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交流手段的效率 -- 语言及文字-汉字与拼音文字。 -- 坐言起行

共:💬8 🌺3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太懂你的问题。

不太懂你的问题。

输入输出入方式,信息传播速度和交流手段的最终效率不是直接相关的。 不是说哑语就光速,说话就声速了。 但交流手段的特点会决定它受到的自然限制,从而影响到基本码素的多少,最终影响到交流手段的效率。 比方说有的民族用口哨,山歌来传递信息。 那么其基本码必然占据一定的时间长度,用饶舌那样的节奏肯定是听不清的。 如果用灯语交流信息,基本码素在时间长度上受到的限制就不会因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太大。 这是信息传播速度影响到交流手段基本码数量的一个例子。

响文字效率重要是有效码素的量和编码的质量高低。 既然编码总是可以移植的,那么要比较效率,主要比较有效码素的多少。 拼音文字虽然对文化人来说可用越过形-声-意 而直接 形-意。 这也是人为提高交流效率而自动做出的适应。但它们目前的特点决定了拼音文字是线状排列而不是块状排列的。 如果我们把同一信息分别用汉字和拼音文字编码到相同大小的球面角里。那么对应于汉字的球面角要更方正些,而拼音文字的要更扁长些。尽管这两个球面角大小一样。 而人的清晰视觉球范围不仅有个宽度,而且有个高度。编码更方正的可以充分利用高度,从而在横向扫描更少的距离。 那么对应于扁长排列方式的文字就要强地感受到一个限制,那就是人视觉、阅读中心的移动速度。

这些都是具体的例子,不是系统的证明。 做这个笔记只是想尽可能的简化问题,看汉字和拼音文字由各自特点导致的本质性区别在哪里。 优劣之说,只要大伙都能改到同一标的上,那这些语言结构上就是等同的。 改还是不改,那是另外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