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2011-Minivan之年(1):空间 -- GPRS

共:💬200 🌺7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代quest是非常遗憾的一款车

日产传统上是日本汽车企业里技术实力最强,最全面的,但市场方面比两田,特别是丰田就差的太多了。到了雷诺时代的日产在技术之外加强了产品设计的权重,思想创新非常有魄力,但还是市场方面的欠缺让它无法与丰田全面竞争。

北美市场的第三代Quest就是一个典型。携Altima大改款的巨大成功,三代Quest的思路与Altima一脉相承,都是通过突破性的设计和发动机等传统强项来一举改变两田对minivan高端市场的把持。但结果很遗憾。

在设计方面说,日产的努力是成功的,三代Quest绝对是路上回头率最高的minivan。直到今天,两田,包括美版/欧版在其新一代minivan设计上的努力还是无法达到三代Quest的水准;而其高配的纵列天窗更是可以记入minivan发展史的突破。这些应该是雷诺的贡献,与Altima改款的设计成为一体,让人充分认识到设计思想的力量。

从机械部分说,三代Quest所用的6缸发动机很可能是有史以来在这个排量上最好的发动机之一,性能远超出两田目前的发动机(丰田的平常无奇,本田的功夫都在所谓发动机调校上)。

市场方面就杯具了。

一个是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家用minivan开的最多的大概是孩子的母亲;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开,在北美最固定的乘员是孩子。选择购车实际是母-父(指意见权重次序)为幼儿-儿童段的孩子买。可以想见,从sedan到minivan的过程中,顾客最看重的是什么。

1.舒适度 2.舒适度 3.舒适度 4.视野 5.可靠性 6.内部使用设计。。。

转换成汽车设计语言,这就是:

1.悬挂要软,悬挂要软,悬挂要软 。。。

在这方面日产先天不足。从sedan开始日产的Altima和Accord/Camery 相比,运动感最强,路面反应清晰明确。这虽然让Altima失去了阿姨级用户,但作为sedan还不是不可接受,而其个性在那个时期也吸引了很多男用户,毕竟那时候没有多少男士想一步跨到‘电动车’。但是作为和sedan同底盘的minivan来说,这几乎就是致命的。此外,转向助力要大,刹车行程要长,路面噪声要小等等,这几乎都和Quest原本的平台有所矛盾。

就这样,由于市场需求在minivan上向舒适度方向偏移明显,结果现在本田的Odyssey居然被认为是Minivan里‘操控性’最好的了;而从camery底盘来的Sienna显然是这个项目上最成功的--所谓该肉的地方就得肉。

当然除悬挂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日产对Quest上发动机的调校显然没做什么功课。想想吧,开Quest和开Titan一个风格,乘客是什么反应。

2.驾驶员视野高度

很多人指出,minivan优于SUV的在于底盘低,驾驶员/乘客升降有类似sedan的方便。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那时相对SUV而言。在另一个方向上,如果minivan和sedan高度完全一致的话,对于原来一直开sedan的母亲来说,显然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说,理想的minivan地板高度应该是在SUV和Sedan之间,而据两者的距离都应该非常明显。

三代Quest的矛盾之处也在这里。它的地板高度大概是除了Mazda的MPV之外最低的了,视野比其他Minivan低了很多。个人估计这也是不得已,在这个平台上如果再加高地板的话,很可能其舒适度会更差。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几乎就决定了三代Quest的销售前途。其他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因素,比如:尺寸较小,从外部尺寸看,很多人很难相信日产宣传的内部空间超过很多其他minivan(这其实也很令人费解,作为底盘来源的对应sedan,Altima在同时期的日系中级车里的内外尺寸是最大的,但到了minivan就成了最小的了);再如很多人抱怨内部设计虽好,用料做工不佳(其实大多minivan都有这样的抱怨,毕竟这是日用车,又不是豪华品牌下的),等等,但都不是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市场营销策略的问题。比如高配天窗定价惊人,这说明日产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应该如何在市场营销中进行最佳配置。如果把纵列天窗下到比较亲民的价格,你看吧,第二年所有厂商都得来改纵列天窗。

比起自身前一代来说,三代Quest在北美还是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但要做到像Altima那样直接威胁原有两田独大的市场格局,还是差了很多。更何况,minivan市场本身就不像sedan那么大,需求方向又相当单一;直到了经济危机来临,日产决定停产Quest,并在一年后宣布换代。

三代Quest的遗憾有时间地点的因素,就像GPRS所言,优点缺点都非常鲜明;但细究起来和日产自身的市场认识和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这里还有个例子就是前两年日产居然决定将北美生产的三代Quest原车进口到中国市场通过其4s系统销售。虽然是试水,但标价50多万人民币,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是上面人在拍脑袋。要知道,当时两田在中国卖的都是典型长度4.8m,典型排量2.4升的MPV,而且都是侧重商用市场(本田的日版Odyssey是市场主力,丰田少量进口日版Previa);唯一的类似的通用GL8也是在商用市场,且上海制造的售价只有50多万的一半。试水的结果可想而知,估计还没有这些年通过贸易商个别进口供应高端客户的总数多--虽然那些客户平均要花100多万才能买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