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癌症村的社会调查报告——0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 方解石

共:💬38 🌺10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

淮河的水污染治理工作2000 年以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近年似有反弹的趋势,居住在淮河岸边的人们早已为此痛心不已。为此,我们利用暑假时间,组建了赴淮河流域暑期社会实践团。除了进行实地考察外,我们还组织了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访问笔记为辅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意识调查,想借此机会了解以下信息:第一、面对污染群众的心态如何,对污染、环境恶化有何看法;第二、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何以及群众关于环境保护的前景展望,关于一些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调查问卷各个选项的选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被调查人当地的环境情况,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商榷一下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次调查地点为我们实践团的组员在各自家庭所在地,时间为2003 年7 月-2003 年8 月,被调查人群区域分布如图:

结合淮河支流沙颖河沈丘至周口市段为实地考察地、沙颖河区域受水污染影响较大的情况,我们将沈丘、项城、周口市界定为沙颖河区域,而其它四个县市定为非沙颖河区。

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实地考察中遇到的群众、接受访谈的群众、街道流动人群以及乡村、学校、政府机关、企业等公共关系单位的工作人员。被调查人年纪最小的12 岁,年纪最大的达70 岁以上,年龄分布大致呈以青年人和中年人为峰值的正态分布。其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中专这一层次的最多。职业组成有学生、教师、政府公务员、农民、个体工商业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

本次调查因人力及时间原因,共发放调查问卷642 份,回收544 份,有效问卷439 份。总回收率达84.7% ,回收问卷有效率达68.4% 。本文拟根据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和走访情况,从①公民居住的环境;②环保意识;③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信息的获取方式;④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⑤环境保护的前景展望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仅就自然环境而言,一般是农村优于城市,无河流的优于邻近河流的。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垃圾、噪音、汽车尾气等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东西都杂乱无章,造成某些地方在某段时间很难保持清洁的居住环境;并且,流经城市的河流也不再清澈,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河流不再清新可人,而变得面目可憎。当然这只是某些地方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一本书上说: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成正比发展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就本次调查来说,问及居住的环境里什么环境问题最严重时,沙颖河区域中选水污染的占62.5%,可见当地水污染之严重。而非沙颖河区域中选水污染的为21.1%, 可以看出,水污染在非沙颖河区域只是局部现象,或者问题还不够突出。非沙颖河区域更多的人认为环境中固体废弃物污染最严重,占总人数的40.2% ,而有11.2% 的人认为周围无污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看一下在沙颖河区域被调查人居住地附近的沟、河、池塘、水库等地表水的质量便可清楚:97.5% 的人认为这些地表水的质量差,如此大的比例几乎是异口同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问及地表水被污染的原因时,37.1% 的人认为水污染来自河流上游,35.8% 的人认为是由于附近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水污染,28.7% 的人认为是由于附近造纸皮革厂的污水排放,只有3.8% 的人认为附近无污染(注:此题为多选题,百分比表示选择了此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看来,除河流上游已受污染的地表来水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外,小造纸厂、皮革厂造成的污染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经过前几年“关停并转”的治理好转之后,现在似乎又有反弹迹象,这一事实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在沙颖河区域的周口市,我们组员遇到一位家住颖河北岸,就读于周口市第四初级中学12 岁的初一学生,他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家门口的河堤。他说从他们家搬到这儿(7 岁那年), 五年了都没有看到过清清的河水,当我们的组员问他河水应该是什么颜色时,他说:“都应该是墨绿色吧!”没有见过外面河水颜色的他竟认为全世界的河水都是墨绿一个颜色。这应该是全社会的悲哀。

非沙颖河区域的环境问题不是那么明显,当问及与过去十年相比环境的变化时,38.2% 的人认为比过去差,25.6% 的人认为和过去差不多,26.6% 的人认为比过去好(主要指交通、居住环境而言),还有9.6% 的人“没感觉,说不清楚”。认为环境变差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更大些,他们提出,环境变差的具体表现有:“天空变灰了,风沙变大了,水变脏了,噪音变多了”;以及“白色污染大幅增加”……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原因的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在面对环境时没有主人翁态度。一位12 岁的农村学生这样写道:(集市上)烂菜叶随便乱扔。这是一位少年眼中的大人们的行为。或许大人们意识不到什么,赶集买东西时,将烂菜叶随手往地上一扔了事,殊不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破坏着环境。物质生活丰富了,有些东西却不能不注意,比如这些身边小事。

中国的环保事业,需要每个人都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态度,将目光放长远些,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寻求环境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文明的进步若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恐怕这本身就是文明的倒退。

环保意识

我们是通过被调查人对环境的关心程度以及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这一指标来衡量公民的

环保意识的。在城乡对比中,城市人群对环境的关心程度为92.9%,其中非常关心者为31.2%, 而乡村人群则分别为77.1%和19.7% ,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城市受环境问题困扰较多,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信息渠道比较广,接触这方面信息的机会比较多。

