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 沉睡的天空

共:💬20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天下九州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当然九州历代划分都不相同,变化甚大,在此笔者只是借用一个历史名词,将中华天下分为九大地理区域,简单说说这些地方历史上的战略地位的变迁。

    第一个要说的便是巴蜀,汉中。

    第一节 巴蜀汉中在乱世中的战略位置

    巴蜀,主要指的是四川盆地这块地域,今日的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便是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古代巴蜀也称益州,而汉中则是在巴蜀北面,关中西面,北接秦岭,今日的川,陕,甘交界之地,和巴蜀相似,也是一处盆地,自然规模要比巴蜀小些,称之为小巴蜀也不为过,

    为何要将巴蜀和汉中合在一起说呢,因为此两处地区唇齿相依,不可分离,尤其以争夺天下这一战略来看,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乱世征战天下,以根据地或者说立身之地,地盘,基业来说,早期最适当的莫过于关中,自秦以下,古代经营多年,人民富裕,民风淳朴,又有尚武之风,而且地势险要,实在是作为根据地的首选,强大的秦汉,隋唐四个朝代便是以关中为基业,而一统天下。其次是中原,本就是古代文明发源地,古代是富饶之处,文化底蕴深厚,能人志士极多,只是因为正处中央,又是平原,正是四战之地,比起关中,难度不免大了些,但是也有东汉,魏晋,宋,各朝将其作为根基。等到后来,南方富裕,也是立基业的好去处,就连西北,东北的骑马民族也有自己的优势。可这巴蜀,实在算不上立基业的好地方。

    第二节 巴蜀汉中的“易守难攻”

    为何这般说,巴蜀汉中不是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吗?问题就在这个难攻上。确实,巴蜀地势险峻,天险林立,外加川中民风剽悍好斗,实在是难攻之极,就拿宋元之际来说,蒙军攻打四川就吃了不少苦,且不说蒙古大汗死在钓鱼台,就说蒙军攻入川中,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定四川,足足花了十几年工夫,将川中杀的十室九空,才算能把四川抓在自己的手中,南宋都已经灭了。而明清之际也是如此,张献忠,清,南明军队在四川鏖战多年,比起其他地区来说,四川这天府之国实在是难以平定,南明在大陆的最后的抵抗力量也是在巴蜀山中,所以说常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这前面一句倒也未必,但是这后一句倒也八九不离十。这也是因为巴蜀多山,易藏兵,而川人悍勇好斗,尤其不服异族,所以假如是外族入侵,那要是没多年战事,那是很难平定川中的。

    但是这难攻又是相对的,蜀中群山天险固然挡住了敌军的路,但是另一方面也把川中对外的路堵死了。先说南边,由川入云贵到是不难,只是直到宋元之前,云贵都只是蛮荒之地,人口经济文化都远远不能和中原地区相比,尤其是云贵的地势实在太远,假若要由川入云贵,那倒不难。(相对的,由云贵入川也不难,只是云贵人力物力远不及川,少有攻川的机会,那要等到明末和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了。)只是攻下云贵后要再攻取两广,再北上攻打荆楚,江南,最后再是中原,大大的绕一个圈子,尤其是云贵两广古时都是被称为蛮夷之地,人力物力都极度缺乏,夺下根本无益统一大业,而是走了许多弯路。而西面的青藏高原那就更不用说了,和云贵一样的道理,甚至比云贵的条件还差。那就只剩下东面和北面两条路了。东面是好地方,荆楚,现在的两湖地带,战略要地,古代南方经济中心,要是夺下,那确实是帝王之业,东进可以取江南,北上可以伐中原,要说川中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一举定之,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但是且慢,这中华几千年征战史,还真没见过由川入楚的,到是由楚入川的时常发生,如三国的刘备,东晋的刘裕,都是由下游而上,一举而定川的,北宋赵匡胤,明朱元璋的大军也不例外。这般看来,这上游实在算不上什么优势。

    为何如此呢,其实正是川中借以守卫家园的那些天险造成的。天险易守难攻,这对于外敌如此,对于自己也是,尤其川中更是,李太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川中山地太多,单就这内部调兵遣将就实在不易,耗时耗力,就算纠集起大军,可又遇到另一个问题,为何?那些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通常也就是说明,这就是入川唯一的要道,问题就在这里,这是入川唯一的要道,那出川呢……也是如此。所以等你在川中辛辛苦苦组织起大军,再冲出天险一看,敌军养精蓄锐,已经等候你多时了,那还如何打法。再说那上游优势,其实长江上游流水甚急,要直到重庆以下再趋于平缓,根本无法借水力运输队伍,也建立不了象样的水军,尤其是后者,根本无法和长江中下游的水军相比,这一来,根本无法突围出四川,当想由守转攻时,原先的优势一下变为劣势。(正因为如此,真要由川突围,便是要在长江中游有自己的地盘,就象秦国有了关中还不够,只有占有河西,才有征战中原的基础。历史上也只有三国时期的刘备得到这样的机会,可是在失去荆州,夷陵战败后,这样的局面就没出现了。)

    其实,“易守难攻”表面上是优点,但是一旦运用错误,就是绝对的缺点,天下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没有过不去的河,借助天险在弱势时暂时防守是一回事,一旦形成对天险的依赖心理,只想着在天险的保护下过太平日子,那便酿成了最后灭亡的的结局,历代乱世中那些在巴蜀割据一方的或者是看中巴蜀天险入川的势力,无不是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三节 川人的性格与巴蜀对外关系

