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战一九三二 -- 中日铁甲战上海 一 -- 萨苏

共:💬73 🌺4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龙战一九三二 -- 中日铁甲战上海 七 完

日军幸存的M-25装甲车到哪里去了呢?在《海军陆战队上海奋战记》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相关的材料 – 它们很可能全部毁于二月二十一日十九路军的夜袭之战。

这次十九路军与日本海军战车队的了结恩怨之战,应该是七十八师一五六旅发动的一次战术奇袭。在《淞沪御侮记》中对其曾记载,称“晚七时,我军发炮击敌陆军司令部(在北四路横滨桥日本小学校内),连中四弹,登时火起,烧延两时余,闻其卫兵炸毙者,二十余人云”。

这里的“北四路”,似应为“北四川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56旅旅长翁照垣在率部出击前激励部队

这段记载平淡无奇,一直也没有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如果对照日方的纪录,就会发现,中方其实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战果。此战发生的时候,由于敌强我弱,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实际上处于边打边退的状况,此战堪称当时节节败退的中国军队一抹难得的亮色。

《海军陆战队上海奋战记》中,对此战有详细的记录。按照此书记载,日本小学并非日军“陆军司令部”,而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的大队部。当时担任第三大队副官的特务中尉吉村贤二是这样描述此战的 – “二十一日晚7点左右,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大队部士官室立即被火光照亮了。我只感到全身剧震,房顶上的瓦片象下雨一样滑落下来。这时我才看到窗户上的插销已经被震开,覆盖在窗子上用于遮光的毛毯被气浪冲飞到一边。

与此同时,整个大队部的电灯全部熄灭,显然是照明电路被炸坏了。几乎用不着思想,我冲出门外,在院子里大呼卫兵前来集合救火。两个班的卫兵匆忙从警卫室跑出来,刚刚出门,警卫室又被一弹命中,地动山摇!此时最后一个士兵刚刚走出走廊,真是幸运的很啊。

附近的麦拿里也中弹起火,由此来看,敌军可能是从商务印书馆西侧打来的炮弹。从廊下望出去,北四川路一带已经到处是红莲一样的火焰。敌军还在开炮,危险随时都在。

各层都在呼叫水源。三层以下的卫兵开始救火,但是接连数发炮弹在院子里爆炸,使他们不得不中止工作。在炮弹的爆炸声中,院子里的战车起火了。。。 两台战车和一台牵引车如同穿上了一层大红的外衣熊熊燃烧。

一面继续组织人员灭火,一面紧急联系前线反击。但宝兴路方面的部队报告他们也遭到集中火力的射击,自顾不暇,敌军似乎要发动反攻!不断接到各个阵地遭到猛烈射击正在迎战的报告。同时,受伤的人员不断被抬着从我的身边闪过。。。他们大多数都是炮弹的破片伤。

九点十分,大队部再次中弹,引发大爆炸。四层火灾,四层火灾,有人在大声喊叫。中弹的房间恰好堆放了大量的桌椅,大火顿时腾起。。。由于电话线和电源都被切断,只能靠人力传达命令。传令兵在敌军炮弹的炸点间纵跃前进。高桥大队长养伤期间代理指挥的大田中队长也负伤了。“

吉村因为及时组织救火,以“机敏而勇敢地行动”获得表彰。

另一名在场的长田机械曹长则回忆此时情景 – “第一弹后来判断应该是敌军的十五厘米迫击炮弹,炮弹爆炸的同时,石井二等兵正在炸点上执勤,当即壮烈战死。这发炮弹击穿校长室改造的大队长室,在墙壁上打开一个三四尺直径的大窟窿。此后,运动场中弹三发,理科实验室(三楼)中弹一发,贯穿房顶,打入楼下的教研室爆炸。标本室中弹一发,另一发敌弹击中神社的房顶,剧烈的爆炸把整个屋顶都撕开了,里外一目了然,仿佛供奉的大神在拜月一般。”

