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李宗仁回忆录》谈到蒋毛对比 -- 种植园土

共:💬80 🌺2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李宗仁回忆录》谈到蒋毛对比

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先生去世至今已经1个半月了。

最早读到的唐先生作品是《李宗仁回忆录》(1981年广西出版)。在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书,第一张照片是一个戎装国民党将军很精神地叉腰站在台儿庄车站。80年代中期内地风气还很闭塞,发现这样一本书让刚读初中的我惊奇不已。文笔是极清新的,叙述也极连贯,只是民国初年军阀实在众多,战争实在频繁,读了好多遍还是半懂不懂其中关系,更谈不上了解作者唐德刚何许人也。

十几年后偶然读了《袁氏当国》远流版,才发现居然有人蠢到为卖国贼袁世凯辩解,而这个人居然就是《李宗仁回忆录》的作者。好奇之下做了一番查询,了解到唐德刚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之后,从1958年开始采访李宗仁,到1964年成书,居然整整花了6年时间。现在看来《李宗仁回忆录》恐怕是唐先生投入精力最多,也是保存民国史料价值最高的著作了。

后来又读了一些东西,对晚清、民国的变局明白了些,小时候读《李宗仁回忆录》印象就变得更很深了。假如你有兴趣,不妨把以下几本书混在一起读,看看能够调出什么样的怪味沙拉出来: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唐德刚《晚清70年》《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唐浩强《曾国藩传血祭、野焚、黑雨》

梁启超《李鸿章传》

陶涵的《蒋介石传》

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你可以看出,从曾胡左李开始,一代代的军阀就像电脑软硬件升级一样,是如何性能飙升的。

洪杨起事,清廷溃败,书生典兵,创造了军阀。从湘军到淮军。庚子事变,武卫各军覆灭,成全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先是袁大头手下的龙、虎、狗出场,再过渡为更强悍的东北胡子加洛阳秀才。

其余各地更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枪就是草头王。新军阀如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取代旧军阀如陆荣廷、陈炯明等。

比较能打的军阀包括吴佩孚、桂系(尤其第7军)、西北军。但吴佩孚的嫡系在历次直奉战争中早打光了,后期指挥的全是杂牌。桂系内部团结,也相当清廉高效,只是地方太偏,很难影响全国。西北军地处中原、华北、西北,练兵得法,士兵战斗力是其强项。但高级军官内部不团结(中原大战前夕,冯的大将们联手居然把头号猛将吉鸿昌逮捕关起来了,冯把吉降职为11师长,才把他放出来,然后吉鸿昌顺手把中央军打得屁滚尿流,蒋在陇海线上颇有点割须弃袍的难堪),财源不足,大将又很容易被收买(如石友三)。冯玉祥就败在内部倒戈上。

蒋中正真正的军事胜利包括:镇压商团、第一次第二次东征。但即便这些胜利,也和黄埔军中渗入的共产党关系很大。蒋的嫡系第一军中在北伐中获得的胜利是比不上其余各军队的,但挫折却占了相当部分,甚至还有师长王伯龄外出嫖妓,导致第一军被逐出南昌的闹剧。

严格说来,军事不算蒋的强项。李宗仁、冯玉祥、吴佩孚这些人都是行伍出身,一步步死人堆里爬起来的,唯独蒋公中正虽然读过军校,但没有以基层军官的身份带兵打仗,却去上海滩炒期货了,后来则是做孙博士的参谋,后来当黄埔校长,一跃而为总司令了。

但蒋在政治内斗、外交经验、和江浙财团关系方面,享有绝对优势,又有黄埔军校的人才储备。蒋的策略是:和军阀们斗政治,和政客们(如汪精卫)斗军事。如果打不赢,就收买对手让敌人垮掉。这样蒋公象棋、长跑两项都赢了世界冠军,虽然是长跑赢了象棋冠军,象棋赢了长跑冠军。江浙的财税+黄埔的学生+青帮手段成就了内战内行的蒋公中正。一步步爬起来之后,蒋公中正发现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多,民众难以管理,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特务手段。

军阀们磨练出了蒋中正。蒋中正磨练出了太祖这样的超级对手。

太祖有几个蒋中正彻底无法对付之处:

1)太祖钱极少,但政府、军队采用供给制,吃到小米就感到幸福无比了。把钱变为无用之物,反而显得不缺钱。况且战士还可以分地。抗战结束时太祖手下200多万雄兵,倒有2/3是农忙就回家种地的。

2)解放区把地分给了农民。谁动了这一亩三分地,农民就会和谁拼命。解放区几乎是无法渗透的,抗战中期太祖还经常1个警卫员不带,四处串门。蒋公敢吗?

