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重温明末甲申山海关之战 -- 温相

共:💬13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重温明末甲申山海关之战

我们前面说了李自成的一些缺点和弱点,这就是自成从农民领袖最后走向覆灭的必然性,然而,事物还有其偶然性的一面,这个偶然性在公元一六四四年就是山海关之战。

一:满清和农民军互相摸底的比较

满清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已经预料到明朝将要走向覆灭,而且,随着松锦决战的胜利的到来,皇太极对于这点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他曾经说过:“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这是皇太极第一次用这种口气提到明朝的命运,也是满清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提及关外作战的农民军。在阿巴泰担任奉命大将军再度入塞时,皇太极嘱咐自己的兄长说:“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皇太极如此慎重的交待不同寻常,说明在满清入关以前,满清的最高决策者对于以后他们的对手的转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同时,也说明满清对于农民军的战斗力没有轻易的忽视,至少在他们的眼中,所谓流寇显然比较明军主力要强大的多,也是他们以后可能遭遇的劲敌。多尔衮掌握大权以后,满清对于农民军仍旧抱有试探的态度,在满清送给李自成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这样的文字:“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对农民军的一种策略,不过,更主要的是满清把入关以后的首要目标锁定在农民军的头上。

满清决定大举征伐明朝之前,范文程公然提出:“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洪承畴等人也主张要对农民军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崇祯之死和北京被攻克的消息传到沈阳以后,满清全国进行总动员,出动的军队“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超过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和皇太极进行松锦决战的总兵力,清世宗以后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这次应该有十万大军出征。而实际上,清军的兵力比这个数字还是要多出一些。可谓是空国而来,成败利钝在此一举。

而吴三桂此刻的献关投降给满清指出了一条更为划算更为堂皇的捷径。而我们知道清军的战斗力远在明军之上,此时就是明军的所谓关宁铁骑在清军的眼中也是不堪一击的,皇太极说过:“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多尔衮是松锦之战的清军统帅之一,他不可能不知道明军的实际战斗力,特别是清军多次入塞以后对于明军的虚实早就了然在胸,此时调动如此庞大的部队,特别是集中清军的精锐部队,其目的显然不是单纯对付明军的,进一步的考虑就是农民军。因为清军在接到北京被攻克的消息之后并没有改变三月的进军决策,更说明满清此来已经是志在必得。但是,吴三桂的人马既然愿意充当前驱,那又是满清统治者相当高兴的,因为他们也没有实际同农民军交过手,也要通过实战的演习来判断对付农民军所需要的手段和战术,特别是利用明军残余的一点主力来消耗农民军的锐气更是满清求之不得的。

对于这样一个如狼似虎的强大的对手,农民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做了些什么呢?由于清军入关以后对农民军政权的残酷镇压和对有关农民军历史的资料的收剿、毁灭,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全面的看到当时李自成对清军的基本判断了,不过,我们从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之前的战略决定可以看出,自成对于灭亡明朝以后的前途是相当乐观的,他指出江南明朝残余政权可以“传檄而定”,所以,当农民军甫一底定胜利在望以后,自成就急不可待的派出马科等人向张献忠的地盘发起进攻,搞起了“同室操戈”。而对于盘踞在辽东的一直以来是明朝的心腹之患的满清,李自成没有片语的评价。

就在他举兵进军山海关之际,吴三桂派人前来传递假消息时,自成还一度迷惑其间,更为主要的是自成北上带的军队的人数说明了自成并没有想到满清会有备而来。(关于自成带兵的具体数字下一篇中将提及)从自成在同明军关外精锐诸如左良玉部、孙传庭部较量时调动的军队来比较,自成这次带的军队刚好和吴三桂的总体人马类似或者接近。也就是说自成料定吴三桂迫于大军的军威,不一定敢于负隅顽抗,就是抵抗也不会有太大的战争出现,总之,自成对于自己的亲自出征消灭吴三桂是充满一定的信心的。以他多年的戎马生涯来看,如果他考虑了清军之于农民军的态度,他不会一点准备都不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在山海关之战开始前,参战的双方一个是挖空心思,一个则是粗心大意,战争似乎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就显示了结果的天平究竟会倾斜到哪一边了。

(未完待续)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