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魏延退兵疑问详析 -- 凌云雕龙

共:💬22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魏延退兵疑问详析

 

  一、「魏延追杀杨仪」与「杨仪追杀魏延」

 

  《魏略》的说法:孔明密令魏延持丧归国,而杨仪害怕被魏延所害,所以杨仪率众追杀魏延。

 

  正史的讲法:魏延原不知孔明崩殁,而杨仪欲引军南还时,魏延率军先至南谷而逆击杨仪,但因军散反被马岱追斩。

 

  野史称魏延欲走而杨仪追杀,正史反云杨仪欲走而魏延阻击,两者相反,这刚好为孰对孔明秘不发丧的关键。事实上若从魏延曾以献策子午谷奇谋而有勇志,常驻汉中屡有战功,应为魏延有战敌之心。若认为魏延欲走而杨仪杀害魏延,莫非认为杨仪想独战曹魏?又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又曾战胜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高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若与丞相长史杨仪比较,在将军与文吏之间,魏延与杨仪孰更有资格领军主战呢?

 

  因此裴松之认为《魏略》不足以胜过正史本传,应为杨仪秘不发丧,而魏延追击。 

  二、烧毁栈道疑问

 

  为何魏延先出发,又烧毁栈道,杨仪为何能追上呢?

 

  正史记载:「(魏延)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

 

  「槎山通道」就是开山通路,因此魏延虽烧栈道,但是杨仪可以重建。

 

  如果魏延速度变慢,杨仪速度变快,二人不就赶上。为何魏延会被阻碍,没有留下数据可查,但是魏延也许边修路边走,是以速度变慢,而杨仪率领大军,人多好办事,当然修路速度变快。可引秦甬道的例子,为何为残缺的部分原因,就是被两旁的民家挖走甬道石块善加利用,人工建筑除了天灾的损伤,还有人为的破坏,没有理由相信魏延所走栈道为完美到丝毫无缺,现在的公路、桥梁都有偷窃破坏的现象,武断魏延面对完好的道路,好比相信路不拾遗是人的天性。

 

  栈道就是用木建造的道路,新建困难而修补容易,因已有前人凿壁架木在先,后人只要抽换枕木即可。所以后出发的杨仪仍能追及先出发的魏延。

 

  又「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但是司马懿都能率领大军通过赤崖以北,追到赤崖,可见魏军亦有能力修补栈道,通过赤崖以北。

 

  烧栈道此事,诸多文献记载,包括正史、野史、书信及奏章等,唯一不采只有野史《魏略》。

 

  三、撤兵会议

 

  (一)先说魏延:

 

  《魏略》说法与正史相反,正史说魏延没有参加孔明临终撤兵会议,相府干部「全部参加」开会;

 

  但《魏略》却云只有魏延一人参加孔临终撤兵决定,相府干部「全不参加」开会。

 

  因此正史是相府干部杨仪等人率军(孔明大军)撤退,《魏略》为魏略率军(可能含有孔明大军吧?)撤退。很简单的标准,孔明临终究竟吩咐相府干部撤走孔明大军,还是使唤将军(魏延)来撤走孔明大军?

 

  若照《魏略》的魏延指挥孔明大军,意思就是魏延当着相府干部的面,带走所有丞相军队。相府干部如杨仪等人再领随侍(或亲兵)追击。

 

  魏延若有这个本事,魏延大可以自称汉中王。

 

  (二)再说杨仪:

 

  如果按《魏略》的说法,魏延带走大军,然后杨仪最多仅带亲信追击。但是魏延除了汉中太守所属本队外,另外还有孔明大军等,若与杨仪比较,魏延兵多而杨仪兵少。

 

  若是采杨仪突袭魏延主营,然后结果杨仪打得魏延落荒而逃这不但解散魏延的军队,而且还要追杀魏延,杨仪恐怕可以改名叫杨过了。

 

  四、结论

 

