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李宗仁回忆录》谈到蒋毛对比 -- 种植园土

共:💬80 🌺2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从《李宗仁回忆录》谈到蒋毛对比

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先生去世至今已经1个半月了。

最早读到的唐先生作品是《李宗仁回忆录》(1981年广西出版)。在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书,第一张照片是一个戎装国民党将军很精神地叉腰站在台儿庄车站。80年代中期内地风气还很闭塞,发现这样一本书让刚读初中的我惊奇不已。文笔是极清新的,叙述也极连贯,只是民国初年军阀实在众多,战争实在频繁,读了好多遍还是半懂不懂其中关系,更谈不上了解作者唐德刚何许人也。

十几年后偶然读了《袁氏当国》远流版,才发现居然有人蠢到为卖国贼袁世凯辩解,而这个人居然就是《李宗仁回忆录》的作者。好奇之下做了一番查询,了解到唐德刚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之后,从1958年开始采访李宗仁,到1964年成书,居然整整花了6年时间。现在看来《李宗仁回忆录》恐怕是唐先生投入精力最多,也是保存民国史料价值最高的著作了。

后来又读了一些东西,对晚清、民国的变局明白了些,小时候读《李宗仁回忆录》印象就变得更很深了。假如你有兴趣,不妨把以下几本书混在一起读,看看能够调出什么样的怪味沙拉出来: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唐德刚《晚清70年》《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唐浩强《曾国藩传血祭、野焚、黑雨》

梁启超《李鸿章传》

陶涵的《蒋介石传》

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你可以看出,从曾胡左李开始,一代代的军阀就像电脑软硬件升级一样,是如何性能飙升的。

洪杨起事,清廷溃败,书生典兵,创造了军阀。从湘军到淮军。庚子事变,武卫各军覆灭,成全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先是袁大头手下的龙、虎、狗出场,再过渡为更强悍的东北胡子加洛阳秀才。

其余各地更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枪就是草头王。新军阀如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取代旧军阀如陆荣廷、陈炯明等。

比较能打的军阀包括吴佩孚、桂系(尤其第7军)、西北军。但吴佩孚的嫡系在历次直奉战争中早打光了,后期指挥的全是杂牌。桂系内部团结,也相当清廉高效,只是地方太偏,很难影响全国。西北军地处中原、华北、西北,练兵得法,士兵战斗力是其强项。但高级军官内部不团结(中原大战前夕,冯的大将们联手居然把头号猛将吉鸿昌逮捕关起来了,冯把吉降职为11师长,才把他放出来,然后吉鸿昌顺手把中央军打得屁滚尿流,蒋在陇海线上颇有点割须弃袍的难堪),财源不足,大将又很容易被收买(如石友三)。冯玉祥就败在内部倒戈上。

蒋中正真正的军事胜利包括:镇压商团、第一次第二次东征。但即便这些胜利,也和黄埔军中渗入的共产党关系很大。蒋的嫡系第一军中在北伐中获得的胜利是比不上其余各军队的,但挫折却占了相当部分,甚至还有师长王伯龄外出嫖妓,导致第一军被逐出南昌的闹剧。

严格说来,军事不算蒋的强项。李宗仁、冯玉祥、吴佩孚这些人都是行伍出身,一步步死人堆里爬起来的,唯独蒋公中正虽然读过军校,但没有以基层军官的身份带兵打仗,却去上海滩炒期货了,后来则是做孙博士的参谋,后来当黄埔校长,一跃而为总司令了。

但蒋在政治内斗、外交经验、和江浙财团关系方面,享有绝对优势,又有黄埔军校的人才储备。蒋的策略是:和军阀们斗政治,和政客们(如汪精卫)斗军事。如果打不赢,就收买对手让敌人垮掉。这样蒋公象棋、长跑两项都赢了世界冠军,虽然是长跑赢了象棋冠军,象棋赢了长跑冠军。江浙的财税+黄埔的学生+青帮手段成就了内战内行的蒋公中正。一步步爬起来之后,蒋公中正发现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多,民众难以管理,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特务手段。

军阀们磨练出了蒋中正。蒋中正磨练出了太祖这样的超级对手。

太祖有几个蒋中正彻底无法对付之处:

1)太祖钱极少,但政府、军队采用供给制,吃到小米就感到幸福无比了。把钱变为无用之物,反而显得不缺钱。况且战士还可以分地。抗战结束时太祖手下200多万雄兵,倒有2/3是农忙就回家种地的。

2)解放区把地分给了农民。谁动了这一亩三分地,农民就会和谁拼命。解放区几乎是无法渗透的,抗战中期太祖还经常1个警卫员不带,四处串门。蒋公敢吗?

