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少林拳法·拳打八字说》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3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少林拳法·注解·点评·接上页

阴阳体用歌诀

拳道承传本一理,虚实阴阳论形气。

形有形之阴阳体,气有气兮阴阳用。

气形体用分阴阳,阴阳开合是真趣。

心意如梭六合形,乾坤定位明尊卑。

歌诀内容表达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千古一脉承传,不外是“太极阴阳的天人合一之理法”。故阴阳学说用于传统拳术之中,有“修炼、建体、至用”的分别,下面先说自身的阴阳之体,及身体的阴阳划分,然后再表其用中的阴阳说法。而“练”也就在其中了。这样论述条理分明便于习拳者熟知、掌握、运用,是为打开习拳者的思路、意境,提高练、用中的悟性。

人身一立,便为太极之体,自有“内气、外形”的阴阳之划分来分别对待。内气为阳,似天乾,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外形为阴,似地坤,具镇静厚载,顺随之德,阴柔之质。内气、外形,柔外刚中的匹配如一,“意气为君骨肉臣”,乃是自身内气、外形的君臣主从匹配的基本法则。即“健顺”二合一的阴阳、虚实、动静、刚柔统一的德之体。此乃按“乾坤”功能的性质划分的阴阳之体说。

外形体之阴阳位置的划分

一、天地定位:腰脐以上为天,属阳,轻虚为本;腰脐以下为地,属阴,松沉为本。此乃上下的天地阴阳之定位。

二、各部位的阴阳定位:全身形体经络,凡阳经所行部位为阳,为伸展;阴经所行之部位为阴,为收缩。

三、根梢阴阳定位:实足乃一身之根,头乃一身之梢;胯为虚足之根,足指尖为虚足之梢;肩为一臂之根,手指尖为一臂之梢。根节属地才,为阴,梢节属天才,为阳,领气之所。

四、内外阴阳定位:一身按部位分,内者为阴,外者为阳。如果细分的话,以腰、背、胸、腹而论,阴阳划分如下:腰脐为中界,上至颈喉,下至会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

腰至大椎的后背,为阳中至阳,名太阳。

腰至会阴穴臀后,为阳中之阴,名少阳。

肚脐至喉的胸腹,为阴中之阳,名少阴。

肚脐至会阴少腹,为阴中至阴,名太阴。

以此为例,说明自身各部位阴阳的分别。划分已定,则阴阳的属性,功能作用是不变的。只有“体”的阴阳划分明白,则“用”就必须清楚。下面在论“用”法的阴阳概念。

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进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摘自《牛谱杨氏九诀》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有“体”,就有体之“用”。然以法而论,“体、用有别”。即“建体之法”和“运用此体攻防之法”是有分别的。习拳者不能不知。今以“阴阳诀”中所论的数相内容,择其要者,以明传统拳法“阴阳之间”的概念。

先要明知:内气、外形,皆具有“吞吐、开合”之用。而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的匹配合一之用中,又有气开形合、气合形开;气吞形吐、气吐形吞的“阴阳”同时存在的艺境。何止“开合、吞吐”如此,开吐为阳,合吞为阴。凡两两相对的诸法中,皆用是法,皆如是法,可知传统拳法“阴阳体用”的运用之妙,存乎其中矣!

如:进退、动静、虚实、攻守、伸缩、曲直、方圆、刚柔、吞吐、趋避、闪展、收放等项目中,以阴阳区分的话。进、动、实、攻、伸、直、圆、刚、吐、趋、展、放皆属阳法;退、静、虚、守、缩、曲、方、柔、吞、避、闪、收皆为阴法。再有“开”者为阳;“合”者为阴;“升”者为阳,“降”者为阴。凡此种种,不可胜数。明此“体用”之阴阳,则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虚虚实实得中平,松紧紧松勿过正”等拳诀谚语,无不是说“阳刚之内气”和“阴柔之外形”的相互为用,相互作用的。