  《魏略》作者为魏国人鱼豢所写,所以记魏事详于叙蜀、述吴,因此《魏略》记曹魏极富参考价值,但是记载外国蜀吴等,却常常出错。像《魏略》有刘禅小时候被人口贩子所出卖、还有刘禅的名字记错成「刘升之」(注:刘禅字公嗣)等,因此对于《魏略》以孔明屡次北伐后,居然会遗嘱魏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特别要求魏延从此不要北伐曹魏,也难怪会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很认真的考据,虽然看得不是甚解,不过还是要支持一下。
家园 魏延此人,挺倒霉的

本身确实是蜀中难得的大将之材,但是死的离奇,又被莫名其妙被加了许多罪名。

尤其是演义中,硬要孔明说他有反骨,还三番五次设计情节搞他,真是有点莫名其妙。说起来曹操的形象都比魏延好些了,不知道罗贯中把魏延刻画成这样,总觉得有点过了。

不过魏延就算逃过杨仪之手,以他的脾气,和蒋费等人相处也是间难事。

家园 打抱不平,

凌云先生的文章我很爱看,可惜加精的这么少啊。

家园 呵呵,还是把天涯那边的讨论转过来吧,那边帖子太乱了。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9:27:23 

  我觉得很奇怪,诸葛亮如果留下什么遗书命令退兵的话也不敢轻举妄动。他的那些命令不过是口头的指令,更加容易被伪造的,这样魏延能不有疑心么? 之所以这一点值得怀疑是因为诸位将领都见过诸葛亮的手书的,应该可以鉴定他的笔迹的,倒是口头命令杨仪和魏延都可以随便伪造,难以判定的说。

作者:凌云雕龙 回复日期:2004-8-20 10:39:56 

  因为孔明平常下令由杨仪执行,所以杨仪「假传亮旨」的可能最大。

   

    按陈志:「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丞相大军由长史一手包辨运粮诸事,本来就是以杨仪以丞相的名义办事。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07:56 

  这点我同意,但是诸葛亮既然知道杨仪跟魏延的矛盾,却不事先公开宣布他的遗命,而是要分头搞遗嘱,这样作肯定会出乱子的,同他的办事风格完全不一样,何况写个遗书也不是很难,完全可以召集众将,口述遗言后他自己公开签字画押,这样如果魏延胆敢违令,杨仪立刻就可以以违背将令将其斩杀,何至于后来那么大的内乱。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10:55 

  退一万步讲,假使他真的连写字都不能够的话,根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曾经派李福连续两次来看望他,他完全可以托李福带话给后主,告知后主一旦他死后军中有变,则由后主发布班师令。这样同样可以避免内乱。他这样让杨仪执掌军权又步采取预防措施,实在是庸才的表现。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0 14:37:44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对于蜀国的人才培养的确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这些将领或许打仗的能力还可以,但是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接受诸葛亮的有关命令的时候甚至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这表明当时蜀军军中的民主气氛严重缺乏,诸葛亮的影响已经控制了整个军队。看看钟会邓艾伐蜀的时候,有人给司马昭提意见,说这两个家伙水火不容,而且钟会还有野心,你这样把这支部队派出去,难道不怕钟会独立么?司马昭就做了相应的准备。而蜀军中对于这条明摆着会引起内乱的命令竟然无人反对,即使从这一点上来看,蜀国也是无法同魏国竞争的。

作者:凌云雕龙 回复日期:2004-8-20 14:55:31 

  活活

   

    魏延从头到尾就没有叛变,继刘备重用魏延后,孔明仍对魏延加官授职,魏延是仅此于孔明的第二号人物,比李严还高,魏延可说是孔明提拔不余遗力的人,孔明没有预防魏延的必要。如果孔明要杀魏延,简单下个令就行儿,伏法就范最好,如果魏延反抗,就是叛逆,因此魏延若听命则死,不听命也是死(因叛逆会被围剿,除非逃亡外国)。

   

    另外介绍魏延与杨仪的关系,魏延拥有假节的权力,战时可斩杀二千石的官吏,杨仪只是一千石的长史,如果不是看在丞相孔明的面子,杨仪遇到魏延就死定了,除非魏延谋反,杨仪则不必服从。

