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 忘情

共:💬58 🌺3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时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段军队-----苏联红军。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支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历次战争中战功显赫,威名远扬,曾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纵观苏军74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918-1920)

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1921-1928)

第三阶段:技术改造时期(1929-1940)

第四阶段: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

第五阶段:战后恢复时期(1946-1953)

第六阶段:军事变革时期(1954-1964)

第七阶段:全面扩张时期(1965-1984)

第八阶段:全面收缩时期(1985-1991)

在每个发展阶段,由于建军思想不同,苏军建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建军思想的演变是个渐进过程。各个时期的分界线只能是两种思想交替的大体标志。苏联各个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自身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国家面临的威胁和军队所受领的任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战略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苏军的建军思想。

一、 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918-1920)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帝国主义国家与俄国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复辟旧政权,爆发了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创立了无产阶级军队。

当时,摆在苏维埃政权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武装保卫革命成果,组织全国军民全力以赴击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捍卫政权和守住政权。为此,整个国家转入战时轨道,“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俄共决定建立自己常备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工农红军,把建设革命军队的问题提到了首要的战略地位。

1、红军和红海军的组建

1918年初,苏维埃政权只有15万人左右的赤卫队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组成的战斗队。他们人数太少,力量分散又缺乏军事训练,不能做到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1918年1月28日和2月11日,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于关于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1918年4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设立州、省、县、乡军事人民委员会和对居民进行普遍义务军事训练的法令后,积极 开始了有计划的组建红军的工作。

当时俄共提出了一系列建军原则,主要包括:

(1)明确军队的性质和使命。这支军队必须是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工具,其使命是保卫革命的成果,保卫人民的政权,保卫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保卫人民民主制度,打退一切敌人的进攻,击败一切企图不择手段消灭革命的人民公敌。

(2)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坚持“由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这支先进队伍领导着这支军队”,加强党的具体领导和组织工作,为红军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布尔什维克党不止一次地进行党内动员,抽调党员加强红军。1918年10月,苏联红军中有党员3.5万名,而到了1920年8月红军拥有党员近30万名,几乎占当时党员总数的一半。党对红军的领导,还体现在红军中建立了完整的党政体系---政治委员、政治部(处)和党支部。双长制,政委有最后的决定权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深远地影响到军队建设。

(3)制订新型军队的建军路线。规定新的工农武装必须是“由优秀分子组成的”,“是由有觉悟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络”。

(4)要求军队必须要有铁的纪律,最严格的纪律。

(5)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强调红军需要根除游击习气,向正规军转变,必须把以志愿兵为基础的工农武装发展到以义务兵制度为基础的大规模正规军。

(6)迅速培养新型的军事干部队伍。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培养红色军官;同时要大量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红军。1918年2月,首批开办了10个指挥员训练班,9月这种训练班增加到34个,12月增加到50个,到1919年1月则为63个,1919年3月增加到106个。1918年10月还开办了一批海军指挥员训练班。受训的主要是具有作战经验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前线红军战士。训练时间视专业和前线形势而定,为2至8个月。为弥补新培训的红色指挥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苏军还大量吸收帝俄军队中的军事专家参加,仅1918年8月第一次征集时,就有17800名旧军士参加了红军。

(7)在人民中普遍进行军训。将全国划分为41个团民兵区。大型工业中心则分为独立民兵区。这些民兵区设有学校,对劳动人民进行军事训练。为培训部队急需的机枪手、通信人员和侦察员还成立了特训队。在国内战争期间,约有500万工人和农民经过普及军事训练。

刚开始组建红军时,采用的是志愿兵役制。但志愿兵役制不能保证补充兵员和训练。1918年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按普遍义务兵役制建设红军的决议。这是苏军建设史上一个重大步骤。至1920年底,苏联红军迅速发展到550万人,编为20多个集团军,78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35个独立步兵旅和5个独立骑兵旅。红军中工人占15%,农民占77%,其他社会阶层占8%,建设一支大规模新型正规军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2、千方百计保证部队武器装备的供应

到1917年底,旧军队留下的武器弹药储备并不很多:计有各种火炮18000门,机枪35000挺,步枪500万支,炮弹3300万发,子弹21亿发。这些装备中很大一部分在1918年2月德军进攻时受到了损失,以及被白卫军和外国干涉军抢夺。到1918年夏,红军总共有1282门火炮,2086挺机枪。能承担军事订货的5402个企业中有3500个陷入敌占区。其余的工厂都同主要原料产区和燃料产区隔绝了,部分工厂处于疏散状态,国防企业的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为满足红军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提供战胜敌人的物质保障,苏联采取了种种措施来满足部队需要。

(1)千方百计扩大军品生产。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11月2日通过“关于改善红军军用装具供应的若干措施”的决定,将许多民用工厂,甚至手工企业转产军品。已疏散的工厂进行了紧张的恢复和开工工作。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口号下,从1918年下半年起就掀起了军工高潮。总计在3年国内战争期间共生产火炮3970门,炮弹近800万发、步枪250万支、机枪21000挺,子弹150亿发、手榴弹160万枚及其他武器。