然要知道传统拳法中“圆机活法”的“伏机”之法的阴阳之运用。即“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是为“伏机”。即潜伏待动之机制,简名之曰:“伏机”。拳论云:“习拳要先求伏应,再明转关、过角”中的伏应二字,就是潜伏待动的应变机制之简说。伏机之制广泛存在阴阳两仪诸法中,自见“四象法则之妙用”,伏机之制是拳势生生不已之源头,是明察攻防阴阳变化的根本法则。举例说明:“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终为真及神明矣”(语出《杨氏传钞老谱》)前两句说明:见对手之势入来则形开以化之,形开为阳、为动。配以“看来则降”,即内劲之降,降者为合、为阴、为静。内气、外形,开合、动静,阴阳匹配,对手攻势自然化解;对手无隙自然退出而去,以合击之,形合为阴为静。配以就去则升,即内劲上升,升者为阳、为开、为动。内气、外形,开合、动静,阴阳匹配,其走化亦难逃粘逼追击。此乃内劲、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相互为用的“伏机”之制。也是本《拳经》所说的“势去意回”的自身动变平衡的机制之方法。只有运用此法,才能时至神知,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

如再以“气刚形柔”的阴阳刚柔之观点,分析攻守两势的刚柔之运用,更为明晰。《陈谱》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不能化解对手之攻势;“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不能摧毁对方之守势。此乃解文所说:“需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的精义。如“以阳刚健之体,阴柔顺之体”的“柔化刚发”的各自功能作用来论,则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技术方法就是“以柔用刚”了,此乃真攻防功夫。

通过如上论述,习拳者若不明“阴阳、刚柔、气形”的体、用,则拳法无变化攻防之妙可言了,自然便有呆钝之嫌。故应明白传统拳法“阴阳体用”之理法,才能知道胜败之机制。

先贤所云:“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法”,又能审视在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又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之妙也。即言“伏机”之法也。以此而观之,欲想传统拳术攻防功夫上身能以至用,就应从上述“气形、刚柔、阴阳”建体至用入手修炼,可入正途,可望修得正果,而能入上乘艺境。此乃“求察阴阳”之大作用尔。即首求阴阳伏机之制、之用。

三、浑身着力,脚跟乃强

阐释:

此言能明阴阳,则当察其周身用力是否均匀。而周身用力,可有两种说法,一是外形之劲力,一是内气之力,再就是内气外形匹配合一之力。本《拳经》有“用力”一说:“周身用力,逐一细推。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颏如龙戏珠而挺出。肩膊如铁,浑坚而陡来。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暮神设想之巧者也”。此用力的周身之法,非外形单独能做得到,从“暮神设想之巧者也”一句可知,尚有运用内气调身之法才能做得到。然综观本《拳经》之始终内容,没有“气贯周身”之内功法的论述,只有一句“夫气者,力也”之内容,只好借用《剑经》的“气贯周身法”加以论述了。“夫内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于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则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上面两段之论述,配合互用的理解,其精旨妙义正是周身用力均匀、自身头顶至足底的内外如一,上下周身一家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法功夫。

习拳者能明阴阳,则当审查其周身用力是否均匀,自身自头至足底,是否内外如一,上下周身一家。足的蹬踩之劲势,是否可以满足周身上下左右前后的攻防之用。是否能手、身、足三节齐到。能齐到者自强,能周身均匀,落点不先不后而均停者为强。拳讲一片之法,即内劲、外形之拳势如行云流水,动静轻清而灵,又要一时分别有序的同到当到之位。若内气、外形,不在一时同到当到之位,是谓“当至不至;不当至而至”。是自己不合,先有弊病在身。不知浑身着力之精义。

欲避此病,当知“真实虚败”之理。内劲真实的功夫是“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乃制胜的根本。外形虚假的功夫,当为不为,不当为而为之,乃致败的根源。真实的功夫:意气君来骨肉臣,内外周身一家,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内外无牵扯吊挂、游形离位的乖戾之象,动则一动无有不动,动的恰如其分;静则一静无有不静,止于至善。知阴阳之玄机,明变化之妙用,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分毫无差,胜机稳握。虚假的功夫:阴阳内外不明,自身内外不能如一,上下周身不为一家,只知手舞足蹈,不知中气窍要,攻则蛮横、僵硬,筋努骨突,尚气用力以图取胜;守则不分门别户,破绽百出应顾不暇,顶扁丢抗,百病丛生。此等身法,何能言战。如何能气形的时空统一的得机恰势之用招。于此之论,可见少林拳法精且详矣!

