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 转载说明 -- 温雅颂

共:💬75 🌺3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之五:灌水

北方的麦子从返青到收割,只有短短的几个月。而北京在这个季节又往往是非常干旱的季节。因此,给麦子浇水,就是每年春季主要的农活之一。

我们那里浇地的水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机井抽地下水,再一种就是从密云水库通过引水渠引来的水库水。用机井浇地比较从容,因为机井可以随时开关。而水库一旦开始往这边送水,就没办法及时开关,因此必须保证把所有的地段浇到。每当水库来水的时候,村里气氛就显得格外紧张,地里到处是人,如临大敌一般。

也许有人奇怪,浇个地有什么可紧张的?对这个问题我以前也不明了,等实际干了一次,就知道了个中的奥秘。

可能不仅是北京郊区,大概整个华北农业区的土地都差不多,农田的土壤经过深翻施肥等操作,都变成了非常松软的“海绵土”,干燥的时候还好,被水湿透以后,地里就根本不能走人,走一步陷一步,一陷就陷到小腿肚子。因此,一旦水渠哪个地方跑了水,灌了这片农田,人就根本无法从灌了水的农田里走过,既没办法过去堵住缺口,也就难以把水引到更远的地方去浇灌远处的地。所以,浇地的职责就是看管好水经过的所有沟渠,首先让水流到最远处,从沟渠上开个口子,浇灌旁边的农田。待远处的农田浇好了水,就在上游相邻的农田开口放水,再把浇好水的农田缺口堵上,这样由远而近一片一片地浇灌。

干这个活一点也不累,无非是浇到哪块地时在地头上挖个口子,放水流进去,浇好以后把口子堵上就行。但就是要经常跑前跑后,保证上游没有任何地方跑了水。

这种活白天干很容易,也很清闲,因为上游是否跑了水一目了然。但如果是夜里浇地就完全不一样了,两眼一模黑,只好隔一会儿就沿着渠道跑一趟,检查是否有跑水的地方。比较可气的是,那时每次水库来水,好像专门选在夜里,也许是因为夜里蒸发小,用水效率更高?反正我参加了好几次夜里浇地,唯一白天的一次,用的还是机井水。

我们下乡的时候,基本每人都置买了一双高筒雨靴和手电筒。第一次派我夜晚浇地的时候,我就穿着雨靴,拿着手电,满怀好奇心地去了。可真正干起来才发现,我的这套行头并不适用。对于雨靴来说,如果没有跑水,自然是不需要,而如果跑了水,穿雨靴反而碍事,因为一脚陷到小腿肚子,弄不好水就会从靴筒顶上灌进去。我一看不行,干脆就把雨靴脱了,挽起裤腿光着脚,反而又轻松又利落。手电筒也不如老乡用的马灯好用,因为手电筒聚光,照得远,但照亮的面积太小,有时身边一两米外跑了水都看不见。

队里派人浇地,一般都是三四个人一起负责一片地,彼此有个联络和照应。因为浇地不是体力活,那时其实很希望能有女知青参加,没事的时候大家聊聊天,打发漫漫长夜的寂寞。但这种夜里浇地的活队里从来没派女知青干过,连当地女劳力也没有,大概是怕黑灯瞎火的弄出什么有伤风化的事情来当队长的不好向大家交代。

关键词(Tags): #浇地#灌水#抗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