    除了地理因素,川人的性格也是一大问题,川人固然剽悍善战,但是也有其弱点,便是川人不愿远离故乡,蜀中向有天府之国之称,气候舒适,是个养人的好地方,外加群山围绕,这要是进了蜀中,过着舒适的日子,实在是不愿意去外面拼杀了,川人的这种性格,造成两大问题:1.川人不愿意出川,这里不是说派遣一个军队或几个川人出川,单纯以军队来说,川兵或川军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明朝,抗日战争,还有建国后的各种战争,川人的表现都上佳,而是说川人没有如秦时关中,东汉中原,明时江淮那些地方的人,有支持其领袖进行统一战争的决心,其实这也是如江南这样的富裕地区的通病。2.当天下已经平定时,四川往往服从占得上风的势力,不战而降或是稍稍抵抗一下便投降。其实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天下大乱时也出不了川参与争霸,那天下平定时抵抗也没有意义了,蜀中自刘禅之后历代领袖多是不战而降,这表面上看是统治者性格软弱,却不知这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川人不想作战。所以历代中央政权要平定四川,只需维持原来川中现状即可。不过也有例外,那便是对异族,蒙古,满清还有近代的日本入侵时,川中抵抗就激烈异常,这是因为川人气节甚重,不愿受外族统治,当然也有外族入侵干涉了川人的利益和习惯,如蒙军的杀戮强占川人土地,清军的剃发令,此时川人就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当然,也是指川人在保卫家园这方面。(在受到侵害时,原本因为富裕的生活而变得软弱的人也会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如民风远不及四川剽悍的江南在剃发令下抵抗尤为激烈。)

    巴蜀的这些毛病决定了他只能在征战天下中做一个等待天下安定的旁观者,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而这唯一例外却是一个强大王朝的开始。相信大家也知道了,那便是汉王朝。

    第四节 刘邦的胜利和刘备诸葛亮的失败

    刘邦在秦朝灭亡后被项羽封到汉中和巴蜀,但是他却由汉中突围,拿下关中,以之为根据地,从而统一天下。这可以说是例外中的例外了。(不过刘邦是被逼入川的。)而这唯一的成功便是告诉我们,由巴蜀出而一统天下便只有向北夺关中,而夺关中的前提是要夺取汉中。所以说巴蜀汉中在争夺天下这个问题上,绝对不可分割。

    当然,刘邦本身封地就包括汉中,那汉中就不用太担心了。但是即便占据了汉中,也有大麻烦,汉中和巴蜀一样,四面环山,是那种很难攻入,但是也很难攻出的地形,即便离关中很近,但是也不好攻取。而且那时汉中远离中原文化区,生活困苦,刘邦的那些手下都是中原人士,久思故乡,很容易产生离开的念头。所以说这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实在是在用软刀子杀人,假如磨个十几年,刘邦那些思念故乡的将士都离去,留下的那些要不是本地人就是习惯了当地气候习俗的中原人,那时要他们要出兵,只怕就晚了。不过刘邦只经过几个月便乘项羽去平定三齐的时机,出兵关中,而且以韩信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偷袭关中,迅速击败疏于防范的三秦,从而一举得手,再以关中为基业,东向与项羽争霸,终于建立了汉王朝。

    而过了四百年后,刘邦的后代刘备面临着和老祖宗近似的局面,同样是占有巴蜀汉中,还多出了半个荆州,这形势要比刘邦还要好些。不过,面对的对手却也大有分别。

    刘邦出兵关中时,项羽正前往山东平定三齐之乱,无暇西顾,而且项羽名为天下霸主,但是对于那些诸侯王却没有什么办法,不单不能指挥之,还要提防他们借机落井下石。而曹魏不同,他的政权已经相当稳定,地方郡县的长官绝对服从中央政府。能够从容的调遣军队抵御蜀汉的进攻。而且,刘备虽然夺了汉中之地,但是汉中的库藏粮物还有人口都被曹操转移出去,刘备在汉中得不到如攻克巴蜀那般的补给。

    所以当时要由重演刘邦由汉中入关中的一幕,就需要制造一个危机,让曹魏政权将主力东移,这般才有机会以优势兵力攻克主力离去的关中。这也就是三国时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而关羽由荆州北上攻打樊城,正是为了实现其战略方针。只是最后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以至功败垂成。而之后刘备东进攻打东吴,不单是为了关羽报仇,而是为了夺回荆州甚至取得江南,这样无后顾之忧,再要北伐便方便得多了。(至于选择曹操死去的时候正是想乘曹魏换主,无暇顾及的时机。)只是正如在前文所说,由上游攻取中下游并非易事,夷陵兵败,便是这最后的体现,这之后一千多年,也没有出现由川出兵一举占得中下游的情形。

    夷陵兵败后,刘备死去,诸葛亮掌握实权,开始重新实施由汉中入关中的计划。然而由于失去了荆州,而无法实现让魏军主力转移的目的,虽然有和东吴联盟出兵,但是东吴明显出工不出力,没有吸引多少魏军力量。而诸葛亮自身对关中的攻伐也有问题,出汉中攻打关中,最见成效的便是如韩信那般取暗道偷袭,便是要用奇兵快行,这点上魏延的子午谷确实不失妙计,而诸葛亮过于谨慎,要由正道先攻克凉州,再东向对关中。

    假如真能完全控制住汉中还有凉州,对关中形成包围,也不失为一条计策,问题是这种情况实在难以正常实现,这绕了一个圈对粮草后勤形成极大压力,而且要是想控制凉州,就不得不囤积大量军力在凉州,凉州人少,无法养大军,只能由汉中供给,而且拖时长久,魏军自然有了防备,必然以大军在要道把守,(就那么几条路,即便魏军人少,也只需要高墙深垒就可以了,在攻坚力量薄弱的三国时期,那已经足够了,何况魏军还占了优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形成相持,等候一方拖不下去为止。而这种长期对峙对蜀汉是不利的。且不说国力,便说对峙久了,难保魏军不偷袭汉中断汉军后路。

    诸葛亮的失败是在蜀汉失去荆州,没有听从魏延的偷袭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便已经决定的了,不过即便如此,能如三国时期蜀汉这般占据攻势的局面在后代也没出现了。

    第五节 陪都和战略要地

    自三国蜀汉之后,在乱世中,巴蜀便扮演着地方割据,最终天下一统局面明朗后被攻克或是直接服从中央政权的角色,再没有形成能够一争天下的强力政权。其实这也和巴蜀尴尬的地位有关,在如关中一带成为中华政治经济中心的时候,巴蜀作为大后方,必然要被其首先攻取,而巴蜀又无力与关中对抗,而当中原或江南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时,巴蜀又因为远离中心而且地势问题无法出川,占据争天下的有利地位。

