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茗谈(二十一)-1 -- 本嘉明

共:💬18 🌺3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茗谈(二十一)-1

《茗谈》比以前的《李锅》,有一点好,就是前一篇没有完,后一篇就可以开始了,然后再慢慢补前面的坑。比如说茗谈(十五),(二十),其实都没有结束呢。

最近可写的内容,实在是很多,光说加拿大本地的吧,罗素-威廉上校案,卡尔加里选出个奥巴马式的38岁市长(人家可是公开的穆斯林)。这一篇,是为忙总回来而开,主题,是“文化人说商”。

1)有朋友问小本,高阳的《红顶商人》,对胡雪岩的描写对不对?

2)忙总开始写一篇关于小企业运营的强文。

3)有朋友谈到一部网上小说《艰难的制造》。(我还没有看过)

4)自己最近在看曹建伟先生的《商人的咒》(刚开始看)

这四件事,触发我专出一篇。

(一)

《红顶商人》,这书我看得比较早了,忘了很多。这类文学化了的历史故事,不能算是知识,而只是信息,因为正确与否,当时你孤陋寡闻,自己判断不了。随后在其他,尤其是严肃的历史财经知识增加中,把旧的信息逐步推翻,消磨,掩盖,这时候忘掉是好事,旧的不准确的,应该清算,抛弃------当然如果是正确的,就更会强化记忆。所以到今天,这书里是怎么说破产原因的,我记不得了,也不想再去翻查,就把自己目前头脑里关于胡雪岩的结局的最后修正版,大致说一说。如果高阳先生当时也是那么说的,大家就对上了;如果出入很大,大家也不要听我的一面之辞,自己去认真考古。

1883年,胡雪岩囤积生丝投机失败,他的皁康钱庄在全国的分号,连锁反应倒闭,整个“雪岩系”(对应今天的德隆系啊)全面溃败,硕果仅存的只有“胡庆余堂”国药号。

问题其实不在生丝。

在1880年,外国银行(如汇丰,麦加利)在内地的外国可通商口岸(外国人依条约可进入的城市,不一定是沿海,比如镇江也是------为什么英国人对镇江那么有兴趣?因为镇江是江南漕运通向北京的咽喉之一)大幅增加了分支机构。同时上海与内地其他城市的电报网也建立起来。如此一来,上海金融市场对江浙内地的辐射增强,尤其是内地“银洋市场”,以上海口岸的丝茶出口收汇状况(比如英镑,洋行往往折算为金条和银元支付)而涨跌。上海成为中国商业,金融和投机的中心。

但在1880年初,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承担国内资金融通和汇划业务的,仍然是“国有银行”------不对不对,不是中建工农,是中国特色的钱庄和票号。

钱庄的自有资本极弱,小的不足二万(两银子),大的不过五万。它放贷收息的本钱,并非来自小额私人存款,而是以钱庄的庄票为抵押,向外资银行和山西票号借款。在1872年中国首家股份制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公开募股后,以李鸿章等洋务派为后台的“国有企业”纷纷在沪招股,每每大受追捧,股价也就应声而涨。

这种“政府级大牛市”,钱庄当然动心,往往以区区数万资本,就敢向山西票号和外资银行借款达数百万之巨,转手买卖股票,或放任贷款人以股票为抵押,高息贷出。那么第一个问题是,票号和外国银行,为什么承认钱庄的庄票,而愿意放贷?

一,钱庄的老板,比如胡雪岩,官商勾结,手眼通到左大帅(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大家都是认的,愿意迷信的。

