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 沉睡的天空

共:💬20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九州之吴越篇

九州之吴越篇

吴越取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名,此篇的吴越地区便是以春秋的吴越两国的疆土为大致基准,即是长江下游领域,此处东到大海,北至淮河,西接两湖,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的大部,此处向来有鱼米之乡之称,号称富甲天下的苏州,扬州,杭州,金陵还包括现在的上海都是在此地区,至南北朝时期后便是中国的经济重地,自唐之后的中央财政很大程度依靠此地区支撑,而也有许多政权在此建立基业,尤其是现在的南京,被认为虎踞龙盘,有帝王之气,自三国的东吴起,便多次被选为南方政权的都城,东晋政权,南朝四代,明,都是在此建都,其历史比之北方三都长安洛阳北京也毫不逊色。但是另一方面,在吴越地区建都的各代政权少有北伐一统天下的,惟有明朝一代例外,然而只经两帝,便迁至北京,所以吴越地区的各代政权也常被称为短命政权,这和吴越地区经济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差别。先把问题放在一边,我们还是追溯历史长河,从古自今看这历史留给吴越的痕迹吧。

尚武的吴越古民

现在说到江南一带的民风,便总带着软弱,萎靡类似如此的形容词,就好象江南人只会做生意,不会打仗一般。然而追溯到春秋时代,却远非如此,那时的吴越古民,乃是好勇善战之士,吴国自不必说,春秋末年,孙武伍子胥将吴国将士锻炼成百战雄师,春秋强国,南方霸主楚国也险些被之灭国,(楚国也属于南方,但是其战士骁勇不亚于北方中原之士,而吴楚争霸也可视为长江中游和下游为了统一南方的争霸战争。)而夫差时代更是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连败鲁齐等国。(这里注意一下,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几次北伐,如刘裕北伐,朱元璋北伐,都是先攻齐鲁山东之地,再转战中原的。)而越民也是骁勇至极,皆是敢死之士,甚至勾践能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此等诡异计策来动摇吴军军心。吴越之兵,不亚于中原之士,在秦朝灭亡战争和之后的楚汉战争的两个主角,项羽刘邦都是在吴越地区起兵,尤其是项羽自会稽郡(原来的越国国都,今江苏苏州市)起家的几千江东子弟兵,在之后几年征战沙场,为项家灭秦称霸立下赫赫战功。吴越兵威,可见一斑,之后天下承平,不用兵戈,直到汉末时期,孙坚麾下的江东兵才又让我们见到吴越之兵的骁勇,战黄巾自不必说,之后各路联军讨伐董卓,硬仗都是孙坚打的,(华雄也是孙坚斩杀,关羽那时还不一定参加了讨伐。)他麾下的兵士比之西凉兵毫不逊色。三国时代东吴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便是靠吴越之地吴越之兵。

但是也就是三国时代,事情开始了转折。

不思进取的开端:

三国立基之霸主,曹操刘备都是一世之枭雄,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一统天下,然而东吴之孙权,在位最久,却是最不思进取的守成之主,堪为日后南朝守成之风打下了大大的伏笔。

东吴之基业,孙坚早年打下部属之根基,孙策开拓有方,等孙策死时,东吴已尽有能与中原抗衡的江东之地,孙权在位初年,只是修修补补,关注内政而已。这固然是因为孙权接位年幼,需要内接人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孙权之性格,正如孙策所说,孙策长处乃是沙场征战,与群雄争夺天下,孙权只宜守成,偏安江东。他念念不忘的只有荆州这处于江东上游的战略要地,对于中原,他根本没有抱着期望,就算有,在屡次攻打合肥不利,尤其是惨败于张辽之后,他就对中原失去了兴趣,安心做江东之主了,或者说,自周瑜死后,东吴便再无人有北伐与中原争霸的兴趣了。

尤其是对荆州一地的态度上,尤其可看得出孙权之心,荆州对于江东确实很重要,有了荆州便可多路北上进攻,还可以西进入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用兵之地,问题是荆州也需要在有兴趣用他的人手上才有用处。周瑜若健在,荆州实在能为东吴做大贡献,然周瑜已死,鲁肃请孙权借荆州与刘备,一来是为了拉拢刘备,合抗曹操,二来也不是没有让刘备做出头鸟在荆州主攻,孙权在江东守御,待机而动的意思,毕竟以江东之力,孙权之心,得了荆州也就是守而已,难有北上的可能,这由孙权在日后夺回荆州后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可以看出。有哪一次能造成当年关羽北伐的局面?