    不过,四川的战略地位也是相当的重要,其一便是作为陪都:如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时,中央政权便是入蜀,选择蜀作为自己的战时首都,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路西迁,选择了重庆作为临时首都。

    选择巴蜀作为战时首都不是没有缘故,一来巴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人民富裕,能够支撑大量军队和政府的进驻;二来是巴蜀天险众多,可以暂时抵抗敌军的进攻;三来巴蜀的地方政权一直忠心中央政权。具体到各个例子,象唐朝是因为唐朝以长安为都城,迁移到巴蜀最近最方便,要是选择洛阳或开封,那入蜀便不如南迁江南一般方便了。尤其是黄巢之乱时,连去江南的路也被堵死了。而抗日时期那是沿江而上,节节抵抗的缘故。

    当然,陪都做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平定战乱的主力都不是由巴蜀出兵,一旦战乱结束,首都便会迁移回原址。但是,巴蜀作为战略要地的地位那是跑不了的。

    其一是作为战略大后方:如关中,巴蜀是关中的大后方,假如后方不稳定,那是不放心出关争霸的,象秦汉唐对巴蜀都保持着控制。再如以长江中下游为基业,那巴蜀在其上游,也是不得不防备的,与其防备,不如夺之,强势的江南政权其一大标志便是其是否拥有巴蜀,如东晋,刘宋,南宋。其二是作为供给基地:巴蜀物质丰富,民风剽悍,是很好的财源和兵源供给地。其三是佯攻发动地:之所以说是佯攻,那是因为巴蜀出兵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尤其在关中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后。当然,也是能牵制对方相当的兵力的。

    李太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邦出蜀道成就四百年辉煌汉室,而之后其他如诸葛亮这般的英雄豪杰也终究倒在蜀道之上,入巴蜀,易,出巴蜀,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由川入楚的(排除具有其他后方的)如蜀楚巴楚之争

      楚文王就是吃了巴国的瘪,臣子连城门都不让他进,客死他乡。还有比如史记里的蜀楚战争,蜀曾攻下楚国的兹方,等等

    • 家园 唐开国时的李孝恭李靖是从四川出发灭了萧铣,算是由川入楚。

      唐开国时的李孝恭李靖是从四川出发灭了萧铣,算是由川入楚。而且那一次就是利用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流而下。

    • 家园 “这中华几千年征战史,还真没见过由川入楚的,”斗胆商榷一

      “这中华几千年征战史,还真没见过由川入楚的,”

      小弟斗胆直言几句啦:

      由蜀入楚,历史上有很多啦:

      秦孝公灭巴蜀,再攻楚。

      刘邦由西向东

      宋大将曹彬出三峡

      忽必烈入云贵包抄南宋。。。

    • 家园 【原创】九州之吴越篇

      九州之吴越篇

      吴越取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名,此篇的吴越地区便是以春秋的吴越两国的疆土为大致基准,即是长江下游领域,此处东到大海,北至淮河,西接两湖,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的大部,此处向来有鱼米之乡之称,号称富甲天下的苏州,扬州,杭州,金陵还包括现在的上海都是在此地区,至南北朝时期后便是中国的经济重地,自唐之后的中央财政很大程度依靠此地区支撑,而也有许多政权在此建立基业,尤其是现在的南京,被认为虎踞龙盘,有帝王之气,自三国的东吴起,便多次被选为南方政权的都城,东晋政权,南朝四代,明,都是在此建都,其历史比之北方三都长安洛阳北京也毫不逊色。但是另一方面,在吴越地区建都的各代政权少有北伐一统天下的,惟有明朝一代例外,然而只经两帝,便迁至北京,所以吴越地区的各代政权也常被称为短命政权,这和吴越地区经济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差别。先把问题放在一边,我们还是追溯历史长河,从古自今看这历史留给吴越的痕迹吧。

      尚武的吴越古民

      现在说到江南一带的民风,便总带着软弱,萎靡类似如此的形容词,就好象江南人只会做生意,不会打仗一般。然而追溯到春秋时代,却远非如此,那时的吴越古民,乃是好勇善战之士,吴国自不必说,春秋末年,孙武伍子胥将吴国将士锻炼成百战雄师,春秋强国,南方霸主楚国也险些被之灭国,(楚国也属于南方,但是其战士骁勇不亚于北方中原之士,而吴楚争霸也可视为长江中游和下游为了统一南方的争霸战争。)而夫差时代更是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连败鲁齐等国。(这里注意一下,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几次北伐,如刘裕北伐,朱元璋北伐,都是先攻齐鲁山东之地,再转战中原的。)而越民也是骁勇至极,皆是敢死之士,甚至勾践能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此等诡异计策来动摇吴军军心。吴越之兵,不亚于中原之士,在秦朝灭亡战争和之后的楚汉战争的两个主角,项羽刘邦都是在吴越地区起兵,尤其是项羽自会稽郡(原来的越国国都,今江苏苏州市)起家的几千江东子弟兵,在之后几年征战沙场,为项家灭秦称霸立下赫赫战功。吴越兵威,可见一斑,之后天下承平,不用兵戈,直到汉末时期,孙坚麾下的江东兵才又让我们见到吴越之兵的骁勇,战黄巾自不必说,之后各路联军讨伐董卓,硬仗都是孙坚打的,(华雄也是孙坚斩杀,关羽那时还不一定参加了讨伐。)他麾下的兵士比之西凉兵毫不逊色。三国时代东吴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便是靠吴越之地吴越之兵。

      但是也就是三国时代,事情开始了转折。

      不思进取的开端:

      三国立基之霸主,曹操刘备都是一世之枭雄,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一统天下,然而东吴之孙权,在位最久,却是最不思进取的守成之主,堪为日后南朝守成之风打下了大大的伏笔。