(2)对旧军队武器装备进行了严格登记、保管和清理。到1918年11月,已登记的武器有:火炮1249门,炮弹500多万发、步枪25.2万支、机枪3231挺、子弹3.1亿发。1918年底至1919年初,通过清查仓库又发现并登记的有步枪20万支和许多其他的军用物资。

(3)收缴散落在民间的武器装备。到1919年3月,仅莫斯科军区、彼得格勒军区、雅罗斯拉夫尔军区、奥尔洛夫军区、乌拉尔军区、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西部军区就收缴步枪14.8万支、手枪8639支、机枪280挺、子弹近7000万发,手榴弹2080枚。

(4)组织力量修复受损武器装备。3年国内战争期间,军工企业共修复步枪92万支、机枪5000挺,飞机1574架和发动机1740台。仅1919年,彼得格勒、布良斯克和基辅的兵工厂就修理火炮240门。

(5)充分利用战利品。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时,苏联红军缴获各型飞机214架,发动机近300台。在恩泽尔港战役中,苏联红海军缴获辅助巡洋舰10艘,水上飞机运输舰1艘,鱼雷艇浮动基地1个,快艇4艘,电台20余部,火炮50余门,炮弹2万发。由于缴获了大量白卫军的战利品,1920年同1918年相比,苏军装备的飞机数量增加50%,装甲列车的数量增加5倍,其他技术兵器战利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3、采取灵活、机动、积极进攻的战略战术

任何战争的胜利和战争中采用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国内、国际形势下,初创时期的苏联红军不畏强敌,在战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灵活运用军事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适用于自身条件的战略战术。其主要特点有:

(1)正确确定主要战略方向。当时在整个战线同时作战的条件下,红军必须集中主要力量于决定性的战略方向,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1918年春夏,红军将主要作战方向选定在东线,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协约国帝国主义军队和高尔察克白卫军;1919年夏秋,红军又将主力集中于南线,全力消灭邓尼金的白卫军部队。

(2)采取以战略进攻为主的作战行动。红军的进攻战役在规模和速度上大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次战役。在全线缺少对敌兵力兵器上总优势的情况下,在最重要方向上建立强大突击集团,坚决进攻,反复突击,逐次进行数个战役。

(3)实施运动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地战不同,当时红军的作战行动具有明显的运动战性质,在多数情况下是从顽强防御或退却后开始转入反攻和反突击。

(4)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在当时的条件下,骑兵是机动作战的主力。苏联红军组建了两个用炮兵、装甲兵和航空兵加强的骑兵集团军,以及若干骑兵军,主要用于在选定的地段建立有利态势,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迅速转移兵力,对敌军全纵深实施猛烈突击,实施深远的分割突击,迅速扩张战果。在粉碎邓尼金、弗兰格尔、波兰干涉军的斗争中,正是骑兵集团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5)红海军以建设区舰队为主,在战斗使用上主要用于支援陆军的侧翼和协助陆军完成战斗任务。

(6)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敌后,尤其是在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和乌克兰等地,红色游击队与红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松阿察,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顺抢沙发
家园 我觉得俄国人善战力量源泉在于冲锋前发的500克伏特加

任何国家都没有像俄国这样把烈酒当作像子弹一样重要的军用物资。

家园 这个是普遍现象还是某一次特定战役的做法被扩大了?

美国人登陆,登陆艇送上去的有烟、酒(可能是啤酒)、可口可乐等等,很多都不是战略物资。

于是我们赞:好强的后勤实力啊。

苏联人把烈酒配给军队,我们评价为:苏联人打仗还不是靠喝酒壮胆。

问题时,二战后期苏军反攻,投入人力是千万级的,他们都这个能力提供这么多烈酒吗?

家园 这样一支原来完全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军队,最后可以

说是灰飞烟灭了,实在让人值得怀念和深思。

家园 都是这样的吧

好象都差不多啊。

德军、美军、英军都有酒的配发。记得PATTON的部队缴获德军的酒仓库,是整支部队按人头统一分配。

家园 红军的纪律好象也参差不齐吧

看“静静的顿河”,不是经常有红军抢东西、烧房子之类的。

家园 红枪会冲锋的时候是要喝朱砂水的

据说,可以麻痹神经系统,即使被子弹打中也不会感到疼痛,还能继续冲锋100多米。

家园 明显是瞎编的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1921-1928)

帝俄时代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物质基础在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中被破坏殆尽,造成了500亿金卢布的重大损失。

摆在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前的是一个破败的经济烂摊子。1920年,重工业总产值与1913年相比减少了86%。钢产量仅有20万吨,生铁产量为战前的2.7%,水泥为2.4%,棉织品为%。大部分工厂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料而停工。很多矿井被水淹没。铁路运输瘫痪。1920年,农产品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继续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所以整个二十年代的军队建设必须为国民经济让路。