孙权之夺荆州一招最是可以体现他的心理,当然,夺荆州的整个战术部署确实精彩,只是其战略实在奇怪,荆州固然可取,可是取了荆州,得罪了蜀汉又有何好处?你便是再向曹魏示好称臣,曹魏也不可能放你这南方小朝廷在一边,两面树敌,就是为了一个荆州?而假若借关羽北伐之机北上抢得徐州,再待机而动,若是关羽不敌退兵,那时荆州损兵折将,必然势弱,对付起来自然方便,而东吴得额外的徐州,可不是占了大便宜,若是关羽节节胜利,那时再看情况,若是担心蜀汉势大不能制,可偷袭荆州,那时关羽远在中原,根本无暇顾及,或可乘汉魏相持,偷袭河北富足之地,而得实利。而却选择此等做法,实在另人不解,直到看到吕蒙与孙权的一段对话,才明白过来。

“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摘自《三国志.吕蒙传》)

由这段话可看出,江东各将和孙权对北方的兴趣远不及荆州,故此才说出这样的话,虽然徐州乃是平原,不利擅长水军步兵的吴军作战,然若要北上称霸,那必然要与曹操的骑兵相抗衡。除非只想着占据长江流域,不思北进。

而孙权确实是如此,有着长江中下游的他之后的北伐只是做做样子,其目的只是在偏安江东罢了,而不幸的是,孙权的行为仿佛感染日后的南方政权。

守江必守淮

三国之后,东吴的都城没冷清几天,就迎接了新主人――灭了东吴的晋国天子,虽然这天子神色慌张,忧心忡忡。不过没几天,他发觉这长江天险对于那些只会骑马的北胡实在是难渡了些,而吴越的女子却又是如此温惋动人,(越女确实温柔,不过也有点刚性,如春秋的西施,明末的柳如是,清末的秋瑾。)便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回不去了。

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东晋和南朝都属于南方政权,但是东晋的处境要好些,毕竟那时北方混战,中原难以合力,这样的话,拥有荆州江东又有正统地位的东晋政权实力要远超于任何一国,只有短暂的前秦造成过一些威胁,但是马上就在淝水中消失了,而南朝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南方,难度就大了许多,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有一处是必然要守住的。便是淮河。

我们说常说长江天险如何如何,但是,实际上单依靠一条河是守不住的,那毕竟是河而不是大海,而且南方政权都城大都离长江不远,没有回旋余地,一旦国界变成以长江为界,那就离亡国不远了,可笑南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还以为长江天险固若金汤,却不知长江天险毫无用处,真正的江南屏障只有江淮,便是淮河流域,现在的苏北安徽一带。

江淮实在是一宝地,其历史和战略地位不下于吴越,以后可能的话另开一篇细细叙述之,先就江淮对于吴越的地位说说。

从地理上看,江淮是长江流域的屏障,长江流域是南方政权的中心,而黄河流域是北方政权的中心,中间这条淮河便及其重要,谁能夺取淮河流域,便可直接对对方产生威胁,尤其是南方政权,江淮一失,都城大门便在对方兵锋所指之下,尤其是东晋南朝多年经营,比起北方战祸又少,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富甲天下之地,财税重地,一旦失去,即便迁都,也难以再战。所以必须保住江淮,江淮成了南北双方角力的重点。(现在江苏还有苏南富裕,苏北贫穷的事,其缘故便是说到古时,苏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战场就是屯兵之地,相比苏南少有战火,那日积月累,自然差距出来了。)

从兵源上看,江淮是南方兵源的重要供应点,江南日益富裕的同时,民风却渐渐失去了勇武之气,毕竟有了钱,这性命就越发重要了。(古时当兵,一是为了荣誉,二是为了钱财,假如有了钱,这就不是很想当兵了,你看草原民族穷的要死,打起仗来却是拼命。实际上,到了近现代,很多参军的也是为了钱,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南逃的贵族们,原本就是为了逃避北方战祸才南下的,到了南边,自然不想打仗,而且南方战火少之又少,承平日久,战斗力便下降许多,(你看那宋朝禁军,初建时都是百里挑一的汉子,但是到了京城这花花世界有了钱,又不打仗,战斗力便下降的一塌糊涂。)只有靠近边境的那些军队,才好些,而其中便是江淮,那里久经战火,又多是南逃之民,没钱在南方生活却又想打回北方的,自中最出名的便是那北府军了,日后刘裕以北府军为基础,北伐所向披靡,险些一统天下。

这东晋,宋,齐,梁几代,大都占得江淮,对北方的战事也是拉锯之中,不见得落了下风,尤以东晋和梁,那时北方还分裂,南方政权相对还占了优势,只是梁朝末年侯景之乱,使得南方破败,北方又趁乱夺了江淮,等到了陈,失去了江淮的南方政权已经无力防范其南下了,其长江天险,只能是说说的,后代都是如何。

