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 忘情

共:💬58 🌺3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1921-1928)

帝俄时代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物质基础在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中被破坏殆尽,造成了500亿金卢布的重大损失。

摆在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前的是一个破败的经济烂摊子。1920年,重工业总产值与1913年相比减少了86%。钢产量仅有20万吨,生铁产量为战前的2.7%,水泥为2.4%,棉织品为%。大部分工厂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料而停工。很多矿井被水淹没。铁路运输瘫痪。1920年,农产品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继续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所以整个二十年代的军队建设必须为国民经济让路。

1、 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调整兵种比例。

从1920年底至1923年,经过几轮复员,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员额削减到60万人。

至1923年苏军转入平时状态后,步兵、骑兵和技术兵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变化。步兵人数裁减了约83%,但在陆军中所占比重却由32%提高到40%。骑兵裁减了63%,其所占相对比例却由4%提高到10%。技术兵裁减了80%,但其所占比例却由6%提高到11%。由于裁减了后勤部队和机关以及辅助部队,整个步兵、骑兵和技术兵的比重由1921年前的42%提高到1923年底的61%。

2、实行了以正规军为骨干,与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的混成体制。

改革后的武装力量只有29%是正规军,共三十三个师,全部驻守在边境军区。内地军区的地方部队,有六十七个师,占武装力量的71%。每个师中约有10%左右的职业军人,担当技术骨干和指挥员,其余的都是附近城乡基本不脱离生产的预备役战士。地方部队一般每省编一个师,每县编一个团,每个基层单位〔乡村、农庄、企事业单位等〕编一个连。每个军区还编有后备旅。

3、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

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后备力量的事务。苏军总参谋部设有兵员动员部和普遍训练部,具体指导后备兵员的训练和管理。全国各地、各单位也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规定16岁以上公民必须在当地军事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由地方组织负责训练。训练训练分为体育训练和初级军事训练。自19岁起到应征前,兵役义务者应接受为期不超过两个半月的役前训练。达到应征年龄的人应在地方部队进行训练,5年内整个训练时间为8个月。此后,他们编为预备役,在兵役登记后的整个期间进行了不超过三次的复训,每次不超过1个月。

4、尽可能地改善军队技术装备

在二十年代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大量研制、生产新型武器装备的。基本上是对现有武器进行一些改进。这一时期武器装备的研究工作,为尔后迅速提高武器质量、装备新式武器装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国内战争中,红海军总共损失了800余艘作战舰艇,剩下的也仅是一些需要大修的破旧舰艇,人员方面损失也特别巨大,实际上等到于丧失了海军。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苏联通过修理可用的航船,打捞一些沉船,以及将一次大战期间开工但未能建成的舰艇完工等方法,逐步恢复海军元气。作战舰艇总吨位由1923年的8.2万吨增长到1926年的13.9万吨。到1928年,修复和改造舰艇的工作基本完成,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分别拥有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和其他辅助舰只。与此同时,开始试制潜艇和鱼雷快艇。

5、与德国开展秘密军事合作

新生的苏联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仇视和封锁,无法与外界进行军事技术交流。与此同时,战败的德国的国防建设受到凡尔赛和约的种种束缚,也迫切需要突破这种束缚。相类的境遇与共同的需要使得苏德两国走到了一起。

1922年,苏德签署了《拉巴洛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随后,两国又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德国抗拒凡尔赛和约的禁令,向苏联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联则向德国开放基地和工厂,德国能够在那里不受干扰地训练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的武器。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

德国动员德国公司把遭到禁止的武器生产线转移到苏联。不久,克虏伯公司便在图拉制造大炮、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业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在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两国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局面。

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协助训练苏联空军飞行大队。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

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军事人员培训、军事思想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赶上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