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马克思主义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理论 -- Dracula

共:💬232 🌺1198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不懂经济学,但关于消费观察到这么两点:

第一:消费能力的金融性放大。

以前消费能力不能大于工资收入,现在是消费金额大于工资收入。

工业上是贷款投资,个人是房屋贷款、信用卡消费,将将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

第二:消费能力的生产性放大。

工人工资不变,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原先一双袜子1元钱,现在只有9毛钱。工人的实际消费能力放大了。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生产性放大,不是体现在物价降低上,而是相反的方式反应:袜子的价钱不变,而袜子的质量更好了,或者工人的工资增加了。

(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现,应该相当于美国人消费能力的生产性提高。结果是美国人工资不提高,而购买力更强。既然不需要多发货币,所以美国这段时期没有通货膨胀的危害?)

事实上,不仅工人的工资在不断增长,而且工资占美国GDP的份额始终不变,一直在三分之二左右。

工人工资肯定是增长的,即使数额不变,但买到的东西越多、质量越好,就是工资的增加。

因此生产能力也就是供给是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的扩大速度同生产能力一样。不会存在消费不足或供给过度的问题。

消费能力的金融性扩大,是不是误导了生产能力的扩大?

生产性放大的消费能力,是实在的放大,原来1块钱买袜子,现在可以用便宜下来的一毛钱买肉吃。

金融性放大,就很不客观,人为影响很重,比如抵押率、透支率、利息率、疏忽、人为等,所以这部分消费能力可能突然迸裂、消失,供给、消费就会失衡,导致经济危机。比如这次次贷最后烂掉的部分,可以说是骗贷,根本不存在的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并不总是和供给能力平衡的吧。

注:个人创造的名词解释,还望见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