富裕的宋朝和处于臣下的地位

历经东晋南朝多年经营的吴越,到了隋唐时代已经不下于北方,而且由于战乱少,还要过之,隋朝开大运河,引起战乱,却让唐朝占了极大的好处,南方的财税通过大运河黄河到长安,支持中央政府的开支,安史之乱后,中原战乱,唐朝更是以南方的财税为基本,才得以募兵得以平定天下,在藩镇割据的时代,南方更是成了支撑中央政府的粮仓。这固然是吴越的气候条件好,易于种植,又有水利之便,不过也和原本文明重地的关中中原一带多年战乱人员财富流失耗尽大有关系,而江南之地战乱少,损失也少。

到了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奠定了绝对的优势,只是要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到是有些难度,实际上,直到依靠大工业的近现代武器的出现,才使经济优势或者说工业优势完全成为军事优势,而之前的时代,富裕并非象征权力,反而引起他人贪婪的目光,北宋南宋为何被侵?无他,太富而已。

其实,宋朝并非没有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可能,而是没有决心,宋朝的军事技术要远过于与之对敌的辽金夏蒙,但是却不能运用之,反被他人借用侵略自己,宋朝的经济不可谓不强,却只将庞大的财政支出应付同样庞大的官僚系统支出,难以准确的运用到军事上来,单就这骑兵来说,常说宋朝缺马,但是即便说宋朝失去养马之地,也不能说宋朝养不起马,春秋吴越两国不产马。而且吴越多江河湖泊,水军步兵才是主力,但是也有骑兵。宋朝比之吴越如何,说宋朝建立不起骑兵部队那是不可能的,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虽然建立起富裕的经济,但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做后盾,只能送于贪婪的侵略者。

短暂的全国中心和北伐

正如前面所说,南方的经济优势并非不能转化为战斗力,元末朱元璋便是以吴越为中心,东征南进,统一南方,再举南方之力北伐,伴以正确的战略部署,明朝成了古代唯一一次成功北伐统一天下的朝代,(明朝的北伐,也有火器开始装备军队之功,火器不类冷兵器,强烈的依赖于经济)而南京也被定为全国性的都城,这也是第一次。

南京定都没几年,明成祖便迁都北平,虽说迁都北平,也有天子御边稳定北方的好处,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也是好坏皆有,好处便是都城在北方,稳定了北方局势,可以便于征伐主要的敌人北元政权。坏处是离北方敌人太近,一旦边塞告急,敌人的骑兵几日就可抵达,明朝中叶之后的几次危机便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再有就是财税重地在南方,却要通过漕运千里迢迢到北方,途中损耗太大,其实这问题自元朝便有,直到清朝也没有解决,太平天国一乱,南方与北方的漕运中断,清朝政府可过了一段苦日子。(其实明朝初年一直有迁回南京的打算,只是毕竟迁都事大,一再拖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现在常说北伐不如南征方便,其实细说也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多次看到北方政权击败南方政权,如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宋,明灭清。但是北伐也不是没有成果,朱元璋北伐不说,刘裕北伐也相当辉煌,南朝对北朝也有几次大规模的征伐,其实北伐不易很重要的一个缘故是,南方的战略空间太小,南方只有吴越和荆楚地区作为回旋余地,再南边的地区大都没得到开发,其实际有用的地域要比早就开发好的北方少的多,而且北方还有大片草原戈壁,这些地区适合游牧民族居住,但是不适合征伐,而南方只要打到海边就没什么大事了,那些南越土著也多是安分在原地,少有象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样外出侵略的,所以北伐的难度要大的多,统治难度也是如此。而且。吴越的经济优势实在太过明显,以至于无论是北伐的一方,还是南征的一方,都把占得吴越地区视为关键一步,实际上也是如此,一旦拥有吴越的经济力量,那全国基本上可以统一了。

吴越种子仍留存

自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吴越地区,文化中心也转移至此,中华古风在此得以延续,唐时中原还是文化中心,宋时吴越已经成为文化中心了,而之后明清更是如此,吴越成为了文化重地,书香门第众多。

而虽说吴越之风偏软,读书文人弱不禁风,但是吴越也不乏奋进之士,方孝孺宁被诛十族不为明成祖写诏书,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王阳明文武全才,一代大儒,黄宗羲,顾炎武不降清廷,再到近代的鲁迅,都是一代铮铮铁骨。即便是那些平民百姓也是有傲骨的,都说江南人软弱,然戚继光的戚家军便都是浙东人,明朝苏州人带头对抗税监,明末清廷意图灭汉人衣冠的剃发令一下,原本低眉做顺民的吴越之人怒起造反,以至清朝的一统险些不保。

方孝孺被杀时,被称读书种子绝矣,然种子岂会如此绝了,只要那铁骨尚在,种子便在,总有一天会发芽的。而那铁骨便在中华那几千年的历史气节之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