3)共产党喜欢整风。大家或许会问共产党干嘛喜欢窝里斗来斗去的?但是经过整风,思想统一了,干部就可以充分授权、可以放心使用。

国民党极少整风,看看内部乱成什么样子。

4)太祖目光远大,未雨绸缪。说一个细节吧:抗战前线最缺人时,仍抽调了很多最优秀军事干部(如刘亚楼等)在延安培训,还有一些在苏联培训。在后来解放战争中,这些人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家或许会问,一批抗战老将(如陈光、段苏权)为什么未委以重任?其实太祖老早就在考虑用什么样的将领最合适打大兵团作战了。“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和蒋中正的小集团裙带主义,判若云泥。

5)军事指挥的灵活性。蒋介石喜欢在飞机上巡视,扔下若干总统手谕,遥控指挥军队。他的对手呢?说不定正骑在陕北某只毛驴上,几乎肯定不甚清楚手下每支军队具体位置的。但TG军队是一贯坚持严格纪律性基础上的战术灵活性的。TG某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哪怕是一个连长,在不违背上级意图的情况下,都有权决定进攻还是撤出。同时充分发扬了民主参与,士兵参与到连队决策中去。形成了既民主又集中,既坚持纪律,又机动灵活的风格。

不光是战术方面,连战略性的安排,太祖也是充分听取前线指挥官如林彪、粟裕意见的。只要情况必须,违令未必受罚。这和隆美尔非洲军团的风格类似:为了抓住战机,他手下的师长们并不觉得改变长官命令是多大的罪过。破译了德军密码的英军反而屡屡成为无意的受害者。对手下‘自由精神’的包容似乎无损于隆美尔的战绩和光辉。

指挥灵活性意味TG战术的极大优势。无论是游击战还是城市巷战,TG军队都有很大成就。游击战TG是鼻祖,就不说了,说说巷战吧。美军现在常常采用的战法之一是不走街道,穿墙打洞,造出一条新路出来,伤亡会小得多。不过这个战法林彪1947年就总结出来、普遍采用了。

反思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就觉得窝囊至极。战役越重要,蒋公越关注,结果肯定越糟糕。记得某网友说过,如果沪宁战役时,中国在南京周围还留有3-5师部队,日本人敢南京大屠杀吗?只有蒋中正这样的白痴才为了表现给外国人及江浙财团看,才打这样的蠢仗,让国军精华付之一炬,人民完全失去保护。

如果交给太祖去打,估计日军会痛不欲生的。交给李宗仁、冯玉祥去打,一样好很多。李宗仁凭借几个杂牌部队,不照样消灭1万多日军?李指挥下的汤恩伯和蒋指挥下的汤恩伯简直判若两人。

看到国军抗战结束之后“劫收”沦陷区百姓资产的丑态,更是觉得这个政权跑到台湾一点都不冤枉。居然还有某人写了一本《下水道1949》要求大陆道歉。真是脑残。

《李宗仁回忆录》出版之后,台湾还专门出来一部《批判李宗仁回忆录》,大骂桂系。这反而说明了唐德刚这部书,不管是不是100%真话,至少是有一些价值的。否则台湾不用那么着急反驳。

天佑中国,才使全国解放,建立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强有力政权。这是自传统农村宗法结构1840年渐趋崩溃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重建。不管你的政治倾向如何,你多么反对太祖,你大概不会否认至少这样一个集权政府执行能力比一盘散沙的蒋介石政权要好太多。

1949年以来,我们和美帝干了2仗(援朝、援越),建立了缓冲地带。和苏修、阿三各干一次,此外支持了无数亚非拉的游击队,使得太祖热爱和平的名声流传不广。但其实太祖不大喜欢打仗的,他只是天性比较喜欢欺负强者。故而挑选的对手是很有限的:国土300万平方公里以下,人口少于两亿的对手,基本不打。

通过农垦、移民加强了对北大荒、内蒙、新疆、西藏控制。直到1978年为止,这个政权是绝对相信人民的,敢把枪发给老百姓。

敌对势力是绝对胆怯的。比如,新疆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虽然有维奸之名,其实还是有疆独之实的:曾下令发枪数万支给维族群众,便利造反。可惜TG发现势头不对,下令缴枪,维族群众几乎一支不少地缴了回来。赛福鼎气得吐血:唯一一次洗刷自己维奸名义的机会也失去了。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任何国家敢想象的侵略对象了,含日本在内。但是目前国力虽强,尚远不能恢复清末的地缘格局,甚至这样的念头都不敢动。使得我们不能不怀念毛的时代。

最后,回顾一下李宗仁是怎么描述大革命时代任广州农民讲习所所长的太祖的:“时常穿一件蓝布大褂,长得身材高大,肥头大耳。在议会席上发言不多,但每逢发言,总是斩钉截铁,有条不紊,给我印象很深,觉得这位共产党很不平凡”

通宝推:闯江湖,煮酒正熟,南加菜帮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