胜”。

本规则数的是复子,其目的是通过计算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来求出两方活子数量之差。

数复子前,先要做棋(还棋头)。将棋做成黑白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后,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数量之差——这正是我国明清时期“还棋头”数子法的道理。

我国明清时期的围棋,同唐宋元时期的围棋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子多为胜”的真围棋。而“子多为胜”的真义就是——在最终局面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现今围棋世界的权威法人们(中日韩三国棋院及应氏围棋基金会)对唐宋扣眼位数路法和明清还棋头数子法存在着根本性的严重误解,他们关于中国古棋“地多为胜,眼位非地”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事实作为根据的,他们将“地多为胜,眼位非地”的愚昧帽子强加于中国古棋,强加于我国历代先贤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希望他们承认其所犯错误并予以改正。

中国棋院,你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啊!

[注13] 赞我先贤,智慧结晶

子多为胜的围棋是我国历代先贤的伟大创造,笔者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它的发现、发掘、加工和整理,并将它写成了文字。

计活子规则集中国数千年传统规则之大成。

在计活子规则之几种做棋方法中,其填满(但保留基本眼位)局面,正是先唐时期的“两溢之棋”;其令路相等局面,正是先唐时期的“停道之棋”;其置局子停局面,正是唐宋时期的“数路之棋”;其设虚子均局面,正是明清时期的“还棋头之棋”。

计活子规则向人们宣讲致力为公的中国围棋观——在棋局的全过程中,对局者(部落首领)不是为了利己自私的目的,而是为了争取部落百姓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让我们赞美中国传统优秀的围棋吧!

她是炎黄尧舜的伟大思想,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本文曾于2003年在多个论坛发表,修改于2009年4月。

.

[ 本帖最后由 燕来 于 2009-4-30 22:54 编辑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