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重估中国GDP是否堪称世界第二 合理区间在哪里 -- 高士奇

共:💬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中国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人均GDP是一国经济的最大基本面。它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演变趋势的主要解释变量,因而无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投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GDP数字是按官方汇率确定的,而汇率又是不断变动的,因而存在失真。本文依据多种方法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重新测算,得出了中国人均GDP3000多美元的新结论。

  同是用美元对中国2003年中国GDP规模进行估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相差近5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就算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大为不及;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人均GDP已经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国家统计局“藏富”,是世界银行别有用心,还是另有原委使得中国GDP如谜一般难以琢磨。

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有从支出角度测算的支出法(ICP方法)和从生产者角度测算的生产法(ICOP方法)两种,这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两种方法相对应的。世界银行也是通过对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进行广泛调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进行计算的,这第二套排名的结果就是运用ICP法得出的比较结果。这种比较由联合国进行,是一个一个地分开做的。因此,凡是没有比较过的年份就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增长率外推,还有很多没参加的国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推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外推,一个是时间的外推,一个是空间的外推。中国没有参加ICP,数据是用任若恩和陈凯在1986年做的那个比较结果外推的。世界银行最后作出的GDP6353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的结果就是在此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相隔近20年的外推时间实在太长,而且中国这20年正是改革深入开展,各种指标体系变动激烈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必定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中国至今还没有参加ICP,因此也没有新的比较基础来替换它。

  由此可见,中国2003年6万多亿美元的GDP实难令人信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像是别人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加的光环,而1万多亿美元的GDP总量又似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呼声甚嚣尘上的关口显得过于单薄,孰是孰非,确如雾里看花,迷茫一片。

  中国威胁论

  近年来,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一种是“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独立于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而一枝独秀,甚至有10年之内赶超美国的可能。

  从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对中国官方得出的1992年GDP数进行了大幅上调(幅度达到34.3%)开始,GDP是否低估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排名又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导致关于GDP低估的讨论愈演愈烈。针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专家许宪春先后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由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和体制性转轨等因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其多年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测算,中国的GDP并不像世界银行指出的有那么大的低估幅度,而是有的地方高估,有的地方低估,最后GDP总量变化不大,或略有低估。并且指出随着中国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方法体系上已与国际接轨,世界银行也基本认可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学者王小鲁也认为“中国的GDP的统计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漏洞,有很多没有算进去的部分。但总体来讲,在90年代我们认为虚报的比漏报的情况严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还是认为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GDP的真相。至于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所得到的世界第二的排名,由于中国的基准数据年代过于久远,可信度不高。

  为何国内外总是有人在中国GDP低估问题上纠缠不休呢?从正常思维来看,向往富裕是每个人的共性,何以国外的一些论调总要给中国戴上富裕的帽子,而中国却坚辞不受呢?事实上,老外给你戴高帽是有原因的。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则中国就超越了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在国人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能享受的优惠待遇将不复存在;假如人均5000美元的高帽是被强加的,我们就更得不偿失。所以,隐含在GDP估值争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是一些发达国家意图以中国走向富裕为由来直接增加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缴费义务,并使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获取优惠贷款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特惠待遇受到影响。而国内学者也看破了老外的用意,从统计测算的角度证明中国的GDP没有低估,对其论调还以颜色。

中国崩溃论

  再来看关于中国GDP被严重高估说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持此论调者说中国的数据是假的,中国严重高估了GDP,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针对两种论调,国内的学者们旁征博引,纷纷撰文发表评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内的GDP研究专家任若恩、许宪春等人的观点。

  先说认为中国GDP高估的罗斯基。罗斯基2001年在“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和“如果相信中国的GDP统计,风险可要自己承担”两篇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称,在1997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经济累计增长了24.7%,可是能源消耗下降了12.8%,国内航线的旅客里程数仅增加了2.2%。用这些数据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高估了GDP。他认为中国1998年的GDP增长大概只有2%,甚至有可能是负的。后来任若恩教授(2002)发表文章“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以1971~1999年间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美国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不同步为论据反驳了罗斯基的观点,指出罗斯基的研究由于方法的片面性,其结果是不负责任的。之后罗斯基又在2002年发表“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核算:目前的状态”一文,文中引经据典,表示任若恩的研究是脱离实际的,依然维持其关于中国GDP高估的观点。

  那一时期关于中国GDP是否高估的争论热闹非常,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和衰退,何以中国能够独善其身,这引起了大家的“眼红”。这从罗斯基的文章中认为1998年中国公布数据的尤其可疑中可见一斑,因为国内学者也普遍怀疑1998年为了“保八”而公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二是罗斯基的文章一直在能源问题上紧咬不放,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有统计表明中国在1996~2000年间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下降的。如果接受罗斯基关于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观点成立,如果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就等于说中国的能源消耗系数没有下降,即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减少,中国就要负起承担全球环境恶化的责任。

  总之,国际上关于中国GDP的论调,不论是GDP的高估还是低估,都有一定的言外之意。

  其实,通过对中国经济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入考察研究,就能找出高估或低估的原因,对中国GDP准确的分布区间进行较准确的定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