      东吴之基业,孙坚早年打下部属之根基,孙策开拓有方,等孙策死时,东吴已尽有能与中原抗衡的江东之地,孙权在位初年,只是修修补补,关注内政而已。这固然是因为孙权接位年幼,需要内接人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孙权之性格,正如孙策所说,孙策长处乃是沙场征战,与群雄争夺天下,孙权只宜守成,偏安江东。他念念不忘的只有荆州这处于江东上游的战略要地,对于中原,他根本没有抱着期望,就算有,在屡次攻打合肥不利,尤其是惨败于张辽之后,他就对中原失去了兴趣,安心做江东之主了,或者说,自周瑜死后,东吴便再无人有北伐与中原争霸的兴趣了。

      尤其是对荆州一地的态度上,尤其可看得出孙权之心,荆州对于江东确实很重要,有了荆州便可多路北上进攻,还可以西进入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用兵之地,问题是荆州也需要在有兴趣用他的人手上才有用处。周瑜若健在,荆州实在能为东吴做大贡献,然周瑜已死,鲁肃请孙权借荆州与刘备,一来是为了拉拢刘备,合抗曹操,二来也不是没有让刘备做出头鸟在荆州主攻,孙权在江东守御,待机而动的意思,毕竟以江东之力,孙权之心,得了荆州也就是守而已,难有北上的可能,这由孙权在日后夺回荆州后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可以看出。有哪一次能造成当年关羽北伐的局面?

      孙权之夺荆州一招最是可以体现他的心理,当然,夺荆州的整个战术部署确实精彩,只是其战略实在奇怪,荆州固然可取,可是取了荆州,得罪了蜀汉又有何好处?你便是再向曹魏示好称臣,曹魏也不可能放你这南方小朝廷在一边,两面树敌,就是为了一个荆州?而假若借关羽北伐之机北上抢得徐州,再待机而动,若是关羽不敌退兵,那时荆州损兵折将,必然势弱,对付起来自然方便,而东吴得额外的徐州,可不是占了大便宜,若是关羽节节胜利,那时再看情况,若是担心蜀汉势大不能制,可偷袭荆州,那时关羽远在中原,根本无暇顾及,或可乘汉魏相持,偷袭河北富足之地,而得实利。而却选择此等做法,实在另人不解,直到看到吕蒙与孙权的一段对话,才明白过来。

      “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摘自《三国志.吕蒙传》)

      由这段话可看出,江东各将和孙权对北方的兴趣远不及荆州,故此才说出这样的话,虽然徐州乃是平原,不利擅长水军步兵的吴军作战,然若要北上称霸,那必然要与曹操的骑兵相抗衡。除非只想着占据长江流域,不思北进。

      而孙权确实是如此,有着长江中下游的他之后的北伐只是做做样子,其目的只是在偏安江东罢了,而不幸的是,孙权的行为仿佛感染日后的南方政权。

      守江必守淮

      三国之后,东吴的都城没冷清几天,就迎接了新主人――灭了东吴的晋国天子,虽然这天子神色慌张,忧心忡忡。不过没几天,他发觉这长江天险对于那些只会骑马的北胡实在是难渡了些,而吴越的女子却又是如此温惋动人,(越女确实温柔,不过也有点刚性,如春秋的西施,明末的柳如是,清末的秋瑾。)便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回不去了。

      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东晋和南朝都属于南方政权,但是东晋的处境要好些,毕竟那时北方混战,中原难以合力,这样的话,拥有荆州江东又有正统地位的东晋政权实力要远超于任何一国,只有短暂的前秦造成过一些威胁,但是马上就在淝水中消失了,而南朝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南方,难度就大了许多,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有一处是必然要守住的。便是淮河。

      我们说常说长江天险如何如何,但是,实际上单依靠一条河是守不住的,那毕竟是河而不是大海,而且南方政权都城大都离长江不远,没有回旋余地,一旦国界变成以长江为界,那就离亡国不远了,可笑南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还以为长江天险固若金汤,却不知长江天险毫无用处,真正的江南屏障只有江淮,便是淮河流域,现在的苏北安徽一带。

      江淮实在是一宝地,其历史和战略地位不下于吴越,以后可能的话另开一篇细细叙述之,先就江淮对于吴越的地位说说。

      从地理上看,江淮是长江流域的屏障,长江流域是南方政权的中心,而黄河流域是北方政权的中心,中间这条淮河便及其重要,谁能夺取淮河流域,便可直接对对方产生威胁,尤其是南方政权,江淮一失,都城大门便在对方兵锋所指之下,尤其是东晋南朝多年经营,比起北方战祸又少,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富甲天下之地,财税重地,一旦失去,即便迁都,也难以再战。所以必须保住江淮,江淮成了南北双方角力的重点。(现在江苏还有苏南富裕,苏北贫穷的事,其缘故便是说到古时,苏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战场就是屯兵之地,相比苏南少有战火,那日积月累,自然差距出来了。)

      从兵源上看,江淮是南方兵源的重要供应点,江南日益富裕的同时,民风却渐渐失去了勇武之气,毕竟有了钱,这性命就越发重要了。(古时当兵,一是为了荣誉,二是为了钱财,假如有了钱,这就不是很想当兵了,你看草原民族穷的要死,打起仗来却是拼命。实际上,到了近现代,很多参军的也是为了钱,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南逃的贵族们,原本就是为了逃避北方战祸才南下的,到了南边,自然不想打仗,而且南方战火少之又少,承平日久,战斗力便下降许多,(你看那宋朝禁军,初建时都是百里挑一的汉子,但是到了京城这花花世界有了钱,又不打仗,战斗力便下降的一塌糊涂。)只有靠近边境的那些军队,才好些,而其中便是江淮,那里久经战火,又多是南逃之民,没钱在南方生活却又想打回北方的,自中最出名的便是那北府军了,日后刘裕以北府军为基础,北伐所向披靡,险些一统天下。