3)共产党喜欢整风。大家或许会问共产党干嘛喜欢窝里斗来斗去的?但是经过整风,思想统一了,干部就可以充分授权、可以放心使用。

国民党极少整风,看看内部乱成什么样子。

4)太祖目光远大,未雨绸缪。说一个细节吧:抗战前线最缺人时,仍抽调了很多最优秀军事干部(如刘亚楼等)在延安培训,还有一些在苏联培训。在后来解放战争中,这些人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家或许会问,一批抗战老将(如陈光、段苏权)为什么未委以重任?其实太祖老早就在考虑用什么样的将领最合适打大兵团作战了。“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和蒋中正的小集团裙带主义,判若云泥。

5)军事指挥的灵活性。蒋介石喜欢在飞机上巡视,扔下若干总统手谕,遥控指挥军队。他的对手呢?说不定正骑在陕北某只毛驴上,几乎肯定不甚清楚手下每支军队具体位置的。但TG军队是一贯坚持严格纪律性基础上的战术灵活性的。TG某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哪怕是一个连长,在不违背上级意图的情况下,都有权决定进攻还是撤出。同时充分发扬了民主参与,士兵参与到连队决策中去。形成了既民主又集中,既坚持纪律,又机动灵活的风格。

不光是战术方面,连战略性的安排,太祖也是充分听取前线指挥官如林彪、粟裕意见的。只要情况必须,违令未必受罚。这和隆美尔非洲军团的风格类似:为了抓住战机,他手下的师长们并不觉得改变长官命令是多大的罪过。破译了德军密码的英军反而屡屡成为无意的受害者。对手下‘自由精神’的包容似乎无损于隆美尔的战绩和光辉。

指挥灵活性意味TG战术的极大优势。无论是游击战还是城市巷战,TG军队都有很大成就。游击战TG是鼻祖,就不说了,说说巷战吧。美军现在常常采用的战法之一是不走街道,穿墙打洞,造出一条新路出来,伤亡会小得多。不过这个战法林彪1947年就总结出来、普遍采用了。

反思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就觉得窝囊至极。战役越重要,蒋公越关注,结果肯定越糟糕。记得某网友说过,如果沪宁战役时,中国在南京周围还留有3-5师部队,日本人敢南京大屠杀吗?只有蒋中正这样的白痴才为了表现给外国人及江浙财团看,才打这样的蠢仗,让国军精华付之一炬,人民完全失去保护。

如果交给太祖去打,估计日军会痛不欲生的。交给李宗仁、冯玉祥去打,一样好很多。李宗仁凭借几个杂牌部队,不照样消灭1万多日军?李指挥下的汤恩伯和蒋指挥下的汤恩伯简直判若两人。

看到国军抗战结束之后“劫收”沦陷区百姓资产的丑态,更是觉得这个政权跑到台湾一点都不冤枉。居然还有某人写了一本《下水道1949》要求大陆道歉。真是脑残。

《李宗仁回忆录》出版之后,台湾还专门出来一部《批判李宗仁回忆录》,大骂桂系。这反而说明了唐德刚这部书,不管是不是100%真话,至少是有一些价值的。否则台湾不用那么着急反驳。

天佑中国,才使全国解放,建立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强有力政权。这是自传统农村宗法结构1840年渐趋崩溃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重建。不管你的政治倾向如何,你多么反对太祖,你大概不会否认至少这样一个集权政府执行能力比一盘散沙的蒋介石政权要好太多。

1949年以来,我们和美帝干了2仗(援朝、援越),建立了缓冲地带。和苏修、阿三各干一次,此外支持了无数亚非拉的游击队,使得太祖热爱和平的名声流传不广。但其实太祖不大喜欢打仗的,他只是天性比较喜欢欺负强者。故而挑选的对手是很有限的:国土300万平方公里以下,人口少于两亿的对手,基本不打。

通过农垦、移民加强了对北大荒、内蒙、新疆、西藏控制。直到1978年为止,这个政权是绝对相信人民的,敢把枪发给老百姓。

敌对势力是绝对胆怯的。比如,新疆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虽然有维奸之名,其实还是有疆独之实的:曾下令发枪数万支给维族群众,便利造反。可惜TG发现势头不对,下令缴枪,维族群众几乎一支不少地缴了回来。赛福鼎气得吐血:唯一一次洗刷自己维奸名义的机会也失去了。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任何国家敢想象的侵略对象了,含日本在内。但是目前国力虽强,尚远不能恢复清末的地缘格局,甚至这样的念头都不敢动。使得我们不能不怀念毛的时代。