二,旧式钱庄的经营,手法保守,又有官方撑腰,正常年景是讲信用的,有借有还的。

三,钱庄事实上垄断了中国内地的一些金融业务,外资一时不能染指(好比今天的四大行)。

四,山西商人要“理财”,钱生钱,放贷容易解释。而外资银行这样大规模放款,可以说是有其居心的。

基于以上四点,洋银行接受钱庄的“垃圾债券(庄票)”,但一旦情势不妙,立刻可以抽资,逼迫钱庄还贷(这是低息短期贷款,可以随时抽回)。而股市下跌后,华尔街----又错了,钱庄,拥有的作为抵押品的股票大幅度贬值,“垃圾债券(庄票)”眼看要成为一堆废纸。因为枪炮兵舰,都是“莫名惊诧”的友邦才有的,为了维护稳定和来之不易的开放和谐局面,不要有“第三次鸦片战争”,你个小钱庄敢赖洋大人的钱,那疑似副总理级的上海道台当然要请你“吃生活”,反腐败就找你开练。所以,外资银行的抽资,果断而有效,从而诱发对钱庄的挤提。钱庄为了应付,又催逼贷款的中资商号还款。这些商号,本来是靠老老实实跑生意(好比今天的做实业)赢得钱庄信任的,不幸是逼良为娼,被万恶的营商环境逼得,只好借钱去炒房炒股,一旦熊了,奶奶个熊除了破产逃债,就只有蹬腿上吊。

比如当时的上海大开发商徐润,因为房地产和股票双双套牢,到期贷款250万两无法偿还,连累国有银行的分理处------又说顺嘴了,就是钱庄------多达22家。

自1840年到1870年,这样一种30年才得之不易的改开局面,叫胡雪岩赶上了。

当时,中国出口的大宗,是生丝和茶叶,但主动权基本在洋行(比如说APPLE和WAL-MART)手里,搞得中国企业家们无比郁闷。胡雪岩算是比吴敬那个链更加讲良心,不但讲了,还去做了,带头反抗。1882年,中国蚕丝歉收,胡雪岩带头大量囤积,并动员国内企业家们跟从,以逼迫洋行提价。

但恰在同时,欧洲蚕丝丰收。当时电报通讯已很发达,在香港的英国洋行对欧洲的行情,一清二楚。从买手角度讲,英国应该放中国一码,因为一,得罪了中国,把这条路断了,以后就受到欧洲大陆丝商的挟持。二,中国丝提价的要求,还是比较合理的,中国人民一高兴,明年多产丝,价钱就回落了,要看英国的长期利益嘛。

但,得罪中国,不管是大清的官,还是大清的子民,都是无所谓的------中国人民是惹得起的,惹翻了是不麻烦的。于是,伦敦发了文件,洋行们深刻领会,拒绝了胡雪岩的要求。

1883年,中国丝再歉收,欧洲丝又丰收。从买手角度讲,今天扶东家,明天扶西家,总该松松手了吧?不然,这节骨眼上,中国物美价廉的产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海金融市场的话事权。于是,洋行再度禁收,执行政策完全不留死角。

大批热血往上一冲,跟随胡雪岩散步的小丝商,终于顶不住了。由于外资银行借故抽资,上海市面上银根日见紧缩,爱国企业家们只好斩仓,以求回笼资金。兵败如山倒,央企胡雪岩一人无法支撑,不得不也低价出货。随后,上海的皁康钱庄倒闭,其他全国的分号也接连关门。

这1883一年之中,上海的78家钱庄,倒闭68家。镇江60家钱庄,倒闭45家。

我记得在《红顶商人》里,好像把胡雪岩的失败,归咎于清ZF袖手旁观,没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派个贝南克来撒钱。但你得有这个好命。按小本的理解,即便清ZF大义凛然地介入了,到1884年,英国还是禁买,到1885年,不耐烦的皇家海军就来“第一次生丝战争”了------你他妈的敬酒不吃吃罚酒。

在1883年之前,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特色的钱庄所占的份量,要超过半壁江山。而1883年以后,钱庄全面溃败,中国金融的主动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另一方面呢?自1884年到1888年,在中国市场得利最大的汇丰银行,贷款和票据贴现,存款和发钞(在香港发钞),全部增加了45%。

这些不是笑话,是含泪的史实。

本嘉明:【原创】茗谈(十五)-1

wxmang:【原创】小企业管理案例:1、引子

里外:【原创】艰难的制造

通宝推:非吾有,parishg,月光下的尘,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