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背影-读张版钱学森传有感 -- pxpxpx

共:💬37 🌺36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当年的航空工业,还是有一些从美国回来的人才

以前查到过一些人,列在下面

林同骅

1934年赴美,1937年MIT航空硕士,同年回国。抗战时在后方仿制苏联飞机。抗战胜利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任教直到退休。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士谔

1935年9月赴美,入MIT学航空,193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之后一直在航空工业和院校工作,先后在厦大,清华和北航工作。陀螺仪专家。

丁履德

1934年赴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研究院,3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解放后任山东工学院院长长达20年(52-72)。在任上去世。

朱家仁

1920年赴MIT学航空,1926年毕业回国,之后主要从事直升飞机的研究,解放前夕赴台。

钱昌祚

1919年赴MIT学航空,1924年MIT航空硕士,同年回国,曾任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厂长,中国航空工程学会会长。解放前赴台湾。

这个单子肯定不全,有漏掉的。

其实3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和科研是有一点规模的,出国学习航空的途径也不仅仅就是庚款,所以学制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出去以后回来的人还是有一些的,不然国内当时那几个主要的科研,制造和教育部门很难运转。

每一个人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时候,理由相同,决定却会不同。所以,钱学森当年决定抗战期间继续呆在美国搞研究,他的理由也许和那些毅然回国的前辈是一样的。

为他说情的冯卡门在给王助的信里言辞恳切,不过我相信,如果钱学森当年坚持回国的话,这位极其看中钱学森的导师,这位在自己自传里专门为钱学森留出一章的航空界权威,会同样尊重钱学森的选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