1、 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调整兵种比例。

从1920年底至1923年,经过几轮复员,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员额削减到60万人。

至1923年苏军转入平时状态后,步兵、骑兵和技术兵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变化。步兵人数裁减了约83%,但在陆军中所占比重却由32%提高到40%。骑兵裁减了63%,其所占相对比例却由4%提高到10%。技术兵裁减了80%,但其所占比例却由6%提高到11%。由于裁减了后勤部队和机关以及辅助部队,整个步兵、骑兵和技术兵的比重由1921年前的42%提高到1923年底的61%。

2、实行了以正规军为骨干,与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的混成体制。

改革后的武装力量只有29%是正规军,共三十三个师,全部驻守在边境军区。内地军区的地方部队,有六十七个师,占武装力量的71%。每个师中约有10%左右的职业军人,担当技术骨干和指挥员,其余的都是附近城乡基本不脱离生产的预备役战士。地方部队一般每省编一个师,每县编一个团,每个基层单位〔乡村、农庄、企事业单位等〕编一个连。每个军区还编有后备旅。

3、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

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后备力量的事务。苏军总参谋部设有兵员动员部和普遍训练部,具体指导后备兵员的训练和管理。全国各地、各单位也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规定16岁以上公民必须在当地军事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由地方组织负责训练。训练训练分为体育训练和初级军事训练。自19岁起到应征前,兵役义务者应接受为期不超过两个半月的役前训练。达到应征年龄的人应在地方部队进行训练,5年内整个训练时间为8个月。此后,他们编为预备役,在兵役登记后的整个期间进行了不超过三次的复训,每次不超过1个月。

4、尽可能地改善军队技术装备

在二十年代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大量研制、生产新型武器装备的。基本上是对现有武器进行一些改进。这一时期武器装备的研究工作,为尔后迅速提高武器质量、装备新式武器装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国内战争中,红海军总共损失了800余艘作战舰艇,剩下的也仅是一些需要大修的破旧舰艇,人员方面损失也特别巨大,实际上等到于丧失了海军。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苏联通过修理可用的航船,打捞一些沉船,以及将一次大战期间开工但未能建成的舰艇完工等方法,逐步恢复海军元气。作战舰艇总吨位由1923年的8.2万吨增长到1926年的13.9万吨。到1928年,修复和改造舰艇的工作基本完成,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分别拥有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和其他辅助舰只。与此同时,开始试制潜艇和鱼雷快艇。

5、与德国开展秘密军事合作

新生的苏联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仇视和封锁,无法与外界进行军事技术交流。与此同时,战败的德国的国防建设受到凡尔赛和约的种种束缚,也迫切需要突破这种束缚。相类的境遇与共同的需要使得苏德两国走到了一起。

1922年,苏德签署了《拉巴洛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随后,两国又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德国抗拒凡尔赛和约的禁令,向苏联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联则向德国开放基地和工厂,德国能够在那里不受干扰地训练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的武器。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

德国动员德国公司把遭到禁止的武器生产线转移到苏联。不久,克虏伯公司便在图拉制造大炮、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业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在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两国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局面。

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协助训练苏联空军飞行大队。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

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军事人员培训、军事思想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赶上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挑个小问题

1920年,重工业总产值与1943年相比减少了86%。

应该是和1920年之前比较吧,1913之误?

家园 记得有看过,苏军还是把伏特加供应当大事来抓的

但说俄国人善战就靠伏特加…这种胡说八道不但是侮辱俄国人,也是侮辱德国人----合着你们就是被一群醉鬼从高加索一直逆推到柏林的哈

家园 1943? 1913?

1920年,重工业总产值与1943年相比减少了86%。

战前的

家园 当然是调侃,当实力相近的两只军队作战,更多的是拼勇气

苏军武器装备的更新也起了关键作用,机械化程度提高使得苏军主力部队可以连续不断的追击德军,使其不能形成完整的防线,其中《租借法案》美国援助的火炮牵引车,使得苏军炮兵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东线战场的胜利可以说是炮兵取得的。

成功因素还有一条就是铁的纪律,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枪毙了一万多逃兵、失败主义者就是铁的纪律具体体现。

拥有精良的武器,铁的纪律,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里吃美国肉罐头,喝几口伏特加,胜利是指日可待的。

至于斯大林是不是说过“保证每个红军战士每天一百克伏特加”,咱就不做深究了。

家园 德国人的战后会议,西线对铺天盖地的盟军机群印象深刻。

而在东线,德国人对苏军炮兵的恐惧远远不及对苏军坦克部队的恐惧。

这是常识!

要是德国人认为在东线他们败于苏联装甲部队,而苏联坚持他们的胜利来源于炮兵,那可比较有意思啦,哈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