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暴笑痴这个帖子有意思,所以认真的回一下 -- 王威

共:💬29 🌺4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工业时代的理性之光——18世纪的医学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775年开始的美国革命和1789年开始的法国革命让这个原本看起来过于安静的世界,前所未有的骚动起来。这一边路易十六才王冠落地、身首异处,另一边,在英国,高炉的火光映红的天空,红色的火焰构成了新时代的画面。

在牛顿的暮年和皇家学会衰落之时,英国正陶醉于乡村工业和商业冒险家海外贸易的最后的极盛时期。繁荣终于消失。贸易更具竞争性。工业革命发生了。

人类失去乐园了。一个农耕时代的乐园,虽然那样的时代,人类其实生活的贫穷而困苦,也没有多少辅助手段去减轻劳动强度,但是我们缅怀这样的时代,厌恶工业时代。

技术就是为了应用,再也不会有人不切实际单纯的以为,科学就是为了揭示真理。之前科学一直关注于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探求。然而,到了这时,改造自然以从中获取新的动力成了人类的新自信。

一切是可以改变的。那个时代奋进的人们表现出创造的冲动——关键的词是“欢乐”,关键的概念是“解放”。蒸汽机、运河、铁路,工业革命已使世界更加富有,也更为狭小,人类第一次要超越自身,超越神,去创造自己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即人的世界。

随着世界的联系紧密,越来越小,欧洲人在学术上日渐统一。最终确立了19世纪的科学思想的模式——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人们看到的医生形象再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大多数的行医者都带现代色彩,崇尚科学知识。

然而,人们无法理解这一时期医生的无助感,医师无法综合运用这些新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本身残缺不全,还没有构成完善的体系,虽然没有医师都知道新科学的重要,但是脚步却跟不上,比如西登哈姆应用方法学,将疾病症状详细分类后,列出了1800种不同疾病。但是,医师没有症状学的“法则” ,根本无法利用。他们动辄得咎,困惑中加上困惑。

病人们面对这样的医生,难免要说出一些刻薄话出来,我们不妨摘录一些时人的言论,看看18世纪病人眼中的形象——

“医师就是将他所知不多的药,倾入他所知更少的人体的人。”

——Voltaire

“医师就是开出处方,等病人死亡,或者自然痊愈的人。”

——John Taylor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原理:当一个国家的医师越多,人口就越少。”

——Joseph Addison

是的,科学在眼下,似乎无助于帮助医师们将各种资料分类,理成清爽的系统。一切的知识是那么的零碎,想要从这样零碎的资料整理出一个能够替代体液论那么“完美”的新秩序,结果却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泥沼之中,病人的痛苦并未减除,他们依然患着和过去一样的疾病,更糟糕的是,工业时代的来临,让医生们措手不及的要应付涌现出来的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病。

尽管如此,社会的进步带来人文之光,人道主义与民主运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使得医业成为有史以来最慈爱的一代。可以说医师引导着这项改革,为各种不幸的人争取更慈悲的医护,协助减轻他们的伤病。而城市化的结果促使政府开始把居民的福利视为自己的责任,不再像原来仅仅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和理念上的愿望。医疗领域前所未有的拓宽,从工厂、矿山到监狱,从穷人、残障,以及政治犯与罪犯。

因此,病人在刻薄的医师之后,又马上会补充上赞美的话,这话也一样由衷的发自内心——

“医学之美,不因为它在宫廷内,而因它常在贫穷人家的窄小居处中。医师获得的赞美,是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如此热心,有如此勇气,完成如此光辉的任务。”

——Vicq-D’Azyr

“当我思及医界的勤勉,他们的仁德令我震惊。他们以最具说服力的忠告,减少病人上门,并且治愈病人。”

——Oliver Goldsmith

在这样一个饶舌的时代,人人都争着发表意见的时代。从漫画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病人对医生的感情,还是和疾病一样的古老,既崇敬又刻薄,既怨恨又无法离开。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医生安慰病人的话,也是医生安慰自己的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