最后,回顾一下李宗仁是怎么描述大革命时代任广州农民讲习所所长的太祖的:“时常穿一件蓝布大褂,长得身材高大,肥头大耳。在议会席上发言不多,但每逢发言,总是斩钉截铁,有条不紊,给我印象很深,觉得这位共产党很不平凡”

通宝推:闯江湖,煮酒正熟,南加菜帮主,
家园 你对冯玉祥的评价似乎过高

冯玉祥就是个两面派,连自己一手培养的部下都容不得他 还指望他来领导抗战? 抗战中军队里面最大的两个汉奸就是冯的部下,印象韩主席还曾经是冯的警卫员.虽然冯的部署里也出了张,吉这样的爱国将领,但是冯的领导无方是可以肯定的.要冯来指挥抗战我是不看好的.

家园 有一点起码是错的

但太祖手下的指挥官,哪怕是一个连长,都往往有权决定进攻还是撤出。不光是战术方面,连战略性的安排,太祖的意见有时都不得不暂且让位给前线指挥官如林彪、粟裕。这和隆美尔非洲军团的风格类似:他手下的师长们从来不觉得改变长官命令是多大的罪过,只要战场情况必须如此。破译了德军密码的英军反而屡屡成为无意的受害者。对手下抗命的包容似乎完全无损隆美尔的光辉
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这支军队的基本特征。

写回忆录的人往往会把抗命作为某位人物当年多么英明的例证,却也造成了这样的假象。

在TG中,抗命是要杀头的。因为桀骜不驯而被处理的人也是太多了。但TG的高明在于你可以申辩,你可以保留意见,你可以发表意见,但最重要的是一旦有了决议,就要坚决执行。

家园 你说的有道理。冯没有钱,军队自己养活自己。

冯手下的将领很容易被收买,因为部队太穷了。

如果有财税,冯带兵的本事是可以的。但有没能力当政府领袖不好说了。

冯属于枭雄人物。从北洋中的杂牌一步步混到西北军数十万人马,是不简单的。西北军打仗不差的,喜峰口、百灵庙都是西北军打的。所谓大刀向鬼子砍去,就来源于西北军的抗日事迹。

但要是有中央军在背后,西北军对日本就打不好了,因为至少要布置60%实力防范蒋,防止抄后路。

中原大战,蒋收买了韩复榘、石友三、张兰峰,是西北军中最喜欢叛变的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土匪。连老主子都叛变,更不要对蒋介石了。处决韩复榘之后,后者多数投降了日本。

家园 对比

蒋是百年一出的人物,抗战胜利后携战胜国之余威,还是有能力结束军阀割据统一中国。他能够借势,顺水推舟。

毛是500-1000年一出的人物吧,能够逆势而为,有条件干革命,没条件创造条件干革命。蒋遇到他只能叹时运不济。

家园 或许应该表述为严格纪律性基础上的战术灵活性。

TG纪律性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基础,是根本。TG宣传的永远是邱少云之类的英雄。但灵活性宣传得不多。因为宣传灵活性,队伍就乱了。

但是以TG武器装备之差,没有灵活性是不能胜打仗的。授权是充分的。

举一个国民党老兵的回忆录中提到的例子,“共军1个连”追击国军占领云南某个县城,后来大批国军至此,共军一看国军人数太多,就立即主动撤离了县城。

此例中TG连长是最高指挥官,上级没有交代占领并坚守城池的战斗任务,那么他是有权自行决定进退的。而类似情况下国军就必须等命令是放弃还是坚守。没有命令就要等命令。这就是所谓正规化条例化。

再举一例,新疆剿匪一些部队被叛军包围。那么是守是突围基本上是基层部队决定的。不会出现放弃阵地或者突围受损失就要受处分的局面。

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了任务,那么必须完成任务。塔山阵地打光了多少部队呀,但你敢撤离试试?肯定毙掉。这是纪律性。

