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抛砖引玉,讨论一下毛时代的人均收入以及如何看待当年的艰苦 -- 洗心

共:💬215 🌺1354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这说的基本差不多。

1、360是个中间数,当年我看过关于农民留口粮的中央文件,根据各地的产粮量有增减,大约在320到430之间,带壳粮。

  这个数量是不分年龄,一家大小摊开,再加上自留地的产出,基本够吃了,但因为副食少想吃的很饱很好是不可能,实际上城里的定量粮也是大部能吃饱,有相当多的人能把粮票省下来换东西。

2、蔬菜,在那个年代我买过菜的城市:南京、上海、北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当时叫海勃湾)都是以国营菜场为主。自由市场有,但就象现在路边小贩卖菜一样,有人会抓,那时也没有专管此事的城管,抓也是一阵阵的,抓到菜没收了事,没见过批斗卖菜的小贩。

  其他都没问题。

  建房问题,农村的与现在一样,队上批宅基地,农民自己掏钱盖房。城里也可以由政府批地建私房,但很少,多数人是租住公房,因为很便宜,单位公房使用面积二三十平方的不到一元/月,私房也就两三元。那时(七十年代前)城里盖砖瓦平房的造价是每平方40元,农村土房就便宜多了,我们插队时安家费里有120元建房费,在牧区大概能盖12平方的土房,土地不算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