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 -- 青颍路

共:💬147 🌺3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

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是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写的评论。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了,为什么我们期望的科学大师迟迟难以出现?”

白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循规蹈矩,中庸保守的因素,禁锢了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科学大师”和领军人才。外链出处

白认为“科学大师的出现源于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大成果产出必须要有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有一个静心搞学问的氛围。”

怎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之才?白的主张:“最重要的应该是改革教育。当前的中国,最让人诟病的是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发展,没有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更显不足。”

白的结论:“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通才,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才。"

-------------------------------------------

白的问题,论点,结论,都是大家都知道的理论。白举例说“蔡元培当年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对待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大师级人才,铸就了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是可忍,孰不可忍。当代中国,还不如北洋政府,不能有“”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有一个静心搞学问的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才。“掌嘴!不许搞文字狱!

----------------------------------------------

我的问题是:”有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有一个静心搞学问的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才。“ 就能产生科学大师吗?

---------------------------------------------

首先“大师”这个称呼有点晕,气功大师我们见多了,围棋大师那我是非常相当的钦佩。科学大师么,好像也见过,但不敢肯定。

既然中国没有科学大师,我就在美国的老师里找。读书时的老板非常向往诺贝尔,可现在还没混上院士。再后来的头开创了新领域,院士当了几十年了,可是没和诺贝尔沾边,所以我不敢肯定他是大师。但是硬要找大师,就算是他了!可这老头,二战末时当过兵,酒吧餐馆弹钢琴混过饭,年轻时肯定没有”静心搞学问的氛围“,也没受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开创了新领域也没费事,弄个弹簧模型模拟分子结构,开始也就那么回事,可后来竟成了气候!正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科学的发展,有整体学科积累到需要突破的”临界点“的制约。整体学科需要变革的时候,顺势而为,一呼百应。上世纪的量子力学发展,现在的生物基因和系统大概如此。虽说天时可遇不可求,但不在成熟的学科里打转确实有利于”创新“。和平与战争与天时无关。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濠里和在战俘营里,总结长期酝酿的思想,完成了《逻辑哲学论》。

地利:”创新“就是要抢地,圈地。当年日本一降,八路轻装飞奔东北可有一比,黑土地再次成就了林彪的英名。当今生物世界的窗口已开,虽有基因专利的已占之地 (链接出处),但生物现象有宇宙之深邃,遍地都是宝。有钱砸钱,没钱动脑筋,弄个自己的小院,当不当大师无所谓。若要当大农场主,就得大规模去圈地,像华大基因(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那样,也许能成气候。

人”和“: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贱“,非得有挑战,去争去抢,争名夺利,生存危机,必不可少。当然,必须以学术成果为基础。从这点讲,国内学术环境对大师“候选人”有点太”宽松“了。大师更不能转移压力。要为手下的人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能自己宽松,别人卖命。

乱弹几句,”大师“称号太玄,”科学大师“比诺贝尔奖还难得。可这没什么,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通宝推:盲人摸象,梓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