      这东晋,宋,齐,梁几代,大都占得江淮,对北方的战事也是拉锯之中,不见得落了下风,尤以东晋和梁,那时北方还分裂,南方政权相对还占了优势,只是梁朝末年侯景之乱,使得南方破败,北方又趁乱夺了江淮,等到了陈,失去了江淮的南方政权已经无力防范其南下了,其长江天险,只能是说说的,后代都是如何。

      富裕的宋朝和处于臣下的地位

      历经东晋南朝多年经营的吴越,到了隋唐时代已经不下于北方,而且由于战乱少,还要过之,隋朝开大运河,引起战乱,却让唐朝占了极大的好处,南方的财税通过大运河黄河到长安,支持中央政府的开支,安史之乱后,中原战乱,唐朝更是以南方的财税为基本,才得以募兵得以平定天下,在藩镇割据的时代,南方更是成了支撑中央政府的粮仓。这固然是吴越的气候条件好,易于种植,又有水利之便,不过也和原本文明重地的关中中原一带多年战乱人员财富流失耗尽大有关系,而江南之地战乱少,损失也少。

      到了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奠定了绝对的优势,只是要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到是有些难度,实际上,直到依靠大工业的近现代武器的出现,才使经济优势或者说工业优势完全成为军事优势,而之前的时代,富裕并非象征权力,反而引起他人贪婪的目光,北宋南宋为何被侵?无他,太富而已。

      其实,宋朝并非没有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可能,而是没有决心,宋朝的军事技术要远过于与之对敌的辽金夏蒙,但是却不能运用之,反被他人借用侵略自己,宋朝的经济不可谓不强,却只将庞大的财政支出应付同样庞大的官僚系统支出,难以准确的运用到军事上来,单就这骑兵来说,常说宋朝缺马,但是即便说宋朝失去养马之地,也不能说宋朝养不起马,春秋吴越两国不产马。而且吴越多江河湖泊,水军步兵才是主力,但是也有骑兵。宋朝比之吴越如何,说宋朝建立不起骑兵部队那是不可能的,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虽然建立起富裕的经济,但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做后盾,只能送于贪婪的侵略者。

      短暂的全国中心和北伐

      正如前面所说,南方的经济优势并非不能转化为战斗力,元末朱元璋便是以吴越为中心,东征南进,统一南方,再举南方之力北伐,伴以正确的战略部署,明朝成了古代唯一一次成功北伐统一天下的朝代,(明朝的北伐,也有火器开始装备军队之功,火器不类冷兵器,强烈的依赖于经济)而南京也被定为全国性的都城,这也是第一次。

      南京定都没几年,明成祖便迁都北平,虽说迁都北平,也有天子御边稳定北方的好处,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也是好坏皆有,好处便是都城在北方,稳定了北方局势,可以便于征伐主要的敌人北元政权。坏处是离北方敌人太近,一旦边塞告急,敌人的骑兵几日就可抵达,明朝中叶之后的几次危机便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再有就是财税重地在南方,却要通过漕运千里迢迢到北方,途中损耗太大,其实这问题自元朝便有,直到清朝也没有解决,太平天国一乱,南方与北方的漕运中断,清朝政府可过了一段苦日子。(其实明朝初年一直有迁回南京的打算,只是毕竟迁都事大,一再拖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现在常说北伐不如南征方便,其实细说也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多次看到北方政权击败南方政权,如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宋,明灭清。但是北伐也不是没有成果,朱元璋北伐不说,刘裕北伐也相当辉煌,南朝对北朝也有几次大规模的征伐,其实北伐不易很重要的一个缘故是,南方的战略空间太小,南方只有吴越和荆楚地区作为回旋余地,再南边的地区大都没得到开发,其实际有用的地域要比早就开发好的北方少的多,而且北方还有大片草原戈壁,这些地区适合游牧民族居住,但是不适合征伐,而南方只要打到海边就没什么大事了,那些南越土著也多是安分在原地,少有象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样外出侵略的,所以北伐的难度要大的多,统治难度也是如此。而且。吴越的经济优势实在太过明显,以至于无论是北伐的一方,还是南征的一方,都把占得吴越地区视为关键一步,实际上也是如此,一旦拥有吴越的经济力量,那全国基本上可以统一了。

      吴越种子仍留存

      自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吴越地区,文化中心也转移至此,中华古风在此得以延续,唐时中原还是文化中心,宋时吴越已经成为文化中心了,而之后明清更是如此,吴越成为了文化重地,书香门第众多。

      而虽说吴越之风偏软,读书文人弱不禁风,但是吴越也不乏奋进之士,方孝孺宁被诛十族不为明成祖写诏书,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王阳明文武全才,一代大儒,黄宗羲,顾炎武不降清廷,再到近代的鲁迅,都是一代铮铮铁骨。即便是那些平民百姓也是有傲骨的,都说江南人软弱,然戚继光的戚家军便都是浙东人,明朝苏州人带头对抗税监,明末清廷意图灭汉人衣冠的剃发令一下,原本低眉做顺民的吴越之人怒起造反,以至清朝的一统险些不保。

      方孝孺被杀时,被称读书种子绝矣,然种子岂会如此绝了,只要那铁骨尚在,种子便在,总有一天会发芽的。而那铁骨便在中华那几千年的历史气节之中。

    • 家园 【原创】九州之关中篇――落日辉煌

      第一节 龙兴之地:

      假若现在做个调查,问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是哪个朝代,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汉唐两代,确实,强汉盛唐,这两个朝代给中国人留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说起汉朝,大家就会想到汉武帝,想起驱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不屈气节的苏武。说起唐朝,大家就会想起唐太宗,想起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杜甫,想起那繁华的长安城。是的,长安城,这是秦,西汉,唐的京城,而他所处的地区关中,即现在的陕西渭河流域,此次四面环山,天险关卡众多,又在黄河中游,有水力运输之利,历来被称为龙兴之地。世人对于关中这一强大王朝孕育地是如此迷恋,甚至到了清末,还有人还提出迁都西安。这篇就是说说关中这一龙兴之地。

      说关中是龙兴之地也确实不错,自西周始,关中的长安一带便是都城所在,自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关中成了秦国属地,并以次为基础,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中国,而后西汉也在此立都。再之后又有隋,唐在此立都,论作为统治中心的历史而论,只有中原地区或许可以相比。

