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钱学森逝世 -- GPRS

共:💬331 🌺975 🌵3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老钱当年论证“亩产万斤”

老钱当年论证“亩产万斤”,背负了几十年骂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从今天的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来看,“粮食亩产万斤”越来越接近了,还真的是有希望的

目前薯类的单季亩产已经突破万斤,采用无土架空栽培法的红薯,更是达到了单株年产量一千多斤的水平(占地面积撑死了也就三十来平米)。谷物方面,玉米、高粱等杂粮的产量增长惊人,小麦产量也增长很快、单季过千斤已经不是稀罕事。但是增长速度最惊人的是水稻。目前,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在单季每亩1500公斤左右,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经做到了800公斤的水平,老爷子理想是争取在有生之年做到1000公斤。就按照800公斤这个水平,在海南那样一年三熟的地方,超级杂交稻每亩年产量已经可以远远超过4000斤、逼近5000斤。

更重要的是,目前出现了两个新动向

一是农业科学界有这么一种构想,把玉米、高粱等C4系杂粮的基因和小麦、玉米等C3系细粮结合起来,有希望获得前者光合作用效率高的优势(比后者高了差不多一倍),如果实现了这一点,突破水稻单产的理论极限是很有希望的。

第二个动向是,广西刚刚发现了一种光合作用效率很高的野生水稻植株,在浓密的树荫下都能茁壮成长,初步估计它的光合作用效率比现有水稻品种要高十倍以上、可以达到25%。还记得老钱的“亩产万斤”论证、有一个被无数人猛批的前提条件么?没错,就是“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30%”,在过去几十年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如果广西发现的野生水稻遗传特型稳定,而且能把它的优势基因和现有水稻品种结合起来,这种持续了几十年的“公理”,就有可能被推翻,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则无疑有了更大的后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