在年龄构成中,40~60 岁的人群对环境最为关心,选择“比较关心”和“非常关心”的人数占总数的93.7% ,其中选择“非常关心”的比例也是所有年龄段中最高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主体,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思考问题更全面些,也更长远些,经历了许多事情,对这方面认识比较深刻。在文化程度的比较中,对环境表示关心者在大专及大专以上这一知识层次的人群中占的比例最大,占该文化层次总人数的92.3% ,其次是高中及中专学历的92.1% ,初中和小学分别为75.3%,58.8%, 我们发现对环境的关心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呈正向关系,可见个人受教育水平在培养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农村,人们对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是很熟悉的,这些东西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过量使用又会造成负面影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并且可以沿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人们的健康。当我们问及这些东西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时,65.8% 的人认为会造成污染,23.5% 人认为适量使用一般不会造成污染。这个结果令人欣慰,绝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具体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听一下被调查人的声音,听一听他们的认识和看法:①对呼吸道有一定影响;②(周围的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提高;③肠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高;④城市居民患各种怪病的几率升高,但不知是否与河水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有关;⑤一位护士这样写道:(环境污染)降低抵抗力,导致基因变异,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

《环境保护法》自1989 年12 月26 日颁布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某些团体和个人仍旧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于这些,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若将人民大众用法律武装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其运用法律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中国环保工作必将呈现一个崭新的形象。但是事实是,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只有11.2% 的人知道一些具体的法规,这个结果不容我们乐观。我们的普及环境保护法规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

环保意识获取渠道

环保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努力,不但环保部门要做,政府、学校、新闻媒体都应参与进来,因为这是关乎每个人身心健康的大事。宣传到位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会将环保转化为自觉性的行动,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让我们看看被调查人藉以了解环境污染与环保信息的各种途径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多选):

因为此题为多选题,各种途径可以并行选择,所以各项之间的比重并无制约关系。电视报纸杂志占到了绝对大的比重,与当地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经济欠发达,电视报纸杂志是人们日常了解外界信息的主渠道,在宣传环保知识方面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值得肯定,并应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相对来说,政府宣传(19.6% )和学校教育(14.6% )做的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学校教育,被调查者中学生约占30%左右,加上从学校里出来走上工作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受过长年学校教育的人在总人数中的比例更大,但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了解环保知识的人数所占比例还不到15%。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在环保宣传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环境问题是随近年经济发展刚刚出现的问题,受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但是,对教育部门来说,更应该给予这个问题足够的重视。毕竟,在未来的中国,环保意识将成为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虽然力量相对薄弱,却占到了相当比例(9.1%),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其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力量将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环保工作者应加大网络上的环保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迅捷功能。

解决办法

对于环境问题,世人一直在寻求着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即寻求经济与自然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在保障环境的同时,也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寻求的过程中,教训比比皆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西方是“先污染,再治理”,虽然我们现在都明白要避免走这条路,但是似乎大家都在途中。

在我们的调查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据2003 年8 月10 日周口新闻报道,周口市一家公司有两处锅炉硫酸泄漏,适逢连日阴雨天,附近居民普遍感觉呼吸道不畅,被刺激性气体堵得胸口发闷。我们组员去电厂附近调查,发现气体仍在泄漏,厂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避免污染的继续。厂方认为这是正常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生产造成的污染,应该由谁来督促治理呢?督促治理的工作又进行得如何呢?这些过程只能用“很艰难”这个词来描述。

为此,我们设计了相关选题,在调查问卷中与被调查者共同商榷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多选):“您认为中国要治理污染应该主要靠那方面的努力?”结果正如我们所料,选“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群众共同参与进来”占最大比例61.7% ,法律手段次之,占到45.8% ,其它依次是“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对污染物处理力度”(34.8%),“政府政策,行政手段”(22.8%),“民间环保机构,团体的宣传和努力”(14.8%)。看来大部分人都认为,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使群众共同参与进来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然而中国的治理环境问题还需多方面努力。在调查过程中,有两件事给作者以很深的印象:一是家乡一位老人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了句很朴实却很感人的话:“家家户户都应该搞好环保”。是呵,每个家庭、每个企业都搞好环保的话,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肯定会出现崭新的一页。二是河南周口市环境监测站业务副站长朱斌在做这一题时,在所有的选项后都打了对号,他说:“现在中国治污中存在的问题决不是某一项措施、努力就可以弥补的,美好的治污前景也不是个别手段所能实现的!”

前景展望

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宣传、工作方式、法律、政策实施以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亟待进一步完善。在被调查者的呼声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1. 力度不够,无论是环保部门的监督,还是执法部门的执行,都存在力度不够的现象。为了发展经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造成执法部门在污染企业面前心软手软,执法不力。

2. 执法部门采取“以罚代管”的手段,致使很多大型排污单位只要交纳排污费便可继续排污,而政府在治污方面的资金却由于环境保护事业累计欠帐过多,投入不足。

3. 治理中治标不治本,没有采取积极手段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造成污染反弹。

4. 治理技术和工艺更新速度赶不上污染程度的发展。

5. 宣传不够,没有发动群众,政策不到位,法律亟待完善。尽管如此,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环保事业能打破局面、全民努力的前提下,仍有70%以上的人对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需要先走上一段艰难的历程。

完善环保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是依法治污的根本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是使全民族认识深刻的唯一途径。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中国的治污还有赖于技术的发展。

中国治污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大,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污染,恐怕就要给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我国不能照着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虽然前途艰难,但是我们相信,如果在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同时,坚持依法治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环境保护还是能纳入正常化、法制化轨道,拥有美好前景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