      关中确实有其优点:关中的经济:关中古时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适合耕作,尤其是秦时的开发奠定了关中作为古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已经可以和历来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原相比了,而此时南方还没得到开发,其他地区更不如关中发达,这一局面,直到南北朝时才有变化。而且关中的民风朴实,因为离中原文化区远,又受到天险阻隔,和中原文化交流少,不免视为不通文明的近乎蛮夷。确实,关中西边多游牧民族,秦初为了开拓疆土,和这些游牧民族殊死拼杀,使得关中乃有尚武之风,而商鞅变法使得关中的人由一般的好勇成为集体的善战,这使得有了充足优质的兵源。

      最关键的是关中的地理环境:关中南面是巴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但是自秦偷袭得手后,巴蜀便纳为关中的战略大后方,不足为患。关中北面西面都是游牧民族,秦建国起便与之拼杀,等到战国时期时,已经占据了上风,匈奴也未兴起,还不能构成威胁,只有东面的中原各国乃是强敌,不过关中东面是函谷关天险,(说起函谷关,随便说说老子,老子最后说是西出函谷关,去化胡那是不可能,八成是入秦了,后来唐朝李家说是老子后裔,单纯说他是出自关陇,倒也可能,就是不知道这个李是不是当地土生的了。)这函谷关虽然阻碍了关中和中原的交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关中得以发展,不然没了这函谷关天险,处于中原那种四战之地,那是很难发展的,就象秦假若在战国时处于魏的那种地理位置,想必也强大不起来,而正是有函谷关天险,秦才能出而争夺天下,退而固守有余,而中原则没这般好处,单论其他条件,中原都要远远高于关中,但是正因为处于四战之地,各国后来是各地方势力争斗不止,往往陷入内耗不得西进,秦国便是逐个打击统一六国的。(但是中原假如一统,关中便很难是中原的对手。)

      上述说的只是一个大概,以秦代作为例子,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断在变化中,如经济上,关中的地位已经在不断下降,到后来不单比不上中原,江南也超越了他,再如地理位置上,对于东面的中原地区固然有天险防卫,但是对于西面的防卫就薄弱得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在汉唐两代甚至可以长驱至长安城墙下。而且随着攻城武器和火器的发展,天险的作用大大下降。下面以历史上各阶段关中的地位来说明之。

      第二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以关中为基业,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为了削弱六国势力,更是将六国富豪迁至关中,此时关中已成天下第一重地,秦二世而灭,项羽不知关中重要,白白便宜了刘邦。刘邦出蜀以关中为基地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但是时局多变,匈奴的崛起直接威胁了关中西部。前文说过,关中西面的防卫要比东面单薄的多,幸好此时汉朝已经一统天下,不象原来秦国那般要面对中原。否则两线作战,真的很难顶的住。(自然话说回来,要不是秦末的战乱,无暇顾及,匈奴也不可能如此简单的统一草原,迅速的壮大。)而此时关中就等于直接面对匈奴的威胁。汉朝可以选择如周朝那般东迁洛阳,但是重心的转移则意味着将关中重地交给匈奴。(京城的转移那就意味着统治力量军事力量的转移,被抛弃的旧都防卫肯定大大下降,所以很容易被攻取。)汉朝以长安为都,那一来意味着关中的重要性,无法抛弃,二来便意味着汉朝京城要直接面对匈奴的进犯,和明成祖迁都北京一样,是一种变相的“天子御边”,也是一种对压力的反弹。

      正如我们所知的,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得到了恢复,政权真正的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等到汉武帝时可以对匈奴用兵,而关中成为了运输中转站,大批的人力物质由中原集中到关中,再转送到前线,同时关中作为离边疆最近的地区,也承担起对前线的支持。这一切,直到汉朝夺取了河套,汉军开始屯边才有所好转,等到西域到了汉朝手中,丝绸之路的建立,使得关中地区再度确立了优势地位。原先的农业经济地位得以保持,而作为东西丝绸之路东边的终点。关中成为了商业中心。(固然京城的地位可以使城市很自然的成为商业和经济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的经济因素支持,一旦京城迁移,虚假的繁华就会消失。)直到西汉末年大乱。

      第三节 帝王之资

      西汉的大乱狠狠的打击了关中,长安因为是京城成为众矢之的,不停的易手,进入关中的人都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长安的经济一落千丈,刘秀以中原为基础统一天下时,长安已经不能承担京城的位置,虽然因为地理位置仍为西京,但是地位已经大大下降。等到汉末董卓迁都长安,却引发兵乱,长安不单没有恢复繁华,反而因此残破不堪,直到三国曹魏为了抵御凉州马腾和蜀中刘备,大力建设长安,迁民屯兵,长安恢复了生机,不过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长安又再三易手。

      五胡乱华,建立了诸多政权,南方主要是南迁的东晋政权,但是北方就政权众多,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关中,形成类似当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关中的地理优势再度表现出来,最后形成了关中,中原,南方三块争霸的局面。如东晋时期前秦在关中前燕在中原东晋在南方三足鼎立,南北朝初期南朝在江南胡夏在关中北魏在中原三足鼎立。南北朝后期梁在南方,东魏在中原,西魏在关中三足鼎立,陈,北齐,北周三足鼎立(南北朝后期两次三足鼎立其实就是政权内部变化一下,其他都是一样的)。在此关中势力明显占了优势,不单最后是胜利者――隋灭陈统一中国,而且在三次三足鼎立中胜利了两次,即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北魏灭胡夏和刘裕北伐灭后秦近似,是军事天才外加对方的内讧,而且胡夏不以长安而以统万为都,长安是不战而降。)关中的优势明显。