“脚跟乃强”有两解,一为:“手到脚必到,打人如薅草”。是脚跟步到位的意思。一为:“支点力增加”之用;又:劲从足下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越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脊背,过肩肘达于掌指,气升于头顶,壮威之势。而此三项内容,皆关乎浑身着力用势之中的效果。故格外提出“脚跟乃强”之说法。如与拳谚:“手打三分脚打七;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落步成招;八卦全凭步来转,站住便是落地花”等说法合观,则知上述三项内容的精义都存在着。

四、起伏进出,得先者王

阐释:

起伏进出者,此处乃言“势”所用之法,然“势”者何?拳论云:“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气者,内气、中气、内劲的意思。势者,形势、外形之势,即外形以势论。《易经》中:乾卦曰:“天行健”;坤卦则曰:“地势坤”。此乃言天地之德的,乾天刚健而坤地柔顺,坤顺乎乾。惟有坤顺乎乾时,才能显坤德的效用。即拳法中外形顺从内劲,只有外形顺从内劲时,才能显外形柔顺之德的效用。然外形处明可见,内劲处幽不可见。故将内劲、外形主从合一的拳势,以“势”来言之。故知“乃势之所用之法”中的“势”,又是“拳势”之意。说明“拳势”之用,有起势、伏势、进势、退势、展放势、卷蓄势等等的多种变化之用,皆是自身内气、外形的阴阳变化而成之。再一次申明这个道理、目的是说明“得先者王”的精义。

习拳用招、较技攻防,虽然知道运用起伏进退者,乃势之所用之法,尚不知拳势之所如何至用。只有“得先者,方可为胜利之王”。而关于“得先”之论,得先之法,要在先明自身攻防机制,“得先”之精义可明矣!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机制,乃“听探”的良知,运用“顺化”的良能。即“驭动以静、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说的是“驭听探以顺化,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互为其根”。然听探的功能有“眼之见性,耳之听觉,皮肤之触觉,神之灵觉”,眼之见性灵者,审视有先见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此乃得先之一法尔。耳之听觉,可闻声变位,闻风变势,此亦得先之一法尔。神之灵觉,神以知来者如何丝毫无差,乃得先之上法也。此诸法合为“听探”之良好的知能,简称:良知。乃得先之妙法尔。虽有听探的得先之妙法,还不够!还要能在此基础上“先机于人”,才能胜人。即顺化的机制之良好能力,才能先机于人。有此“先知于人的听探之良知,再有此先机于人的顺化之良能”,便能时时处处“得先”而胜人,便可有王事之举了。即较技攻防可为胜利之王了。而关于“得先”之说,各家皆有妙论,可共参之。

如太极拳门李亦畲先生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人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并阐发说:“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又论动手较技之时:“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涌泉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此论“得先”之法,可谓精且详矣!

习拳者可从前贤之论述中,品味“得先”诸法之精义。明白得先有“先知”和“先机”的分别,必须弄得清楚明白,方知“得先”之精义,以为己之所用,自不迷矣!

然本《拳经》曹氏注文之论,另有妙解,亦不可忽视之。“诀言以快为主,不可濡滞也。然得先者王,不是先去打人道理,是我先有预防攻诱之备。谚云‘快打慢者,即此之谓也’”此正是即能先知于人,又能用先机之法、先机于人。备而无患之谓也。此亦是:“知在机先,机在知后”的精义。

先说不可“濡滞”也。濡滞者,迟滞、阻塞停留之意,涩滞不连贯之象。即自身之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存有“濡滞”之景象,是谓贯串如一,周身一家。如有“濡滞”之景象发生,自生“隔”病,而出“断”象,自不接续贯串如一了。正后面所言“拳有寸隔,沾衣便亡”的自伤之病。

再说“以快为主”。这里所言的“以快为主”,不是肢体、身法的妄动,盲动的无序之蛮快,而是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有序之一气贯串的及时到位之意,即“动急则急应”的真快之法的体现。而且这个以快为主又是在“意在人先”的基础上的“快”。这可由“我先有预防其攻、诱之准备”的意在人先,故而能及时的做出对策,有对古拳诀:“快打慢”的如此准确之解释,此见解极为精辟得当。

