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由虎大的《一叶知秋》做的人口统计图表 -- 范进中举

共:💬103 🌺6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无法上图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1990年后,出生人口的陡降,而这个人口出生曲线,还仅仅是虎大的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0-15岁那个一段。有心人可以自己用这个数据用EXCEL做个图,太可怕了。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不对,那么我们用小学生的招生数。

年数 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万人)

1990 2063.97

1991 2073

1992 2183.2

1993 2353.48

1994 2537.03

1995 2531.81

1996 2524.66

1997 2462.04

1998 2201.38

1999 2029.53

2000 1946.47

2001 1944.21

2002 1952.8

2003 1829.39

2004 1747.01

2005 1671.74

原谅我数据的不全,这一变化依然印证上面说的人口的变化,就是看到1997年开始的招生人数的陡降,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1990最后的人口高峰出生年是2621.0044万人,而2001年的所谓新高峰是1702万人,少了整整900万人一年,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

这意味着,我们的大 babyboom(63-73)年后的小baby boom(82-90)后面临人口数量的断崖级下降,而这样的下降将让我们在2035年左右根本没有人力资源上的增长后劲。

在21世纪的30年代,我们将面对日本1990年代后的漫漫长夜!

在虎大的文章中,

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无非是把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搭配起来,得到不同的产出的过程。

它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1)生产要素投入:土地,人力,资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工具等);(2)生产要素的搭配:技术。

所以,经济的发展就是人的产能上升,产出增加。

从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们的人力、技术的提升

工业生产中技术的地位变得极为重要,比如说,在一个普通的COBB-DOGULAS的生产函数中:

Y=AL^αK^β

产出Y主要取决与:(1)生产要素投入:人力L和资本K;(2)生产要素的搭配:技术水平A(也叫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对要素的偏好(α,β, 也就是产出对要素的弹性)。

中国的21世纪初的爆发式增长,大家可以看到原因了,当然还有制度的变迁,这个话题太大不是现在小生说的出来的,请大牛们说说。

那么根据人口周期变化,我们大致知道在2020年前(62-73)大babyboom进入一生中的最有钱的时期,前面的小babayboom(52-59),进入退休期,开始产出小于消费,不要紧。到2035年大babyboom进入退休期,后面的小babyboom(1982-1990)进入中年危机,而之后的21世纪新生代是数量级的减少,这个过程会有技术的大规模突破与普及带来生产效能的突破来抵消人力资源剧烈下降的损失吗?

另外,全球化的进程不管延缓还是加速,我们这个世界全球化的程度是不会倒退回1900年代的,那么技术突破的迅速普及就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后发的人口大国,如果还有跨国资本的协助,如果 制度上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想不发都难。

而我们?2035年的瀑布式下跌!

所以 中国的崛起 只有25年了,好日子就10年了,不抓好这个10年,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就没有机会了。2020年中国没有积累好厚厚的家底,2035年前没有搞到世界老大或者老二,我们没有机会了。顶多就是当年法国的日子,德国的日子。

日本 俄罗斯从人口上来说,他们的未来?没有了,漫漫长夜。

长期的通货紧缩伴随着他们。日本1990年代的变迁就是我们的镜子。

现在可以 理解 20000点的口号了,时不我待,不上20000点,就是民族罪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