   

    故孔明就算有遗嘱,也不会是遗命间接托人俟斩魏延,而是直接下令收押斩立决。但是孔明死后,杨仪假传亮旨,因此魏延不服,就连丞相府其它干部(司马费??、护军姜维)也未能以丞相遗旨为号召声讨魏延,可知孔明遗嘱为杨仪假造的可能极大,此为正史存疑。至于野史说道孔明遗嘱给魏延,那就更值得怀疑,丞相后事不交丞相府干部而改由将军接手,魏延的将军干部也太能干了吧!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1 12:29:32 

  我倒是觉得杨仪的退兵的命令应该不是伪令,因为诸葛亮一旦病死,军中的将领没有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司马懿的,所以孔明的退兵令应该是正常的,但是我猜想从孔明的角度更合理的命令应该是众将合作一起退兵,结果被杨仪窜改成为由他掌握主权,孔明知道这两个人的矛盾,出于制约的考虑,应该不会让其中一方的力量超出另外一方。但是即使是这样,孔明也还是有失策,他精通历史,知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是如何伪造他的遗嘱的,就应该考虑某些将领制造伪令夺取全军统率权的可能,尤其是这么大的撤军命令,至少军中的主要将领应该都事先通知到,这样一旦孔明突然死去,也不会没有准备,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军中主要将领之一的魏延根本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明确指示,而军中其他将领虽然没有得到遗旨,但是似乎也没有公开的表明诸葛亮的遗命是退兵,否则尽管杨仪跟魏延关系不好,如果姜维和费??等出面调停,魏延应该也不至于造反。所以至少孔明在安排接班的问题上没有考虑好,他的问题在于把权力抓的太紧,什么事情都自己办,他一死,没有人能够统领全局,将领中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作者:klxn 回复日期:2004-8-21 12:48:40 

  从兄台的角度分析,既然魏延是孔明着力培养的第二号人物,那么对于他身后的安排,就不应该没有明确的安排指示,比如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一直都是明确指定他的接班人的。既然如此重视,而又不给予明确的地位和安排,这样的人事安排是问题的。对于杨仪跟魏延的关系,我想诸葛亮这样也是又问题的,魏延有那么大的权力,杨仪跟他又有不和,那么诸葛亮一旦死去,杨仪能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么?兔子急了还咬人,杨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的做掉魏延,孔明的遗嘱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坐视矛盾的激化。这样的身后安排能够没有问题么,如果说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小说的话,那么东晋末年刘裕的北伐结局是一个真实的事例,在刘裕攻下长安灭掉后秦以后,为了回南朝争夺权柄,他留下王镇恶,沈田子和两个文官参谋他的小儿子刘义真,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存在重大的问题,王镇恶本身就得当地百姓得民心,而沈田子跟他又有矛盾,两个文官没有兵权制不住他们,刘义真又太小不能独立判断,如何不出乱子?何况刘裕走的时候还告诉他们如果王镇恶要造反,你们这么多家伙和军队还怕他一个, 这样的安排难道同诸葛亮的安排不是差不多么,魏延的处境就跟王镇恶一样,太孤立了。结果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修,关中大乱,刘裕的二十万军队就这么没有打就自己败掉了。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应该充分考虑下属的性格和办事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这样作出的人事安排才不会出差错,诸葛亮这一点上太自信了。

家园 其实诸葛亮这样的错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他在入蜀的时候,留下关羽执掌荆州,他明明知道关羽的刚愎自用,没有政治头脑,却没有留下足够制约他的力量,结果听任蜀吴关系在关羽手里恶化,最后连西蜀的军队都搭进去了。他在街亭之战的时候,派马谡去守街亭,将军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马谡,没有考虑一旦马谡吃败仗怎么办,结果不但马谡的街亭丢了,而且差点被司马懿活捉。可见孔明自己的政治能力是很不错的,但是并不是很擅长人际关系,所以西蜀打了那么长时间的北伐,人才却是很难出来,孔明不能辞其咎啊。