同样是对古拳诀:“快打慢”的理解、应用。但对“快打慢”的定义,却截然不同。而此少林拳经的解释,又是严密精细而无可挑剔的。但在《太极拳论》中,王宗岳却有如下论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在这里王宗岳对“壮欺弱、手慢打手快,快打慢,有力打无力”当做旁门功夫做了批判。是不是太极拳法就不讲“快打慢、强胜弱,大力打小力”了?非也。太极拳法讲究:“意在人先,尚意不尚力;顺势借力”等法则,是崇尚先天自然之力,以先天之神为体用,向机御变,极变致神的无为法式。只是不崇尚努筋突骨的尚血气用外形的蛮横之力的有为法式而已。其已经提出:“柔化刚发的基本法则,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不先物为之“无为”的不尚力的攻防技术方法,并立为准则。实质上讲,以柔用刚,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是诸拳法当中,最快捷便当的打法。什么:一触即发;沾衣十八跌;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浑身无点不弹簧;荷叶滚珠等等,无不是“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皆是“快打慢”的最精良之无为的方法。但绝不是肢体的妄动盲动之快的有为方法。而是有备无患,意在人先的避实击虚,避向击背之快。此快不是在外形之动变中能够显现的出来,而是在劲意换得灵中之表现,故有拳诀曰:“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其较技施招用手,实施此“避实击虚,避向击背”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能够“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动静变化皆自然,当然不快自快,其快捷无比自在其中了。而今见到少林《拳经》的“是我先有预防其攻、诱之准备”来解释古拳诀“快打慢”之精义。可见少林拳法,太极拳法的一致性。由此而见识到,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无不以此论认识“快打慢”之精义的!由此看来,拳法无二意,的确不假。习拳者能从正统的无为法和旁门的有为法中,分辨清楚“快打慢”的技法之精义,攻防功夫的精髓实质得矣!习武练拳的建体至用,始终可不迷矣!

故习拳者不要轻易否定“快打慢”的这条古拳诀的说法。要知道:先有预备的防备对手的进攻、引诱,可做到有备无患了。是能先知于人,才是实现“快打慢”用法的先决条件。而避向击背、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正是“快打慢”的技术方法。但是,筋努骨突任气尚力的拳法,又确实做不到这种“不疾而速得真宰”的“快打慢”之用法的。故有的只是盲目的肢体妄动的线速度之快,其实,此种尚血气任横力之蛮快,自身早已危机四伏了,乃资敌自败、求荣反辱之法,何能还言打呢?王宗岳批判的是此种“快打慢”概念的人之用法。故千万莫要忘记了经言“得先者王”的本义,方能彻底明白“得先”,才能体现出来的“快打慢”之精旨妙谛的绝对正确性。失去了“得先”的先决条件,“快打慢”就会是蛮干、妄动的代名词,而又是导致动手较技资敌自败的根源。已有先知在先,再有伏机疾动随机而动,此乃“快打慢”的精义。拳诀言:“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说得就是无为法式的快打慢之技法的。这样,传统拳术较技攻防中的“得先”和“得手”两种说法的异同,习拳者自思而能辩知了。自能考核你的知解分辨能力了。

五、拳有寸隔、沾衣便亡

阐释:

有的《拳经》谱上写作“拳无寸隔,沾衣便亡”。一个“有”字,一个“无”字,含义截然不同。通观歌诀十则所论内容,皆以己为中心而论述功夫、功法内容的。故以“有”字为是,这可以和下一句“腰无少主,巧终狼狈”。成为工整的对应句式。即“有”对“无”。这还可以从曹氏注文:“拳有寸隔,见肉伤锋之谓也”的实施中知道,拳无寸隔是功夫好的语句,怎么会“见肉”而拳“锋”倒“伤”了呢?应该是见“锋”对方的“肉伤”才对呀!况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讲求“全体透空”的功夫。全体透空,拳锋锐利如何会“见肉锋伤”了呢?故我认为此句经诀,应是“拳有寸隔,沾衣便亡”。乃自身内阻塞隔断之病。