你所说的最后一点是军事民主化,士兵参与决策。美军俘获了一些志愿军士兵,发现TG士兵了解情况程度远超过其他军队。这是TG军队一个特色。这是TG战术灵活性的源泉。

但灵活性基于基层部队的战术素养。直到60年代TG军队基层指挥官的战术还是高的惊人。

家园 这个表述还是大体还是准确的

TG的卓越在于对于基层高度授权,充分信任,而基层对高层也是同样高度信任,高度执行上级的命令意图,上下同欲者胜。

但是,很多人讲的TG的灵活其实是在讲游击队的游击习气,这其实是正规战,运动战的大敌。

家园 ‘游击习气’一样可以用在正规战

记得高丽棒子有个《太极旗飘扬》之类片子,其中一个镜头是满身遍野的TG志愿军冲过来,所谓的人海战术。

不可否认,这样的场景偶尔会在朝鲜出现,但一般都是比较大的战役且比较关键的地点。人数也远不象电影里那么密集。

运动战时,多数情况下志愿军是很细致耐心地夜间攻击的。夜晚很长,三三两两的部队慢慢渗透,当敌人机枪扫射时就隐蔽,机枪停了,再前进几步,响了,再隐蔽。偶尔用迫击炮或手榴弹消灭一两个火力点。美军火力很强,后勤也很棒,但前线部队的弹药仍是很有限的。弹药消耗的差不多,美军的大限就到了。

如果TG弹药消耗的差不多了,米军就保住了。毕竟TG的子弹、炮弹实在少得可怜。手榴弹相对稍多一些。

也有TG冲击得很猛的情况,但多数效果不好,损失惨重。

阵地战时,白天守在反斜面坑道里。用后面山头的机枪火炮保护坑道口。到晚上突击山头,把敌人赶下山,工事毁掉。白天敌人再回来修阵地。。。周而复始。

伏击战,打掉敌人的坦克比较难,但只要吸引坦克停下来开火就够了。后面的车辆就不得不停下来,成了活靶子。坦克部队经常发现,自己激战一番,得意洋洋全身而退了,他们护送的车队则完全成了一个血与火的世界。此外,美军还回忆TG不知为何狂爱集中火力打救护车造成交通堵塞。美军也知道TG并不残暴,有时还主动释放战俘,但为何跟救护车过不去?美军要是知道,TG指挥官让半文盲士兵们找个比刷着红白相间'+'字的救护车更明显的目标实在太难了,他们就会换一种涂装。

这些算不算游击习气?

家园 读书时候看过这部书,确实很不错

现在只记得两个细节,1是李在年轻时身手矫健,骑烈马被摔伤,跟宋太祖的故事相仿。2是李批评日本侵华的战略,认为日本做的不对,如果这样、那样中国就拿下了云云,大段大段议论。

书很好,推荐一下。

家园 肥头大耳?

农民讲习所时候的太祖,当得上这个夸奖?看照片恐怕还是郭公的第一印象靠谱,“貌如妇人好女”。

家园 这个肥头大耳从何说起?
家园 文中只是引用原著。可有1926、27年毛的照片吗?
家园 我知道是引用原著,没说您呢

献支花。

我只是怀疑李宗仁的记忆力,或者是老唐的记忆力

家园 呵呵。谢了。有1919、1921、1924年照片

链接在下面。

主席年轻时显然不瘦,至少是个大脸盘。

1926/27年主席日子还算顺心,在广州办农民讲习所,压力不是很重。除了跟陈独秀闹点别扭之外,烦心事不多。应该比1924年胖一些。

不过太祖的体重似乎起伏很大。从秋收起义去井冈山之后,就消瘦了不少。估计吃南瓜吃的。长征路上称得上相当憔悴。之后则很瘦(参加和贺子珍的合影)。陕北的小米养人,1936年看上去就恢复元气了,精神了很多,但还是瘦。

抗战后就发福了。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11969-2-1.html

http://bbs.1926cn.com/viewthread.php?tid=13422

家园 花赞

1)太祖钱极少,但政府、军队采用供给制,吃到小米就感到幸福无比了。

这段有点皮相。

关键是太祖改变了千古以来中国的陋习,就是兵为将有。这个历朝历代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包括开国皇帝,因为这牵扯到将领整个家族甚至于整个将领阶层的利益。比如朱元璋斩赵仲中而以其弟领其兵,孙权想把某人的兵转给吕蒙而吕蒙反对。

有了这样的制度,兵就跟游戏里的僵尸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将领的一个属性而已,所以蒋介石可以花钱买将领顺带把兵也买了。

到了红军这边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蒋介石不是没买过红军将领,远到红军时期的某个师长(朱德回忆,结果该师长被警卫员击毙),近到抗战时期的张兰事件,但是买过来仅仅是将领一个人而已。

太祖伟大之处在于觉醒人民觉醒战士,让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老蒋有足够的钱可以收买任何一个人,却没有可能通过收买一个人收买一个部队,遑论整个阶层,老蒋要是能收买整个阶层,老蒋就不是老蒋了,而成了老共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