家园 魏延其实也是自找的

杨仪的活计,无非就是全军撤退临时总指挥,从当时情况来看,是顺理成章的,为这事就闹起来,不是找死是什么。

家园 杨仪不可能是总指挥的

他不是军事将领,而且以他那样糟糕的人际关系,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怎么可能成总指挥呢,如果真的要指定总指挥的话,也应该是费仪和姜维这样的干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老毛选择接班人的话,绝对不会选择四人帮的。

家园 杨仪是指挥全军逃命的临时头头,又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当时情况是,诸葛亮死了,全军逃命是第一要务。这种情况下,由熟悉全军事物,擅长筹划的人临时筹划和指挥逃跑事宜是正常现象,杨仪是诸葛亮的主任秘书,诸葛亮当然要把这事交给他。全军逃回汉中,他的差事就完了。

诸葛亮的衣钵传人是蒋宛。

家园 12俄
家园 即使他是逃跑总指挥,也不可能只有他一个

除了他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之外,他作为一个秘书的话,习惯于是接受诸葛亮的命令,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王平姜维这些前方的将领强,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遗嘱的话,也应该包含他们的。他的能力担当不了总指挥一职,否则为什么诸葛亮不直接让他当接班人呢。

家园 杨仪没有统帅气质

孙权形容他和魏延是一对儿“牧竖小人”,不过此人的优点是善于筹划,因此用来退军最为合适,假如魏延肯于配合,以他的武勇断后,则是双保险。

家园 但是诸葛亮做这个考虑的时候难道没有考虑魏延跟杨仪的关系么?

以魏延那样的性格和他两人那么糟糕的关系,魏延能够甘心居于杨仪的指挥之下么?所以这个遗令还是有缺陷的。

家园 他显然使用费掉从中协调

而且做好了一旦魏延拒绝断后则单独依靠杨仪完成任务的安排(如历史的实际发展,魏延闹事后蜀军很镇定的撤退,并未受到影响)。

多说一点,杨仪魏延实际上都是诸葛亮的班子,而且是依靠诸葛亮才能在蜀国发挥作用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和同僚不合,而且自己认识不到,没有诸葛亮镇住,他们的结果很容易因为跋扈遭到其他人的攻击而垮台。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诸葛亮死后这两位都只会短期得到重用,而后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看曹操死后许褚夏侯的规律就是了。所以即便杨仪完成任务,此后也要失去地位的。

诸葛亮显然曾试图在自己之后保留这两位人才的作用,毕竟确实他们是有能力的。我想诸葛的做法本来是培养费掉,故此依靠他调节二人关系,假如费掉做得好,诸葛亮身后可能会用他做第一接班人。可惜费掉太软,无法真正镇住这两个魔头,也就是无法建立自己的班底,所以诸葛亮只好放弃了这一努力,改以更擅长内政的蒋琬接班。这个就是猜测了。

家园 这个安排也是有问题的

费以是文官,根据杨那么糟糕的人际关系和他在诸葛亮那边的特殊地位,他估计不会买费的帐,而魏延一介武将也很难在杨不让步的情况下听的进劝告。他们两个人的地位都比较高,如果诸葛亮不在的话,仅仅是同事的劝解是很难解决这个矛盾的。诸葛亮作为一个领导的话,带了这两个人这么多粘,应该至少在生前就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设法劝告他们两个化解矛盾,即使不行的话,也应该将两个人调开,我觉得杨和魏即使有矛盾,也不是生死矛盾,不难化解的,看看东吴的孙权是如何调解凌统和甘宁矛盾的,可以知道诸葛亮至少在如何用人上还是欠缺的,他更多的是指望依靠他个人的威望来压制众多矛盾,但是他死后这些矛盾就立刻暴露出来了。作为一个好的统帅,应该学会抓大放小,象诸葛亮那样生前事无巨细都抓,却没有认真考虑接班人的培养和将领间关系的调解,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