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路在何方 -- apm43

共:💬58 🌺1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 中国动漫的机遇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介绍了世界动漫的发展特点,特别介绍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后进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案例,也就是日本ACG产业的崛起。我们也介绍了中国动漫产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且惋惜的指出,因为种种原因,在90年代初,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机遇。我们大家都知道,历史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错过了那个时间段,你就算把人家的模式从头到脚抄过来也不灵了。因为我们那一次稀里糊涂的错失机遇,导致今天摸着石头过河的茫然和痛苦。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其实正处在中国动漫产业的第二个历史机遇之上。

首先,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在于思想。我们的产业落后有千千万万种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管理体制中的思想落后,制度落后。思想落后,制度落后,你就是有金山银山也得割地赔款;思想先进,制度先进,哪怕在山沟沟里缺吃少穿最后终能星火燎原。

而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非常有利,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新千年之后中国的文化市场开始真正发力,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人均GDP的提高,今后几年,相信即使有盗版,飞速增长的市场仍然充满了财富机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各个利益攸关方最明智的行动就是在市场上跑马圈地。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内,我们有一个看得着的帕累托优化期。过去,产业的盒子就那么大,你抢走一块肉我就得饿着,推行改革的困难很大。但是今天,盒子一下子变大了,过去满满当当的空间如今多出一块来,就好象积木游戏华容道,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耐心和智慧,理顺产业关系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等到市场增长乏力,内在的动力机制又没能激活,整个产业重新形成利益平衡,利益攸关方开始扼杀内部创新的时候,就真的积重难返了。

其次,我们国家的人才基础很扎实。我们这两年公司和学校老打嘴仗,公司说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用不上,学校说你们公司就挣快钱把学生的创造力都磨平了。那为什么还说中国人才基础扎实呢?要说凭空蹦出来一个人,一下子把一个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龙活虎,每一部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国际上得奖无数赚钱无数,这样的人还真的没有。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目前的人才队伍确实还称不上高端。有人对中国的漫画人有一个评论,大意是说:大多数中国漫画人都缺乏从自我的感情宣泄中提炼出人类普遍的情感需求的能力。这句话说的蛮深刻的。动画行业这几年有回暖的气象,出了些独立作品,颇有些看头,但是这些作品也仅仅是刚刚达到自我宣泄的阶段,离成熟还有不小的距离。

但我们现在分析的不是微观层面,而是宏观上的人才基础。

我觉得,一个人,对一个领域真正的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自由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此沉浸一段时间,他就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中国的年轻人对各种文化形式的涉猎广度和深度都是世界领先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多,另一方面盗版也功不可没。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为零的时候,销售量是无限。虽然实际上不可能是无限了,但是如果你把电影动漫游戏当作一个文化品而非商品来看待的话,我们对这种文化的传播已经达到极限了。就算是999个人看热闹,只要有一个人看出了门道,中国的文化产业生力军也足够令世界震颤了。

说到盗版,索性就多侃几句。

为了提升本文的文化品位,我打算做一次文抄公。

你们是谁,陌生的来人?从哪里启航,踏破大海的水面?是为了生意出航,还是任意远游,像海盗那样,浪迹深海,冒着身家性命,给异邦人带去祸灾?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三卷,陈中梅译

你看看,伟大的希腊文明,也分两种职业,一种是商人,一种是海盗。这也难怪,马无夜草不肥嘛。

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国家干啥都不顺,买石油石油涨价,买矿石矿石涨价。日本在60到80年代,用了15-18亿美圆就消化了如果靠自己投资研究需要花费1500多亿美圆才能完成的技术与专利成果。结果轮到我们国家发展经济的时候,欧美反过味来了,对知识产权无比重视,再想跟日本似的偷点技术就难得多了。

既然偷不过来,那就只好抢了。你爱卖不卖,反正老子拿来用了。于是就有了盗版,于是就有了山寨。

其实老外也很沾光的。我在电影学院旁听的时候听来个段子,有外国研究电影的,跑中国来买盗版碟,跟民工似的拿着个编织袋,进门跟老板就一句话:来一万块钱的。老板听了跟过年似的,其实那老外更高兴:到哪找这么便宜的电影去啊?