      其实关中在此还是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论经济,南方固然发展迅猛,但是北方经济也没有落后许多,关中和中原相差不多,关中士族还不断壮大,而在民众上,南方士兵的战力和适应力确实不如关中兵和中原兵,尤其是在失去江淮地区这一战略要地和兵源地后。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关中地处西北,和南方相邻不多,只有在南方政权获得巴蜀后才有交界,但是正如在巴蜀篇中说到的,由巴蜀攻关中实在不易,而且南方政权的重心都在荆扬一带,没有余力支持巴蜀一部北伐。而且中原政权直接面对南方政权,这样的压力也不可能要求南方政权千里迢迢去巴蜀攻打关中。(三国的蜀汉政权重心本就在巴蜀,所以可以尽全力北伐的,而假若孙吴政权获得了巴蜀,也只有象东晋南北朝那样先攻取中原再北伐。)南方政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如刘裕那般得到中原再取关中,而中原政权最为苦恼,要面对南方和关中的敌人。而关中只需集中力量攻取中原即可,得到中原统一北方后,借助北方的优势一统南方也就不是难事了。(关中也并非只需要面对东面的中原,只是南面的巴蜀和西面北面的游牧民族确实还不能和前秦胡夏西魏北周抗衡,只有当突厥兴起后有些威胁,但是北周利用外交手腕将此威胁扼杀了,等到隋朝建立,突厥已经无力对抗,只能臣服。)

      从西晋末年大乱到隋朝统一中国,关中之地在这几百年的乱世之中突显出其超凡的战略优势,称其为帝王之资毫不过分。

      隋朝统一中国后,在原长安原址建立大兴城,也就是新长安,之后隋朝大乱,唐代隋起,仍是在原址建都,长安迎来了最繁华的时代,而在这时候,长安的衰落也开始了。

      第四节 远去的辉煌

      隋末战争,可以说是历代关中政权统一天下的翻版,同样是先得关中并以此为根基对中原拒险主守,而对陇右,巴蜀主攻,等平定后方,再出关攻略中原,再下江南,至于在洛阳一战就击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江南的杜伏威不战而降,那则是运气,使得统一速度加快而已。(隋末战乱的一大霸主李密在第一次为杨玄感做谋士时便提出进关中为根据地,不过之后他主掌瓦岗军时却急攻洛阳,但是若从他当时所处的角度看也只有采取这种方式,在下文我会解释。)

      唐初的形势几乎和汉初一模一样,同样代一个强势王朝而起,同样以关中为根基一统天下,同样要面对强大的草原帝国,甚至突厥进逼长安,而不同的是唐不需要象汉代那样经历多年才由汉武帝开始反击,而是不久就出兵,而且节节胜利,比之汉代对匈奴长期而艰难的战争实在是太好的结局。而且唐朝的开疆拓土再度将西域控制在自己手中,重新打开了丝绸之路。长安再度成为东西交流的中心,甚至可以说,世界的中心。毕竟汉代江南还没有得到开发,中华真正的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关中和中原,而且还有罗马帝国与之东西辉映,罗马城丝毫不比长安洛阳逊色,而唐朝时期,江南已经得到开发,中华经济比汉代要庞大许多,而且长安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唐朝的强盛,长安的繁华使得无数国家的人民集聚到长安,迷恋着这一国际大都市,希望分享他的荣耀。此时的长安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可惜,达到顶点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而这一切,就是在辉煌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首先从地理上看,关中常成为都城就是因为其四周天险,易守难攻,但是时事变迁,原来的天险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关中西面的陇右,对此无太好的天险可守,一旦有骑兵突进,长安便直接暴露在敌人之下,再看东面,且不说当年刘裕便是攻破潼关灭了前秦。就说唐太祖李渊,就是由太原出发,得到关中的。(这里再说李密的选择,其实李密围战洛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主要兵士都是河南人,粮仓也在河南,放弃河南去关中,根本不太现实,尤其是洛阳还不在自己的手中。假若攻下洛阳,再取不思大业的江南杜伏威萧铣。也未必不会成功,只是洛阳没攻下,功亏一篑而已。)在现时的军事条件下,关中的天险不再如以前那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即便是人工搭建的城墙也比天险要管用的多。唐朝时期的战争地理因素大幅度下降,而经济因素大幅度上升。而经济上,关中又如何呢?

      再经济上,在隋朝统一中国时,关中的经济地位已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南方在南朝得到大力开发,其经济地位已经超越了中原和关中,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在向南倾斜中,然而由于长安的京城地位,特别是唐朝时长安达到了极大的规模,此时的关中自身的经济已经无法承担关中作为京城重地的要求,只有依靠江南的赋税才能支持下去,而漫长的运输线极大的消耗了物质,虽然有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如此依赖南方的进贡实在是一个糟糕的现象,当丝绸之路还畅通时,长安还有作为中转站成为商业中心的效用,但是当丝绸之路中断时,长安的经济地位只有靠其京城的地位来维持。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假如单纯以经济考虑,只有迁都到江南至少到中原才能减轻经济压力,不过关中作为战略要地,尤其初年作为抵御突厥的基地,关中又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只有将丝绸之路维持下去,而为了维持下去,又不增加各地的赋税,又要给予边疆藩镇极大的权力,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以战养战,而最终这种毒瘤以安史之乱的形式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单使得唐朝对西域失去了控制,丝绸之路中断,而且兵乱还再度破坏了长安经济,这之后长安根本无法再现之前的辉煌。只能依靠各地的赋税维持。再等到黄巢之乱,长安再度遭劫后,其再也没有往日的魅力了,而其京城的地位也不再拥有。

      唐朝诗人贾岛写下“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样的诗句,确实,关中,长安的地位就象秋风中的落叶那般,一去不复返了。

      第五节 晚照夕阳多寂寞

      自唐之后,关中便再也没有得到往日的辉煌,那些枭雄们好象对这个闭塞在大山里的昔日的龙兴之地不再感兴趣,固然关中还是战略要地,但是再也没有哪个政权再此兴起,横扫天下了,假若硬要说,也只有明末李自成曾经再此建立政权,并入主北京,可是他在关中基业不稳便匆忙东进北京,后来被击败,这固然是李自成自己的选择问题,但是也是因为以关中的经济,已经无法养活一支要一统天下的军队了。