如以歌诀十项内容本就有上下衔接的连续性作用的意思来看,此是说上句,虽然“起伏进退,得先者王”已经做到得先了,但自身内有“寸隔”阻断,不能上下内外贯通,发招之势沾到对手皮肉处已成强弩之末,发不得人出。拳有寸隔,可见两种病势,一为“见肉锋伤”,是自软之病,拳势没有威力,后续之劲势不足造成的。一为“沾衣便亡”,是自己蛮横僵硬造成的。劲力淤在自身内造成的。拳诀讲:“有力者无力,无力者纯刚”。此乃属于“有力者无力”之病。欲治此病,是气贯周身,自身劲道通畅无阻而通透,则劲势锋芒锐利无比。也就是“拳无寸隔”,便可做到对手“见锋肉伤”,沾衣对手便可跌扑败阵了。

故有拳论:“将力打在身之外”之说,说明自身内外劲道通畅,便于劲力的发放。即将拳势的由内奋外之力放到对手身上、身内,才能将对手发放跌翻,达到预期的效果。勿要将劲力淤在自己身内,如果劲力淤在自己身内,不能运化,曰“隔”,即“隔断”,乃不通之谓。瞬间无法续接。只有“寸”许的劲力“隔”断,都会严重地影响拳势威力的效果。尤其是已经得先在前,正是乘势重创对手的瞬间,因自身内有寸隔不能续接,反而自被其害,除劳而无功外,还会因此遭到对手有力的反击而速败。故拳术行家里手皆讲究“气道”通畅为功夫,道理即在此。拳术界早有流传之言:“师父,弟子请问:如何打人最妙?师父答:隔空打人最妙”。此中“隔空”就是气道通畅之意。故拳术攻防之道将“全体透空”称为太极境界;“无形无象”称为无极境界,此两种境界皆属大成艺境的功夫。

更有谚语:“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请问,这两种境界之人,能在自身中产生阻塞之劲力不通的“隔”病吗?肯定不会。

这样,在“得先者王”的概念里,含有“先知于人”的“知先”在前,继有“先机于人”的“机先”在后相随而行之。才是“得先者王”的全部内容之精义。即“听探”的“先知”于人,继有“顺化”的“机先”于人,才是战胜对手的根本保证。

故本句经诀应是“拳有寸隔,沾衣便亡”。这样,前后文之意相连,注解之文亦通。

如以“拳无寸隔,沾衣便亡”。解之亦通,只是自己身内无寸隔,又能与彼敷贴一片,沾衣跌人,对手失败之意思。

“拳有寸隔,沾衣便亡”。乃是自身内有隔病,拳锋沾对手之身,则无效,取败矣!

故此以通融之法解之,只有阐明其中拳理、拳法、拳术功夫之精义。虽细论而不赘。左右逢源之意。

六、腰无少主,巧终狈狼。

阐释:

一身上下、左右之枢轴者“腰”也,腰为一身之人才,故阳攻阴守,动静变化,虚实辗转,具属于腰。腰要轻灵松活圆熟以利于防守变化,直鞭坚固利于攻击。气从腰运化以升降,力亦从腰出,即“弓张把要顶”的发人之威出于腰。闪展、腾挪变化至巧至妙出于腰。故《杨谱》中的歌诀有:“腰顶穷研妙无穷”的说法,来申明腰应具备的刚柔功夫。腰曲,则气闭力阻,上下不能相通,左右虚实不明,进退碾转不顺,手足不能上下相随,虽有一身至巧皆无所用,谓之“腰无少主”。即腰不能主宰于身,故诸拳病生焉!此正解释“腰无少主”之原因,是“腰有寸隔,沾衣便亡”之病也。腰的部位出现“曲”之病,则成“气阻力闭”之现象,故诸病丛生,诸巧不能致用。而气阻者,原因有二,一为内气濡弱运行不畅,二为外形不空而僵实的气道不通畅。力闭者,外形僵拙,又用力聚于骨内。凡“气阻力闭”者,皆为“隔”病。故“腰曲”,或曰“曲腰”,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