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一)公园的灵魂 -- 秦筝

共:💬18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三)双城记(上)

自小生活在四川,成都和重庆是最熟悉也去得最多的城市,于我而言,两地均有一定的生活意义。但每次想谈这两个地方,都感觉题目太大、无从着眼。

仔细说来,成渝的可比之处的确很多,地理位置不远的两个城市,但无论气候还是民风都截然不同。这可异之处若要追溯源头,恐怕得从两支古老的中原文化起源——古蜀国和古巴国说起。简而言之,重庆及川东大片地区为“巴国”,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为“蜀国”,秦后分别称“巴郡”和“蜀郡”。虽然“巴山蜀水”是一个很美的地理词汇,但实际上“巴”是巴,“蜀”是蜀,正如“山”和“水”的区别一样大。虽然两地后来共同组成了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但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差别一直很大。成都和重庆,分别作为巴、蜀两种地域文化的中心,自然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情。

除了历史起源,更明显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了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氛围,这一点从两个城市的别称上就能窥知一二。重庆的别称是“山城”,城在山中,山城一体。与之相伴的是不太温和的气候,冬季湿冷,夏如火炉。山城里的人,大都体力壮硕、性格耿直,说话嗓门大,遇事直来直去,几乎全是典型的爽辣之人。成都又叫“蓉城”,得名于一位后蜀皇帝曾在城内大种芙蓉花的典故。能大片滋养花木的地方,气候条件自不会差,再说此处的地理环境,一句“天府之国,沃野万里”便道尽古今风光。此等水土养育出来的人,脾气温吞、生活休闲是最大的特征。

过去的重庆山多路陡,初到此地的人会发现,在这里走路都是很考验体力的事,因此山城人旺盛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似乎天生。成都呢,一马平川,交通便捷,又顶着个千年蜀都的名,祖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小资情调”不少,因此成都人相对其他地方更讲究生活的舒适,用川话来讲这叫“安逸”。

所以山城人和蓉城人的不同似乎与生俱来。另外,近现代的政治环境似乎也为两地制造了不少纷争。至今还有重庆人念念不忘当年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对重庆的“压榨”,因而一旦从行政上脱离川界,很多重庆人也不啻用鲜明的态度来表明自己不乐意当“四川人”。我注意到一些重庆人现在去川内其他地区办事或者游玩,跟人打电话就会说“我在四川了”。别的四川人听了多半有些别扭,心说这才划出去几年呀?心理上还是很近的感觉。

重庆最有名的食物是火锅,说起来很有历史感,重庆火锅据传是当年陪都码头上的船工发明的。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江湖气息的场景:朝天门码头上跑船露宿的纤夫水手们,夜晚在江边支起简易的汤锅,扔进一些佐料和食物就开始狂吃痛饮。我在其他地方吃过很多火锅,感觉最地道最麻辣的,还是重庆火锅。除了味道,更重要的是独特的氛围,那种一群人在路边或山间吃火锅、喝冰啤的感觉,非山城而不可有。前一段时间听说重庆要整顿市容,其中有一项就是取消路边大排档。据我观察,重庆民间对当地的“新政”大多支持,但取消大排档这事很多人感觉不爽,说是把当地的生活气息弄丢了。

再说重庆火锅自山城传到全国人民嘴里,自然也少不了以好吃好玩著称的成都人民。但成都人爱吃好吃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全国都叫“火锅”的玩意,成都人本着拿来主义、自由创作的精神,硬是把它弄出了个“改良版”——一样活色生香但却吃起来更方便的“串串香”。还好成都不止有串串香,拿得出手的当地美食更多,不然打起嘴仗很落下风——比如说讨论是火锅好还是串串香好,重庆妹儿一句“拾人牙慧”就能让一样伶牙俐齿的成都妹子无语凝噎。

说到美女,也说到掐架。首先得说无论是重庆妹子还是成都妹子都很会“掐架”——这个结论非贬义,会掐架的女子也意味着脑筋灵活、口齿伶俐。设想一下:亮丽火辣的重庆女遭遇娇柔细致的成都女会发生什么事?首先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巴女蜀女莫非川女,好吃好玩好生打扮才是正经,所以一开始大抵还合得来,一道去逛街吃东西没问题。但逛着逛着,或者吃着吃着,就多半会生出事故来:比如娇俏可爱但不胜体力的成都妹子说:“咱们歇歇再逛嘛。”习惯了爬坡上坎都不累的重庆妹嘴巴一撇,心中怎么想口中多半怎么说:“你们成都人就是慢得很,我们(口气扬上)重庆人这点儿路哈哈儿(一会儿的意思)都到了!”成都妹子也不是好惹的“你们那是山(注意发音)——里面的……”如果没有其他人掺和,最后多半要上升到激烈嘴仗,双方从说话口音到生活习惯彼此好一番嘲笑。但打完嘴仗,重庆妹大大咧咧转头就忘,根本不觉得这叫掐架,没准还觉得对方更亲切了;成都妹想来想去不对劲,第二天就绘声绘色地告诉周围姐姐妹妹,她们重庆女“好烦(注意口音)——哦!"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