      自然,关中还是一处战略要地,假如西北的游牧民族南下东进,都要首先控制此处,宋金都在此设立了防区防止西夏还有蒙古的进犯,只是此时的关中再也不复以前的恢复,沦为了配角,也只有在南宋和金的对峙中曾经散发出光芒。

      这一来是关中经济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宋之后的多年战争,关中经济萧条,除了战略基地的位置,毫无吸引力,甚至还不如四川。二来是之后的战争除了蒙古是由西北发动外,其他都是东北如辽金清,中原如宋,江南如明为根据地发动的,争夺的主要是中原地区,而关中则更象战争的附属品,其战略地位更为下降,即便是蒙古,也可以绕过关中,对中原进行打击。

      关中的辉煌已经无可避免的褪去了,现在只有借助那些帝王的陵墓,我们才可一见当年强汉盛唐的风采了。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转贴】荆州和益州

      让我们先回顾中国汉前的历史,看看当年战国七雄是如何在这两地方争雄的?楚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西翼无忧,而秦攻略蜀地,扩地千里,成就霸业之资。并且让方城汉水之险和楚共有。而战国后期,秦先平三晋,北破燕都,挥师南下,灭楚的会战就在荆州以北的陈地进行的,最后平定天下。

        在看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北进破咸阳。被封王立于蜀地,烧栈道。而招韩信后,北据关中,彭越在荆州牵制项羽于荆州。韩信北上平燕赵。刘邦荥阳拒项羽,终平定天下。

        让我们看看他们间的规律,秦占领蜀地,刘邦也是,秦有关中,刘邦也是,秦统一北方(除了齐),破楚在于汉水方城之险和楚共有,刘邦也是。

        而荆州之地正是天下的枢纽,北方的力量和南方的力量总是在这里交锋,以决定天下的归属。南方有荆州就可以攻击北方政权的根据地和后勤基地,而北方政权有了荆州就可以延江南下,平定楚吴。三国的晋统一天下,唐宋统一中国,后来的元宋战争都是证明了荆州的重要,元军先攻略

        蜀地,集中军队在中间攻击荆州的襄阳,而后延长江南下平宋。

        呵呵,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看了秦汉的先例,自然就能下这个结论。就是以蜀为根据地,以关中为后勤基地,出关取天下。取天下就要平定北方然后南下破楚地,攻略吴地,统一中国。(但这个只是规律,还要根据这个朝代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规划)。而三国的每个国家的谋士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他们实现的途径不是相同的。

        让我们从赤壁说起,先说曹操,曹操东平吕步,北灭袁绍,立汉帝于许昌。符合了秦统一中国的一个条件,就是统一了中国北方。但他西有马腾,西南有刘璋,并没有蜀地,关中地也和马腾共有。可以说他没有蜀地和关中这两个条件。但他却南下灭吴,他失败了。但他得到了荆州中南阳、章陵二郡,而失去了南郡,让长江天险让吴独有。而他转移了主攻的方向,朝着历史的规律靠近,他开始攻击马腾,巩固自己的基地,以此开始攻击汉中,从而可以得到蜀地,因为蜀地和楚地共有长江天险。但由于他的军队太疲惫了,所以没有继续攻击蜀地。

        而刘备集团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其实提出隆中对并不难,吴的鲁肃也提出了,而且曹操也是依照类似的规律进行的。而刘备集团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就具备了入蜀的基础,而诸葛亮认为当蜀地平定了后就要延高祖的轨迹去平定关中。

        最有意思就是吴集团。孙权占有江夏、南郡,和鲁肃提出的“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痪也”,而成就帝王资本光靠有荆州是不行的(周瑜曾向孙权献计道:“今曹操新折衅,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指奋威将军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据操,北方可图也。)。而要去取蜀地才具备真正的帝王之资。而且得蜀地还要取关中,当取关中后,东路再北伐取山东之地(调敌军于东西机动之间)。这不是朱元璋的统一途径吗?李自成也是。蒋介石也类似。呵呵,历史就是这样相似的。

        让我们依据这个规律来分析后来的三国历史,曹操和刘备一个想南下,一个必须北上,所以在汉中地苦战,关羽在荆州北进一定失败,诸葛亮固执的北伐。孙权为了成就帝王之资,不惜和蜀一战。他为什么不从吴地北进哪?其实后来有人从那里北进了,就是太平天国的李开芳,可惜失败了。为什么哪?就如吕蒙所说:“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锋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江北的铁骑太厉害了。当然东晋,南宋也从这里北伐过,但也都失败了。虽然原因不主要是这个方面,但这个方面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晋统一中国就是先平定蜀汉让长江天险和吴共有,然后兵分三路南下平吴。我们在隋灭陈也看见了类似的情景。呵呵,还有太平天国打南京。随便提一句,石达开为什么一定要入川。呵呵,原因也类似。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这个规律可以屡次成功统一中国?难道真的这个规律是必然的吗?为什么毛泽东也是从蜀地到延安,从西到北到中到南再到西南统一中国。其实我觉的内在的规律就是地利和地理还有经济。秦汉关中富庶,蜀地偏安一方,所以地理地利都好,导致经济发达,积累了平定六国和项羽的经济基础。后来隋唐也是要定都关中,就是看中这点。而宋以蜀地为经济基地,因为中原关中破败,而以江南开发为主。但关中为蜀地屏障,所以不能丢。元千里迂回攻宋,也是先破坏蜀地经济,而后平定襄樊,进逼杭州。朱元璋的时候,江南富庶所以没有蜀地也可以平定天下,但得蜀地可以望关中,而西得关中,东得山东就对元大都形成夹攻之势。清统一就不说了,三藩之乱,吴的军队在襄樊和清对抗,在关中反复争夺,清定关中决定了吴的彻底失败。其实战争胜利的关键在经济,经济强大战争的准备就好。虽然是屡战屡败,但还可以屡败屡战,可以象刘邦一样一战而定天下。这也是中国未来强大的根本因素。

        其实兵形如水,自北向南,关中不积,蜀地积少,吴地积多。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