点看全图

被当作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大队部的上海日本小学校旧照

与此同时,在第三大队大队部隔壁的宪兵队也遭到猛烈打击,这里的便衣队搜查总部被炮弹击中,宪兵队西侧空场上的一辆M-25装甲车不偏不倚正被一颗迫击炮弹凌空命中,当即被炸成一团烈火,迸飞的金属碎块竟然将站在附近的出云舰轮机军曹中条长次郎撕成碎片,当即毙命 -- 都撕成碎片了,要还不死那才奇怪呢。

从数字来看,第三大队大队部两辆装甲车被毁,宪兵队一辆,日军三辆幸存下来的M-25装甲车在此战中无一幸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反攻受到了十九路军便衣队的密切配合。十九路军便衣队在淞沪抗战中神出鬼没,让日军极为头疼,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不妨以后来写。虽然没有动笔,题目却已经想好了,自觉十分贴切,就叫 -- 《关门,放狗!》

其实,由于日军不断增兵,十九路军部队不断从闸北向真如,江湾等地调动,在这条战线上的日军比中国军队兵力远为雄厚,十九路军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次袭击明显带有打了就跑的痕迹。只不过中方情报很是准确,因此不多的炮弹就给日军后方的指挥机关造成了重大损失。倒是日军不明所以,忙乱了整整一夜。

不过,令日军困惑的是,按照此前战斗的情况判断,在装甲列车离开前线以后,十九路军仅有的80毫米迫击炮不应该有这样的打击力和攻击距离,日军判断中国军队使用了150毫米迫击炮,但十九路军并无这种装备。不管怎样,1937年侵华战争打响的时候,日军排列的中国军队三大王牌武器,150毫米迫击炮排名其中(另外两种是捷克式轻机枪和德国37毫米反战车炮)。

原来,这次奇袭使用的火炮,确实并非十九路军所有。

一二八战事打响之后,尽管蒋介石并不支持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军的全面开战,但由于舆论的影响与爱国官兵的强烈要求,他也不得不派出部队增援十九路军。这支增援部队,就是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下辖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国民政府的警卫师,使中国当时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他们携带的装备中就有巷战中威力极大的150毫米迫击炮。

点看全图

中国军队的150毫米迫击炮

按理说,十九路军属于粤军,第五军属于蒋介石嫡系,两派之间矛盾很深,但是,碰上打鬼子的事儿,多深的矛盾也不重要了。二月十四日,八十七师宋希濂旅长到达翁旅阵地,亲眼看到十九路军依靠简陋的装备奋勇与敌作战,十分感慨,因此主动提出借炮给十九路军,加强对日军的打击火力。翁照垣对此十分高兴,顺势向宋借机枪数挺,随即以这批装备发动了对日军的奇袭,战斗结束之后,翁曾亲自到宋部致谢,可见对这种大口径迫击炮的满意。

因此,根据日方资料的描述,这批M-25装甲车在上海基本全军覆没了,战后没有它们的进一步消息毫不奇怪。

一二八抗战,尽管中日实力相差悬殊,但十九路军为首的中国军队,依托上海的独特地形,顽强抵抗,日军苦战两个月,三易主帅依然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证明了中国军队并非不堪一击。此举对增强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在淞沪战场,装甲列车,150毫米迫击炮等少量重型武器,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想九一八事变,白白丢给日军的装备就包括两百架飞机,数十辆坦克,十万支步枪,假如东北军能够坚决抵抗,将这些武器用在和日军作战上面,那东北三省又将是怎样的局面呢?

抛开民族感情,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机械化部队的轮番登场,可称是亚洲装甲部队在如此大规模的战场上经受的第一次考验。其经验教训,对此后的亚洲战场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日军正是在此战之后开始大规模建立其装甲部队,而中国装甲部队的建设也开始从注重装甲列车转向更为灵活的履带式战车,开始跟上世界的潮流。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不可被忘却的。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