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飞天鸭的回答兼答河里基督教的传教士们 -- 方解石

共:💬414 🌺796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对飞天鸭的回答兼答河里基督教的传教士们 (五)

我起初猜想飞天鸭是在北方城市里长大的人,父母可能是知识分子,早早脱离了土地,受到乡土文明影响较小。飞天鸭在原帖里面回复我的很多话更像是从教科书上学来的,但是很少提出自己的例证和真正自己的观点。

原帖见:

http://view.ccthere.com/alist/2908593

从帖子里面可以看出,飞天鸭对印第安人倒是蛮了解的。真是奇特的现象。自己国家的人还没有了解完。。。我想飞天鸭大概是出国后受美帝的文化熏染,对别人的人类学研究比较感冒的缘故。但是,请不要忽视你来自的那片土地。

飞天鸭:

古代人对死后世界的认识恰恰在老光的那些故事里有所反应,是一种相信死后灵魂的,并且相信通灵关系的,同时又有朴素的万物有灵论的萨满式宗教。春节的习俗就来自这种初民信仰,甚至戏剧里面还可以看到这种俗的遗迹。民间的龙王庙,鲁迅笔下的女吊,也都是这种信仰的遗留。甚至你可以在所有的黄种人民族里找到类似的信仰,包括美洲印第安人和玛雅人,藏人羌人蒙古人满人苗人,或者日本民族,可见这种朴素的信仰观念可能已经存在不知几万年了。

后来中国人接受佛教信仰,主要是接受了一些轮回转世,积善修德的观念,还有强大的因果论,以及观音菩萨。主要在体现在哲学观和认识论等上层建筑上,但底层的信仰感知,比如认为神会在云彩中站着,通过焚纸(香草,纤维)和神(祖先)交通等等,以及本质上对神的感知,都来自我们的原始宗教底层。藏传佛教虽然接受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更多神,但其本质还是可以追溯到苯教。这种最底层的信仰概念“神会在云彩上站着,通过焚纸和神(祖先)交通”也可以在玛雅人那里找到,但是不见于其他人种民族。

有灵认识是几乎所有初民都有的。而中国古代人对死亡和灵魂的认识,不能不说受到佛教推动颇多。如果没有佛教,中国古代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就很多地方无法形成统一体,自圆其说。佛教给与他们一个理论凭依。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善恶有报才在民间如此长盛不衰。

佛教绝对不止飞天鸭讲的那样简单,且不说中国的原初宗教,也受了佛教的极大推动。佛教的特征,绝对不止“比如认为神会在云彩中站着,通过焚纸(香草,纤维)和神(祖先)交通等等”那样简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报应”这个词的滥觞。当我们从佛教中引入很多词的时候,我们并不仅仅是拿来了这个词,而是连同很多文化心理一起引入。如果说藏传佛教就是基于苯教的话,那班禅达赖等人,以及那些大法师们,考级辩论是白考了。

推荐看下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看看这究竟是不是简单的苯教。

http://www.toptibettravel.cn/AboutTibet/Buddhism/331.html

在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佛教相对影响较少些,没有南方那么大,但是并不是不存在。中部没有佛寺的地方,佛教以文化心理的状态而存在,以朴实的轮回转世、修善积德等面貌出现。南方的寺庙真的是鳞次栉比,一座连着一座。佛教的高僧大德也是很多的。当然目前佛教的声誉受到了某些人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来说,佛教在南方发展的相当好。

佛教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首先,佛教引入了大量的哲学性和思辨性的典籍,至今汉传佛教保留了大量的佛教典籍,供后世研究。历史上和现在,很多佛教徒入教是为了研究文化和哲学的,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找个思想的依靠。玄奘就是典范。

佛教的典籍《大藏经》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给个链接普及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42289.htm

大藏经(tri-pitaka)

 

 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貌。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厦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年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

http://www.suttaworld.org/qing/menu/index.htm

大藏经有多少字呢?

http://www.china-e.com.cn/main/html/about4.htm

我们说佛教与计算机更有缘分,主要是因为佛教经典之浩瀚,使用计算机管理更有必要。有人称某经典浩如烟海,须皓首才能穷经。然而,比起佛经来,《道教》的《道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以及儒教的《十三经》等要少得多。佛经到底多少呢?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终于于去年(1997)出齐,共106册,每册100万字左右,全书计约1.06亿字,但这只是历代大藏经所收集的编有千字文帙号的典籍即历代的正藏,还未包括尚待整理出版的下编——历代汉文大藏经中所收的没有千字文帙号及新编入藏部分。此外,还有藏传佛教的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南传佛教的巴利语三藏等。佛经称之浩如烟海,当不过分。

http://www.huaib.com/news/renshifojiao/xueforumen/2009-02-19/31388.shtml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问:汉译三藏有多少卷?

  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国学者撰述收入藏内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兴版大藏经又收集中国学者撰述5,600卷编为续藏。近代日本也编印续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国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这么多佛经可不是每页上都是阿弥陀佛啊,这里面包含了古印度、中国等地的很多哲学、心理学、政治、历史、文化等等内容,堪为一部保留了大量宗教和文化的典籍。这也是为何佛学家一直是国学的一支重要贡献力量的原因。当然,这里有真有伪。但是去伪存真,其文化意义仍然是巨大重要。

再简介下佛教哲学:

http://www.fjdh.com/wumin/HTML/53676.html

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教是哲学之母,可以补充其它科学的不足。”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思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法音》1986.2)。佛教哲学共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派别。分别、经论二派属于小乘哲学,唯识、中观属于大乘哲学。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对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承认精神和物质哪个是藏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界线。根据这个标准划分,在佛教哲学中除唯识论的世界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外,其余各派的认识论、世界观都属于唯物主义,而中观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704996.html

因明学-因明学介绍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明所指如玄奘法师所云:“一声明,释古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名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有层次之别。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在佛家因明产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学问一般称之为正理。

佛教的这些哲学性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从而推动了文化进步。

除此之外,佛教本身的仪轨大大推动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没有佛教的推动,就不会有中国本土的道教的完善和最终成熟(虽然相比其他宗教道教一直是如此的不成熟)。

另外,佛教给中国贡献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历史记载,美术作品等。这在洛阳龙门石窟亦有体现(著名的龙门二十品那是多好的书法作品,另外龙门有石窟保留了大量的药方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84387.html,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大量当时的社会生活记载,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还有《高僧传》《洛阳迦蓝记》等一大批重要的文化典籍。美术作品更是灿若星云,众多石窟造像、绘画等都说明了这些。

再次,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比如红楼梦、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等等。大量的文人雅士本身就是佛教徒。典型的比如苏轼、吴承恩等。

飞天鸭对佛教的抑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相抬高基督教!!!不仅抹杀佛教,还歧视一切其余宗教,这就是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真正认识水平吗?

飞天鸭应该跳出自己没有逻辑的框框,睁开眼睛来看看历史的真实,否则的话,就太有愧你华人的血统了。传教也不是这么传的。。。

通宝推:飞马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