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魏延退兵疑问详析 -- 凌云雕龙

共:💬2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还是把天涯那边的讨论转过来吧,那边帖子太乱了。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9:27:23 

  我觉得很奇怪,诸葛亮如果留下什么遗书命令退兵的话也不敢轻举妄动。他的那些命令不过是口头的指令,更加容易被伪造的,这样魏延能不有疑心么? 之所以这一点值得怀疑是因为诸位将领都见过诸葛亮的手书的,应该可以鉴定他的笔迹的,倒是口头命令杨仪和魏延都可以随便伪造,难以判定的说。

作者:凌云雕龙 回复日期:2004-8-20 10:39:56 

  因为孔明平常下令由杨仪执行,所以杨仪「假传亮旨」的可能最大。

   

    按陈志:「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丞相大军由长史一手包辨运粮诸事,本来就是以杨仪以丞相的名义办事。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07:56 

  这点我同意,但是诸葛亮既然知道杨仪跟魏延的矛盾,却不事先公开宣布他的遗命,而是要分头搞遗嘱,这样作肯定会出乱子的,同他的办事风格完全不一样,何况写个遗书也不是很难,完全可以召集众将,口述遗言后他自己公开签字画押,这样如果魏延胆敢违令,杨仪立刻就可以以违背将令将其斩杀,何至于后来那么大的内乱。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10:55 

  退一万步讲,假使他真的连写字都不能够的话,根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曾经派李福连续两次来看望他,他完全可以托李福带话给后主,告知后主一旦他死后军中有变,则由后主发布班师令。这样同样可以避免内乱。他这样让杨仪执掌军权又步采取预防措施,实在是庸才的表现。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37:44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对于蜀国的人才培养的确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这些将领或许打仗的能力还可以,但是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接受诸葛亮的有关命令的时候甚至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这表明当时蜀军军中的民主气氛严重缺乏,诸葛亮的影响已经控制了整个军队。看看钟会邓艾伐蜀的时候,有人给司马昭提意见,说这两个家伙水火不容,而且钟会还有野心,你这样把这支部队派出去,难道不怕钟会独立么?司马昭就做了相应的准备。而蜀军中对于这条明摆着会引起内乱的命令竟然无人反对,即使从这一点上来看,蜀国也是无法同魏国竞争的。

作者:凌云雕龙 回复日期:2004-8-20 14:55:31 

  活活

   

    魏延从头到尾就没有叛变,继刘备重用魏延后,孔明仍对魏延加官授职,魏延是仅此于孔明的第二号人物,比李严还高,魏延可说是孔明提拔不余遗力的人,孔明没有预防魏延的必要。如果孔明要杀魏延,简单下个令就行儿,伏法就范最好,如果魏延反抗,就是叛逆,因此魏延若听命则死,不听命也是死(因叛逆会被围剿,除非逃亡外国)。

   

    另外介绍魏延与杨仪的关系,魏延拥有假节的权力,战时可斩杀二千石的官吏,杨仪只是一千石的长史,如果不是看在丞相孔明的面子,杨仪遇到魏延就死定了,除非魏延谋反,杨仪则不必服从。

   

    故孔明就算有遗嘱,也不会是遗命间接托人俟斩魏延,而是直接下令收押斩立决。但是孔明死后,杨仪假传亮旨,因此魏延不服,就连丞相府其它干部(司马费??、护军姜维)也未能以丞相遗旨为号召声讨魏延,可知孔明遗嘱为杨仪假造的可能极大,此为正史存疑。至于野史说道孔明遗嘱给魏延,那就更值得怀疑,丞相后事不交丞相府干部而改由将军接手,魏延的将军干部也太能干了吧!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1 12:29:32 

  我倒是觉得杨仪的退兵的命令应该不是伪令,因为诸葛亮一旦病死,军中的将领没有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司马懿的,所以孔明的退兵令应该是正常的,但是我猜想从孔明的角度更合理的命令应该是众将合作一起退兵,结果被杨仪窜改成为由他掌握主权,孔明知道这两个人的矛盾,出于制约的考虑,应该不会让其中一方的力量超出另外一方。但是即使是这样,孔明也还是有失策,他精通历史,知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是如何伪造他的遗嘱的,就应该考虑某些将领制造伪令夺取全军统率权的可能,尤其是这么大的撤军命令,至少军中的主要将领应该都事先通知到,这样一旦孔明突然死去,也不会没有准备,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军中主要将领之一的魏延根本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明确指示,而军中其他将领虽然没有得到遗旨,但是似乎也没有公开的表明诸葛亮的遗命是退兵,否则尽管杨仪跟魏延关系不好,如果姜维和费??等出面调停,魏延应该也不至于造反。所以至少孔明在安排接班的问题上没有考虑好,他的问题在于把权力抓的太紧,什么事情都自己办,他一死,没有人能够统领全局,将领中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1 12:48:40 

  从兄台的角度分析,既然魏延是孔明着力培养的第二号人物,那么对于他身后的安排,就不应该没有明确的安排指示,比如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一直都是明确指定他的接班人的。既然如此重视,而又不给予明确的地位和安排,这样的人事安排是问题的。对于杨仪跟魏延的关系,我想诸葛亮这样也是又问题的,魏延有那么大的权力,杨仪跟他又有不和,那么诸葛亮一旦死去,杨仪能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么?兔子急了还咬人,杨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的做掉魏延,孔明的遗嘱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坐视矛盾的激化。这样的身后安排能够没有问题么,如果说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小说的话,那么东晋末年刘裕的北伐结局是一个真实的事例,在刘裕攻下长安灭掉后秦以后,为了回南朝争夺权柄,他留下王镇恶,沈田子和两个文官参谋他的小儿子刘义真,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存在重大的问题,王镇恶本身就得当地百姓得民心,而沈田子跟他又有矛盾,两个文官没有兵权制不住他们,刘义真又太小不能独立判断,如何不出乱子?何况刘裕走的时候还告诉他们如果王镇恶要造反,你们这么多家伙和军队还怕他一个, 这样的安排难道同诸葛亮的安排不是差不多么,魏延的处境就跟王镇恶一样,太孤立了。结果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修,关中大乱,刘裕的二十万军队就这么没有打就自己败掉了。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应该充分考虑下属的性格和办事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这样作出的人事安排才不会出差错,诸葛亮这一点上太自信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