我们不少下载网站和视频网站,相当一部分访问IP都是国外的。以至于外国出版商专门来抗议,要求我们封杀他们国家的IP。从来都是人家封锁我们,想不到我们也有封锁他们的时候。

当然,盗版的危害也不小。我们国家好多原创的内容提供商都死在盗版上。有一个上海玩家,听说上海软星解散的消息,把自己所有盗版碟都砸了,发誓以后再不碰盗版。不过我还是怀疑在目前的环境下,他能否坚持下来。仙剑四出来的时候,我也动过买正版的念头,但最后还是玩得硬盘版。

不过如果非要说没有盗版中国就会如何如何,我觉得也不现实。没有盗版金山会成为微软吗?没有盗版西山居会成为暴雪吗?我看够呛。伟大的企业需要伟大的市场来支撑,需要伟大的产业来承载。

不管怎么说,过去盗版的普及,让我们就算没吃过猪肉,但是起码已经见过猪跑了。关键是怎么把握未来。

盗版这一页先翻过去,再继续说中国人才的问题。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三个年轻人。

第一个是CMJ,真名龚鼎,江西人,川美出身。

他是中国漫画界里面的异数。因为他的作品敏感,没办法出版,于是索性就不要钱都发到网上。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所以有段时间颇吃了些苦,所以他的作品比较消极,但是文章憎命达,这也成就了他犀利的风格。

这个人的短篇漫画相当出色,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很有一套,情节构思和思想深度都非常厉害,我是很佩服的。他还有个特点就是人物对话的大量运用,不仅句句机锋,而且有效的承载了抽象深刻的主题。可以说,他的漫画已经可以作为观察当前社会某一层面的一个独特视角来供人解读了。

他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是一部网名叫谁动了我的JB 的漫画,最体现他漫画功力的作品是水昆 。这是他的作品链接

第二个人网名叫饺克力,学医出身。

他04年—08年辞职在家独力创作动画片《打,打个大西瓜》, 全片不到17分钟却用掉了他三年半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动画短片的综合质量达到了国内动画很少企及的高度。能让我看了感动的国产动画片,除了这个也就是前几年孟军的短片了。

第三个是缺月梧桐,当然这是笔名,他在起点上写了一部也叫缺月梧桐的小说

这部小说前面写得平平,但是随着剥茧抽丝般的叙述,让主题渐渐浮出水面之后,它带给我的震撼难以言表。王天逸在雨夜中反击同门追杀的情节直到今天我依然印象深刻。王天逸的沉浮就是人类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同化以及对个体内心异化的一个典型符号。

《缺月梧桐》写的是不再时髦的武侠题材,主题又如此另类,所以在起点这个追名逐利的场所刚开始并不受待见。我看作者一个通告,说他当时不声不响写这篇小说已经写了两年,突然发现流量大了起来,一查才知道上了起点首页。

这三个人都是独立创作,都经历了漫长寂寞的沉寂期,并且都在所属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比于整个产业的浮华,他们脚踏实地的执着令人钦佩。

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和美国日本比差距确实很大,日本一个游戏公司任天堂的市值超过850亿美元(07年数据),我们最有才华的创作者还在为生计发愁。但就是这些为生计发愁的人,用力扎根在中国,用心去解读中国,用作品在诠释中国。只要能给他们开一扇门,他们就会回报给我们一个新世界。

最后一个机遇点在于互联网对固有文化产业的冲击。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对于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都还是一头雾水,苹果推出ipod,用在线商店来销售音乐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案例,但是整体来说,世界文化产业的转型还没有明朗的前途。所以我们和美日还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我们现在是有很多困难,和对手相比我们还弱小的不成比例,但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在萌芽阶段都是困难重重的。只要我们明法正术,消除积弊,把中国青年身上沉睡着的激情和才华唤醒,建立一个上下一体,充分博弈,公平高效的文化产业机制,再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再一个三十年之后,寰宇之内谁主沉浮尚未可知!

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清晰面目没人能说得上来,但毫无疑问,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可能是庞大优秀的人才队伍。关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我们不会是像日本那样用一个单独的产业来主要承载这些功能,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行业混合体。我无法追踪它的成长轨迹,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坚持“解放人才而不是压制人才”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不会偏离方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